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網絡問政

(以網民的身份通過互聯網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鎖定
網絡問政,隨着網絡的日益普及,互聯網在中國民眾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國公民以網民的身份通過互聯網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這就是網絡問政。
中文名
網絡問政
定    義
以網民的身份通過互聯網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網絡問政內容簡介

網絡問政 網絡問政
網絡問政,就是政府通過互聯網做宣傳、做決策,瞭解民情、匯聚民智,以達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從而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隨着網絡的日益普及,互聯網在中國民眾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為中國公民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重要渠道。從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網與網友在線聊天,到各省官員通過各種形式在網上與百姓溝通,中國官員越來越多地通過網絡問政於民,使得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暢通。

網絡問政產生原因

網絡問政 網絡問政
如果説網絡民意是一片海,那麼在以往,其更多的是借風起雲湧之勢起作用,而今這種力量已躍出海面,走向現實。於此,有兩個標誌性事件可作例證,其一,雲南成立網民調查團參與“躲貓貓”事件調查,開全國之先河;其二,河南洛陽三位“資深網民”出任市代表委員,引全國矚目。對此有專家稱,這標誌着素有議政傳統的網民,開始從虛擬空間走向現實世界,更有人驚呼,草根網民從政”元年來臨。或許“躲貓貓”網民調查團的調查結果令人遺憾,但無奈也罷,法律缺失也罷,事件本身及引發的思考,已可謂意義非凡;而洛陽“三劍客”以網民身份出任代表委員,也曾一度引發爭論,但不難看出的是,網絡民意正從隱性走向顯性。

網絡問政主要作用

網絡民意的凸顯,一方面在於網媒的發展、公民意識的成長,另一方面更在於執政者對於網絡民意的日益重視。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到人民網強國論壇同網友在線交流,成為“中國第一網民”,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據相關調查,超七成公眾認為網絡表達將成中國民主建設的新通道,近六成人認為有助於拉近政府與民眾距離。
依託互聯網的大平台,網絡問政風生水起,網絡監督亦風起雲湧。一項調查顯示,87.9%的網民非常關注網絡監督;當遇到社會不良現象時,99.3%的網民會選擇網絡曝光。回看過往,從當年的孫志剛事件到一波三折的虎照醜聞,從黑磚窯官員的撤職、復職、再撤職到“天價香煙局長”周久耕被立案調查,從公務員出國“考察門”到“一夫二妻”區委書記董鋒被曝光後半月成為階下囚,網絡一次又一次展示出巨大的能量。在網絡面前,人人都是新聞記者,一個全民反腐的時代已經到來。

