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繕性

鎖定
繕性,漢語詞語,所謂“繕性”就是修治生性。 [1]  出自《莊子·繕性》:“繕性於俗。” 成玄英 疏:“繕,治也;性,生也。”
中文名
繕性
拼    音
shàn xìng
釋    義
涵養本性
注    音
ㄕㄢˋ ㄒㄧㄥˋ
出    處
《莊子·繕性》

繕性詞語釋義

涵養本性。

繕性詞語出處

莊子·繕性》:“繕性於俗。” 成玄英 疏:“繕,治也;性,生也。”
《繕性》原文
作者:莊子及其弟子
正文
繕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禮樂遍行,則天下亂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淡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羣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梟淳散樸,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於心。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隱故不自隱。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古之存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 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繕性運用示例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永嘉綠璋山》詩:“恬如既已交,繕性自此出。”
唐 柳宗元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
唐 權德輿 《奉酬從兄南仲見示十九韻》:簪纓盛西州,清白傳素風。逢時有舒捲,繕性無窮通。
徐增 《送中洲大師往廬山》詩:“繙經悟空假,繕性了真妄。”
《中國近代文論選·讀新小説法》:“文章固非吾輩所重耶?即論文章,新小説之感人也亦摯矣。以言其繕性也:常者登山陟水,如《尋親記》,讀之可令人敬;奇者萬死一生,如《歷險記》,讀之可令人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