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絳州大堂

鎖定
絳州大堂,位於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799縣道路南,始建於唐,具體年月已不可考。建築面積449.68多平方米。 [1] 
絳州大堂,原為絳州州守衙內的正堂,高大寬闊,巍峨壯觀,東西長29.20米,南北寬15.40米,絳州大堂建築為元代重建遺構。 [1]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刻制,上書敕宋真宗趙恆御製的“文臣七條”碑流傳至今已八九百年,徽宗時朝散大夫,絳州知州時恪恭刻,並標示“昭示萬代,仰遵聖訓”,為我們留下了這樣一件珍貴的文物。在今天,不僅有其歷史的借鑑作用和參考價值,而且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 
1996年11月20日,絳州大堂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絳州大堂
地理位置
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799縣道路南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449.68 m² [1]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4-0117-3-39

絳州大堂歷史沿革

絳州大堂 絳州大堂
絳州大堂始建於唐,具體年月已不可考。 [1]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徵高麗時,命左鄰軍大將軍張士貴在此設帳募軍,以此取名。今新絳博物館尚存交椅遺件,傳為張士貴帥堂之座。《舊唐書》記載:“薛仁貴,絳州龍門人,貞觀末,太宗親征遼東,仁貴謁將軍張士貴應募,請從行。”張士貴,字武安,今河南人,善於騎射,臂力過人。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李世民父子從太原起兵南下,行軍至絳州招募兵馬時,張士貴投奔到李淵父子的麾下。之後,李淵給張士貴授帥封金,拜他為右光祿大夫。張士貴在唐統一戰爭中屢立戰功,曾參與了北拒對武用,東討王世充,以及東征高麗等重要戰役。唐太宗時被封為左領軍大將軍,琥國公。張士貴的主要活動都在絡州署衙正堂內進行,他設帳募軍,授帥封金的重要事件就發生在大堂內,因此這裏被稱為“帥正堂”。 [1] 

絳州大堂建築格局

絳州大堂主體建築

絳州大堂位於新絳縣城西北的新絳中學(原古絳州衙署)內,是絳州州衙的主體建築。 [1] 
絳州大堂
絳州大堂(2張)
絳州大堂,原為絳州州守衙內的正堂,高大寬闊,巍峨壯觀,東西長29.20米,南北寬15.40米,佔地面積449.68平方米。絳州大堂面寬七間,進深八椽,單檐歌山頂,高大寬闊,巍峨壯觀,人置其間,四顧空曠,威嚴之感油然而生。一般而言,全國州衙正堂規制通例為五間,而絳州獨為七間,在國內比較少見。堂前原有治棚式抱廈三間,今上部已毀,唯基址完好,其覆盆式蓮瓣柱礎石猶可窺見唐代遺風,所以推斷始建於唐代。 [1] 

絳州大堂附屬建築

絳州大堂的周圍尚留有一部分附屬建築,堂前原有捲棚抱廈三間,上部雖已毀,基址尚存。左右有二排廂房南北拉開,那是背日三班六房,差役辦公的地方。中間青石板鋪就的引路南端有木石牌樓一座。堂後留有二堂房屋數間,這裏是州府官員下榻休息的地方。堂西側尚留有一小橋流水,假山松濤的小型花園一座,是官員因衙事煩惱而稍作休憩的地方。再往後便是供知州、夫人、小姐消遣遊覽的州署花園——絳守居園池。 [2] 
絳州大堂內北晚東側嵌有一塊高116釐米、寬70面米的“文臣七條”石,系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刻制,上書敕宋真宗趙恆御製。“文臣七條”原為州衙所藏,幾經流失,後在1984年重嵌於大堂內壁,以“昭示萬世,仰遵聖訓”。 [3]  “文臣七條”碑流傳至今已八九百年,徽宗時朝散大夫,絳州知州時恪恭刻,並標示“昭示萬代,仰遵聖訓”,為我們留下了這樣一件珍貴的文物。現在,不僅有其歷史的借鑑作用和參考價值,而且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 