網絡問政提高效率

當下,隨着網絡問政漸成常態,很多百姓關注的身邊事,只要點點手機、敲敲鍵盤,就可直接與相關部門溝通對話。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1月,全國各地省市縣三級黨政“一把手”通過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答覆約2.2萬項網民留言,同比增長47%;各地網民留言約3.1萬項,同比增長56%。
類似“地方領導留言板”的互動板塊,在很多地方的政務網站都很活躍。不少地方的問政平台,幾乎囊括了當地所有的政府部門和窗口單位。求助有渠道、訴求有迴應,可以説,網絡問政已經成為一些地方社會管理的常態化操作。
這其中,各地的新聞網站、各部門的政務網站,本身往往也承載着問政、問需、問計於民的功能,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起到收集民意、儘快反饋乃至意見中轉的作用。而有些窗口部門,比如公安、住建等部門,還開闢了網上辦公的功能,以往需要民眾跑來跑去很多次才能辦結的事務,很大一部分已經可以在網上辦理。在“民眾少跑腿”的同時,也極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網絡問政廣受歡迎的現實表明,一方面,民眾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諸多疑問需要解答,而繼續循着傳統的反映渠道,則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迴音,行政運作過程中過於繁複的層級、環節,使得民意傳達有時顯得十分困難,而網絡平台則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所有的人,不論層次、級別、身份、地位,均可在同樣的一個平台上直接溝通、無障礙交流。你的疑問可以留給省委書記,你的不滿可以向市長傾訴。這樣一種革命性的變化,無疑會打通信息溝通的“最後一公里”。在移動互聯網的語境下,網絡問政變得更為便捷。據披露,目前重慶市、浙江省等多地政府相繼推出“掌上辦公”平台。
另一方面,政府官員也因此多了一條瞭解社情民意、羣眾所需的重要渠道。在以往,官員瞭解下情往往需要找到固定的聯繫點,通過身邊工作人員協助調查走訪。這些渠道當然十分重要,即便是在當下,也依然是密切聯繫羣眾的途徑和方式。但是,除了這些途徑和方式之外,完全可以將網絡民意作為一個重要的信息來源,作為重大決策的參考信息。一件涉及地方發展前途、民生福利的事情究竟應該怎麼做;面對突發事件,民眾有哪些訴求和不解,至少可以從網上捕捉一下民意。
鄭板橋詩云:“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網絡時代的網言網語,或可視為行政系統之外的“民間疾苦”,不可不聽。而就在與民意的互動中,鬱積在民眾中間的情緒得以紓解,政府政令也能夠順暢下達。
當然,網絡問政並不意味着線下的調研、接訪、走訪等傳統渠道就失去意義。必須明白,問政可以在網上,但解決問題、消除隱患、標本兼治,一定是在網下,在豐富複雜的現實生活中,“網上問題網下解決”。“鍵對鍵”“點對點”的方法和手段創新,固然需要提倡,但傳統“面對面”的交流與互動同樣需要傳承下去。
更何況,不必諱言,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門的網絡問政也存在形式主義的弊病。要麼功能單一,互動性差,政府回覆千篇一律,缺乏解決問題的耐心和誠意;要麼更新不及時,信息陳舊,更像是一個展覽櫥窗而並非便捷渠道。這些都需要不斷完善提升,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要求。 [1] 

網絡問政政府認同

如公佈省長手機號碼,省長信箱,特別是江西省省長和其在任的省級領導通過人民網、中國江西網等與全球網民在線交流,點擊量突破了1000萬人次。官員通過網絡問
網絡問政 網絡問政
政與人民羣眾的距離更近了,方法也更靈活了。

網絡問政不拘泥形式

比如,公推公選“一把手”,這在以前想都沒有想過,貴州省貴陽市舉辦黨委書記人選上,就是通過網絡直播等方式向全社會發布,體現出了公推公選的公平、公正、民主,加快民主建設的步伐。

網絡問政工作透明

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在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的特大強烈地震後,不到一小時,網絡就報告了這一消息,使黨中央國務院在第一時間就作出了部署,為拯救遇難同胞發揮出了重要貢獻。
網絡問政於民已經成為政府工作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中央組織部從2008年起,委託國家統計局每年在全國31個省區市以及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事業單位開展組織工作滿意度民意調查的形式,實則就是充分發揮網絡這一優勢,加大對幹部工作作風、工作能力與工作態度的考核力度和監督力度。讓人民羣眾通過這一方法,為官員當參謀。

網絡問政民主權利

傳遞民意,建言獻策,正在成為普通民眾參政議政的新型民主表現形式。網民普遍認為,從胡錦濤總書記與網友在線交流到温家寶總理通過網絡問政於民,網民問政議政蔚成風氣,創新民主形式,詮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彰顯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巨大進步。
網絡成為民眾參政議政新渠道
兩會前夕,新華網以及搜狐網騰訊網等各大網站相繼推出的“總理請聽我説”、“我有問題問總理”、“為省部委建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意見徵集”等互動平台,吸引了數以億計的網民積極參與。一位新華網友認為,只要符合法律,每個普通網民都可以通過發帖子、寫博客等形式自由表達意願,並對黨和政府的政策提出意見和建議,互聯網已經成為中國公民參政議政、表達訴求的重要平台。同時也為兩會代表、委員以及各級政府領導打開了一個瞭解社情民意的嶄新窗口。
通過網絡問政於民創新民主形式
温總理在兩會前夕走進新華網直接問政於民,政府領導已經用實際行動表明:互聯網已經成為民意與中南海互動的直通車,也體現了我們的政府是實實在在傾聽人民呼聲,時時刻刻留心民心民意,時刻把老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政府。網絡交流體現了執政者真正把民心民意當作為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政策重要參考。

