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緋胸鸚鵡

鎖定
緋胸鸚鵡是鸚形目鸚鵡科鸚鵡屬鳥類,別名有綠鸚哥、鶯哥。雄鳥頭部葡萄灰色;眼周圍綠色;前額有一條窄窄的黑帶延伸至兩眼;下嘴基部兩側各有一黑色寬帶斑向後斜伸至頸側;上體綠色;頦白色;喉和胸葡萄紅色或磚紅色;上嘴珊瑚紅色,先端象牙色;虹膜黃色;腳暗黃綠色或石板黃色。雌鳥頭為藍灰色,喉、胸橙紅色,缺少紫灰色沾染,中央尾羽一般較雄鳥為短;幼鳥頭葡萄棕色,額沾紫灰色,頭頂以下逐漸變為綠色;下體變為綠色,喉、胸略沾紫色,中央尾羽較短。 [8] 
緋胸鸚鵡在國外分佈於印度、孟加拉國、緬甸、中南半島以至印度尼西亞等地,中國分佈於西藏東南部米林、朗縣,雲南西南部至東南部,廣西西部和南部,以及海南。 [9]  棲息於低地的各種開闊林區、山麓丘陵約海拔2000米的地區;成羣活動,善攀援,且能嘴、腳並用。食物為野生植物的漿果、堅果等果實以及種子、花蜜、嫩枝和幼芽等,也吃穀物和昆蟲。繁殖期隨緯度和氣候不同有所差異,國內繁殖期3-5月,每窩產卵3-4枚,卵為白色,大小約為30毫米×25毫米,孵化由雌鳥承擔,孵化期約28天,雛鳥晚成性,育雛期約50天。 [8] 
緋胸鸚鵡是中國分佈的鸚鵡中野外數量最多、較為常見的一種,但由於棲息的森林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加上過度捕獵,數量已明顯下降。 [10]  現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認定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11]  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近危(NT)物種。 [12] 
中文名
緋胸鸚鵡
拉丁學名
Psittacula alexandri
別    名
鸚哥
外文名
Red-breasted Parakeet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鸚形目
鸚鵡科
鸚鵡屬
緋胸鸚鵡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科
鸚鵡亞科
亞    種
8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2]  [7] 

緋胸鸚鵡形態特徵

緋胸鸚鵡雄鳥前額有一黑帶,沿兩側向後伸至眼。下嘴基部兩側各有一黑色寬帶斑向後斜伸至頸側,眼先和眼周沾綠色,其餘頭部紫灰色。後頸及頸側輝綠色,背、肩、內側覆羽和內側飛羽青銅色,具金屬綠色光澤,羽端具暗色蟲蠹狀斑。外側中、大覆羽金綠色,羽端亦具暗色蟲蠹狀斑。第一枚飛羽暗褐色而具土黃色狹緣,其餘飛羽羽幹黑褐色,外翈及羽端綠色而具金黃色狹緣,內翈暗褐色而緣以土黃色。尾羽狹窄而尖,中央兩枚尾羽特別狹長、藍色,基部羽緣綠色,兩側尾羽越往外側越短,外翈藍色,內翈綠色至金綠色,羽幹黑褐色。頦污白色,喉和胸葡萄紅沾紫灰色。下體餘部及翼下覆羽綠色,腹部羽端沾紫藍色。 [3] 
雌鳥頭較藍灰,喉、胸橙紅色,缺少紫灰色沾染,中央尾羽一般較雄鳥為短。 幼鳥頭葡萄棕色,額沾紫灰色,頭頂以下逐漸變為綠色。下體變為綠色,喉、胸略沾紫色,中央尾羽較短。 [3] 
虹膜黃色 (♂)或黃白色 (♀)。雄鳥上嘴大都珊瑚紅色,先端象牙色。雌鳥嘴黑褐色,腳暗黃綠色或石板黃色。 [3] 
大小量度:體重♂110-168克,♀85-160克;體長♂263-362毫米,♀220-338毫米;嘴峯♂23-27毫米,♀21-26毫米;翅♂142-167毫米,♀141-163毫米;尾♂98-220毫米,♀92-192毫米;跗蹠♂13-21毫米,♀13-21毫米。(注:♂雄性;♀雌性) [3] 

緋胸鸚鵡近種區別


緋胸鸚鵡
短尾鸚鵡
和尚鸚鵡
大小
體重♂110-168克,♀85-160克;體長♂263-362毫米,♀220-338毫米。
體重♂130克,♀130克;體長♂91.0毫米,♀89.6毫米。
體長在28-30釐米之間,翼展43-48釐米,體重90-140克。
特徵
前額有一黑帶,沿兩側向後伸至眼。
體羽主要是綠色,紅嘴紅腰,翼下為青綠色帶綠色翼襯。
主體羽色為綠色,上體羽色幾乎全為綠色;前額和胸前都有灰色橫紋,腹部淡黃綠色,初級飛羽藍色。
圖片
緋胸鸚鵡 緋胸鸚鵡
短尾鸚鵡 短尾鸚鵡
和尚鸚鵡 和尚鸚鵡

緋胸鸚鵡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地的各種型態開闊林區、山麓丘陵約2000米的地區;也會前往紅樹林區、椰子樹林區、農耕區、公園、花園和郊區等地。 [3] 

