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經濟浪漫主義

鎖定
經濟浪漫主義指無視歷史發展規律,將中古經濟制度或小生產私有制度理想化,以對抗新興資本主義制度的一種經濟思潮。產生於19世紀初產業革命在西歐各國蓬勃展開時期。它分為兩種: 一是由於大機器生產排擠小生產,使小生產面臨崩潰的厄運,於是,在法國和瑞士這類小生產佔多數的國度出現了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的幻想; 二是當時還是封建農奴制佔統治地位的經濟落後國家的德國,資產階級力量薄弱,在其鄰國產業革命的衝擊下,出現了代表封建貴族利益的幻想。前者以瑞士的西斯蒙第為代表,後者以德國的亞當·繆勒為代表。它們共同的特徵是反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經濟自由主義,主張國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否認資本主義發展的進步本質,企圖建立一種實際上比資本主義社會還要落後的理想社會。由於考察的角度不同,它們對理想社會的認識也不同。 [1] 
中文名
經濟浪漫主義
生    於
19世紀初期
地    點
法國和瑞士
代    表
小生產者的思想感情和經濟要求

目錄

經濟浪漫主義簡介

經濟浪漫主義產生於19世紀初期的法國和瑞士。代表了小生產者的思想感情和經濟要求。它從小生產者的破產和工人的貧困中看到了資本主義的矛盾和經濟危機的必然性,指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及其生產和分工的破壞作用,無產階級的貧困,生產無政府狀態,財產分配的極度不平衡,繼而否定資本主義是合理的自然制度。經濟浪漫主義主張,要消滅資本主義的矛盾,唯一的途徑是使現代社會重新回到理想化的小生產方式中去。認為中世紀宗法式的農業和行會手工業是最美好的生產方式。呼籲國家採取措施,在資本家和工人之間實現宗法式的合作關係,以求得財富分配的平等和實現普遍的社會福利。經濟浪漫主義儘管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各種矛盾,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但由於它不懂得資本主義正是從小生產的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看不到資本主義大機器是代替中世紀小生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此,最終只能流於空想。

經濟浪漫主義差別

要在社會發展的基本方面趕上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如果不出差錯,關鍵的改革要能順利過關,一切的一切盡如人意,我看至少要50年以上的時間。30年我們實現基礎設施建設大飛躍,同時小心翼翼地實現社會轉型;再用20年補課,大體就會有一個相當不錯的局面。而發達國家呢,僅僅它的社會需求和勞動成本就限制了他的發展;它已經進入一個超穩態的社會階段,不會有高的發展速度了。但願我們在這幾十年內實現現代化。
參考資料
  • 1.    何盛明.財經大辭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