網絡問政傾聽民意

2008年6月20日註定是中國民主政治進程中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胡錦濤總書記通過人民網與網友在線交流,問候網友,傾聽民意,指出互聯網是“做事情、做決策,瞭解民情、匯聚民智的一個重要渠道,非常關注網友們提出的一些建議、意見”。在改革開放30週年之際,在抗震救災取得階段性勝利和奧運盛會即將到來之際,最高領導人第一次通過互聯網接受公眾提問對話,總書記此舉堪稱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開啓了中國從黨內民主人民民主的一個嶄新時代。事實上,由“網絡問政”凸顯的傾聽網絡民意、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行動早已經在重慶漸次展開。
胡錦濤主席在人民網與網友的在線聊天 胡錦濤主席在人民網與網友的在線聊天
各省高官通過網絡問計於民,讓老百姓有話可以網上説,甘肅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回覆網友:在留言中提出的建議,我們會認真採納以改進工作;對反映的問題,我們將及時核實、依法處理,妥善解決。蘇榮對話網友,共同商討江西發展大計:絕大多數有建設性的建議都將被採納或進入省委省政府決策。 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光春作通過大河網與網友交流了一個半小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和廣東省省長黃華華,通過省內主要新聞網站發佈了《致廣東網民朋友的一封信》,向網民拜年。對於共同關心的話題,願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對於工作和決策中的不完善之處,也歡迎大家“拍磚”。
強衞在青海省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説:互聯網是各種社會思潮、各種利益訴求的集散地和意識形態較量的戰場。今天,不上網、不重視網絡建設、不會利用網絡的領導,不能算是一個現代化的領導。

網絡問政科學決策

一定要把上網進行到底
無論是胡錦濤主席在人民網與網友的在線聊天,還是温家寶總理在新聞發佈會上坦陳自己經常上網瞭解民意;無論是一些省、市級政府利用網絡讓網民對本地的發展獻計獻策,通過網絡進行幹部評議和政績評估,還是越來越多的政府官員或實名登錄論壇或實名開設博客,諸多頻繁成為熱點時政新聞的信息顯示:互聯網不僅已經深刻改變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活,同時也開始逐漸改變中國的政治生態環境。
官員上網:新時期的“微服私訪”
在相對虛擬、隱秘的互聯網上,很多人平時在現實社會中不敢説、不方便説的話與事,往往都能原汁原味地展現在各級政府官員面前。這些海量、及時、真實的網絡原生態信息,不僅使中國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與擴展,同時也對各級政府的執政方式與智慧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因為能不能獲得真實、高效的社情民意,能不能積極參與、影響並引導網絡民意,並與之形成一種良性互動,不僅直接關係到政府官員能不能打贏信息戰,更是直接考驗着一個黨與政府的執政能力。正因為如此,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機關開始日益重視互聯網的作用。
官員上網不能葉公好龍
首先,雖然如今中國網民數量正在日益增多,但經常能上網的其實還是少數,很多農民、工人等弱勢羣體,依然不能經常上網表達。 其次,雖然網絡上不乏真實的原生態民意,但網絡本身的虛擬性既是其先天優勢,也是其內在缺陷所在。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確實存在這樣一些政府官員,雖然在網上名氣很大,搞出來的動靜也很大,但其上網更多地是在展示其個人魅力,展示一種所謂的親民態度。
網絡優勢應化為執政“生產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同樣,虛擬網絡世界再為美好的東西,只有最終在現實世界中得到對接,才能更多地展現其內在優勢與魅力。在如今這樣一個日益網絡化生存的時代,各級政府官員不僅要積極順應這個時代潮流,更多利用互聯網去了解民情、匯聚民智,更要逐漸將這種科學、優秀的運作模式明確化、制度化、縱深化,使網絡民意最終在現實的公共決策和政策執行過程中有效展現出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