緋胸鸚鵡生活習性

常十餘隻至數十隻成羣活動,善攀緣,且能嘴、腳並用攀緣,上下攀緣均甚靈巧。快而常成直線飛行。平時會組成10到50只左右的羣體漫遊活動,大部份被人看見都是低飛於樹林間或是前往鄉村地區,到了目的地就會棲息於高大的樹枝上,飛翔的時候相當吵雜,只有覓食的時候會很安靜;有遷移的習性,遷移的地點完全視食物充足與否決定,偶爾會和同屬中的灰頭鸚鵡一起集結前往稻田覓食,它們飛行的速度比同屬中所有的鸚鵡都慢,鳴聲粗厲響亮,似‘gah-gah-’聲,甚為嘈雜。有時亦與鴉和八哥混羣生活。夜晚棲於樹上。性温順,易於飼養,訓練後可模仿人語。夜間常與八哥和鴉類混棲於樹上。食物主要是野生植物的漿果、堅果等果實,以及種子、花蜜、嫩枝和幼芽等,也吃穀物和昆蟲。 [4] 

緋胸鸚鵡分佈範圍

分佈於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泰國和越南。
引進:新加坡。 [2] 

緋胸鸚鵡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依照不同緯度和氣候在各地均有所不同。在印度緬甸安達曼羣島的繁殖季為12月到隔年4月;在爪哇島除了4月整年都可以繁殖。在中國是每年的3-5月,會在空心的樹幹或是枯死的樹洞中築巢,啄木鳥巨嘴鳥使用過的巢也是其築巢的理想地點;通常結羣營巢於1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常綠闊葉林中,巢多築在離地面1.5-15米不等的天然樹洞裏。每窩產卵3-4枚,卵的顏色為白色,大小約為30×25毫米。孵化由雌鳥承擔,孵化期為28天。緋胸鸚鵡的雛鳥是晚成性,大約經過親鳥50天的餵養才能飛翔。 [3] 

緋胸鸚鵡亞種分化

緋胸鸚鵡(8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Psittacula alexandri abbotti
Oberholser, 191
2.
Psittacula alexandri alexandri
Linnaeus, 1758
3.
Psittacula alexandri cala
Oberholser, 1912
4.
Psittacula alexandri dammermani
Chasen & Kloss, 1932
5.
Psittacula alexandri fasciata
Statius Muller, 1776
6.
Psittacula alexandri kangeanensis
Hoogerwerf, 1962
7.
Psittacula alexandri major
Richmond, 1902
8.
Psittacula alexandri perionca
Oberholser, 1912
[1] 

緋胸鸚鵡保護現狀

緋胸鸚鵡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 [3]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近危(NT)。 [2]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5] 

緋胸鸚鵡種羣現狀

緋胸鸚鵡是中國鸚鵡中野外數量最多、較為常見的一種,但由於它所棲息的森林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再加上過度捕獵,數量已有明顯下降,亟待加強對它的保護工作。 [3]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2] 

緋胸鸚鵡人工飼養

緋胸鸚鵡選鳥

觀賞飼養一般愛選擇雄鳥。成鳥雌雄的區分可根據上嘴的顏色,雌鳥黑褐色,雄鳥紅色。但幼鳥雌雄區別若是根據嘴的顏色,不太容易區分。因為幼鳥嘴色不僅雌雄相同。而且隨着日齡而有變化。雛鳥時期呈紅色、近離巢時變褐色,出飛後分別變成紅色(雄鳥)或黑褐色(雌鳥)。嘴基至頸側黑帶下面有粉紅色紋的是雄鳥;無粉紅色而直接與灰色部分相連的是雌鳥。 [6] 

緋胸鸚鵡選籠

成對或成羣飼養繁殖須設置大的金屬絲籠或籠舍,設有橫的棲木,便於雌雄在槓上依偎和交配。巢箱用木箱或樹洞,內部空間以容下兩隻鳥為宜。除一端有直徑8釐米的出入口外,其餘全部封閉,整個巢箱或樹洞宜橫置,出入口稍向上.籠或籠舍大小,可依每對鳥4立方米設計。在北方,冬季飼養需保温(8度以上)。單隻觀賞宜用小型的弓型金屬架,可掛在屋門口或廊下,馴熟後教會簡單話語。 [6] 

緋胸鸚鵡飼養

緋胸鸚鵡的飼料可用稻子、苧麻籽、葵花籽(或花生)按7:2:1的比例混合做為主食,以各種水果和蔬菜為副食,並常給鮮綠樹枝、砂粒和紅粘土,任其自選。冬季稍提高脂肪性飼料的比例,比如苧麻籽和葵花籽(或花生)可分別佔2成,育雛期補喂熟雞蛋。水果和蔬菜切成方塊或小段餵給,喂前用高錳酸鉀水消毒、洗淨,吃剩下的要及時取出,鸚鵡架養時要拴住腳,腳鏈宜輕而結實,要經常檢查。緋胸鸚鵡初上架時不習慣,要適應一段時間。給它愛吃的花生米、水果之類,用手拿着喂,幾天就能馴熟。籠舍飼養、底宜鋪細砂,便於鸚鵡地面行走,也有利於清掃。每天清理吃剩下的食物,糞便可每週清理兩次。每年初春和秋末分別清理巢箱,更換砂土和消毒籠舍一次。 [6] 

緋胸鸚鵡馴養

教其學“説話”的時候,應把它放在安靜的室內,每天清早餵食時教,邊喂邊説簡單的話,每天總是這一句,待學會後再教第2句、第3句,由少到多,由簡到繁,但不要教太複雜的。如有會説話的成鳥帶就簡單多了。 [6] 

緋胸鸚鵡繁殖

一般來説,籠舍周圍僻靜,舍內光線暗,以天然樹洞為巢,比較容易繁殖成功。緋胸鸚鵡初次有繁殖跡象時,先不必過於關心,儘量少驚動。待看到殼掉出或聽到雛鳥叫聲,每天加喂一個熟雞蛋,觀察親鳥取食情況,稍增加愛吃粒料的比例。順利繁殖幾窩後,再進行系統觀察,積累資料。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