絳州大堂建築風格

絳州大堂建築風格粗獷豪放,造型樸實,檐頭為五部鬥棋,前後楹柱其粗難以合抱着絳州大堂的樑架結構採用了金、元時期最為流行的“減(移)柱造”,並同時採用了“減梁”的做法,內柱大量減少,橫樑為三架重疊與縱行大內額,由額相接,撐以通天立柱,堅固有力,採用這種兩架結構是為了擴大室內空間。室內只設後槽內柱四根,內柱及前檐柱上均裝設大額枋,為了使大額受力均勻,配含採用了“移柱造”和租壯而加長的壓跳:大額上架明間、次間四縫租大的六椽袱,同時把後乳袱尾端也做成加長的壓跳承在六椽袱下,極力減輕六椽袱受力。從總的風格看,當為元代重建遺構。
元代殿堂建築通常的營造之法分為兩類:一類是繼承宋制,稍加改進,即為傳統式;另一類是在山西地區以及陝西韓城、河南豫西北地區出現的一種特殊形式,即大額式。絳州大堂就集中反映了大額式的特點。有學者指出山西地區元代建築大額式的特點,即平面以矩形為主,內部採用大額承擔樑架,在大額之下進行移柱和減柱,還運用了斜梁及挑杆等結構做法,斗栱方面大量用翼形栱,材栔尺寸比宋式減少很多,用料不如《營造法式》嚴格,普遍使用原材料或彎料,表現出雄偉大方的氣魄。絳州大堂採用了前檐與後槽大額法,外檐使用大額,貫通七間:後槽大額貫通五間,用四柱;前檐鬥棋五鋪作計心造,雙下昂。 [1] 
據古建專家言,全國州衙正堂規制通例為五間,而絳州獨為七間,乃國內少見。現全國尚保留有三處州衙大堂,“繹州大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堂建築風格粗獷豪放,造型樸實無華,堂內柱子,特別是前後門楹柱,其粗難以合抱。為擴大堂內面積,內柱大量減少,橫樑為三架重疊,與縱向大內額,由額相接,與橫行大梁疊架承重,撐以通天立柱,堅固有力。樑柱多為原始材料剝皮稍加砍削而成,無統一規格可循。從總的風格看,現建築應為元代重建造構。大堂的周圍尚留有一部分附屬建築,堂前原有捲棚抱廈三間,上部雖已毀,基址尚存。左右有二排廂房南北拉開,那是昔日三班六房,差役辦公的地方。

絳州大堂文物遺存

絳州大堂 絳州大堂
絳州大堂內仍有四塊大型石質覆盆式蓮花柱礎 [2]  ,絳州大堂內北壁嵌有宋碑一幢,為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刻制,上書敕宋真宗趙恆御製“文臣七條”詔:“一日清心。謂平心待物,不為喜怒愛憎之所遷,則庶事自正。二日奉公。謂公直潔已,則民自畏服。三日修德。謂以德化人,不專尚猛威。四日貴實。謂專求實效,勿競虛榮。五日明察。謂勤察民情,勿使賦役不均,刑罰不中。六日勸課。謂諭下民勤於孝悌之行,農桑之務。七日革弊。謂求民疾苦,而釐革之。用於告誡為官者清正廉明。 [1] 

絳州大堂歷史文化

現存絳州大堂為元代重建遺構,自隋代以後,這裏均為歷代州署衙門正堂,是知州升堂理政之處,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絳州大堂 絳州大堂
絳州大堂,又名“帥正堂”,史載唐王李世民在穩定李氏王朝的基礎上,為平息外族入侵,東征高麗,命左領軍大將軍張士貴在絳州設帳募軍,招兵處就設在州治署街正堂內。今新絳縣博物館尚保留有張士貴的交椅遺件,傳為“帥正堂”的見證物。白袍虎將薛仁貴投軍,徵東平西,最後在汾河灣築台拜將,也都與“帥正堂”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2] 

絳州大堂保護措施

1996年11月20日,絳州大堂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絳州大堂旅遊信息

絳州大堂地址

絳州大堂位於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799縣道路南。

絳州大堂交通

在縣城內乘面的包車3元,面的和“崇蹦車”上車每人1元。徒步約30分鐘。 [4] 
自駕前往絳州大堂:從候馬西站出發,路程大約12千米,約需35分鐘。
參考資料
  • 1.    本書編委會. 山西曆史文化名城建築要覽[M]. 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2017.01.261-263
  • 2.    黃瀅,馬勇主編. 中國最美的古城 古城格局、古建保護與營銷推廣 4[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6.06.228-229
  • 3.    蕭淑貞著. 走絳州 不是所有的故鄉都在淪陷[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08.120-122
  • 4.    李繼勇,賀澤勁著. 山西行知書[M]. 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 2004.01.74-75
  • 5.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