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紫纓乳菀

鎖定
紫纓乳菀(學名:Galatella chromopappa Novopokr.)是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粗壯,具少數纖維狀根。莖數個或單生,直立或基部斜升。葉密集,向上部漸短;下部葉花後枯萎,中部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上部葉漸小,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頭狀花序較大,排列成疏傘房花序,少有單生;總苞寬倒錐形或近半球形,總苞片3-4層,葉質,綠色或頂端淡紫紅色;外圍有8-12個舌狀花,舌片開展,淡紫色,長圓形;中央的兩性花多數,花冠管狀,淡黃色;瘦果被密白色長毛;冠毛白色,糙毛狀,花期部分或全部變淡紫紅色。 [1] 
分佈於中國新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也有分佈。 [7]  生長於海拔1700-2000米的山坡草地、河谷灌叢。 [2]  [6] 
紫纓乳菀莖較硬,但較脆,葉量較豐富,秋、冬兩季羊、馬採食。營養價值中等。 [9] 
中文名
紫纓乳菀
拉丁學名
Galatella chromopappa Novopokr. [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乳菀屬
紫纓乳菀
命名者及年代
Novopokr.,1948

紫纓乳菀植物學史

前蘇聯植物分類學家Gomarov(1959)曾系統地對乳菀屬進行研究,他將紫纓乳菀歸為乳菀組,《中國植物誌》也沿用這一分類觀點。 [10] 
1997年,中國教授魏巖用數量分類的方法,對乳菀屬11個種進行了系統分析與整理後,認為從樹系圖可以看出,乳菀組在平均距離為56.5時聚合在一起,而紫纓乳菀與乳菀組在平均距離=93.8時聚合在一起,此時也是乳菀屬內種間的最大距離,在此距離下所有種歸併為一類——屬,因此紫纓乳菀應從乳菀組中分離出來,作為一獨立的組——紫纓組比較合理。從形態和解剖特徵看,乳菀組的顯著特徵是冠毛白色,側脈直行,果皮內具2條錐管束(博格達乳菀具4條錐管束),而紫纓乳菀冠毛紫色,側脈具2-3級分支,果皮內具3條錐管束與乳菀組有明顯的區別,因此紫纓乳菀作為一新組處理更合乎客觀實際。 [10] 

紫纓乳菀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具少數纖維狀根。莖數個或單生,高25-60釐米,直立或基部斜升,徑2-3.5毫米,具明顯的條紋,下部帶紫紅色,無毛或中部以上被乳頭狀短毛和微剛毛,略粗糙,中部或較下起有分枝,分枝弧狀內彎,少有斜上。葉密集,節間長10-20毫米,向上部漸短;下部葉花後枯萎,中部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 (2) 3-4釐米,寬3-4毫米,無柄,基部漸狹,具3條脈,有時側脈僅近基部明顯,頂端尖或稍鈍,兩面或少有僅上面有明顯的腺點和乳頭狀短毛,邊緣略粗糙,上部葉漸小,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10毫米,寬1-1.5毫米,具1條脈。 [1] 
頭狀花序較大,3-6個在莖和枝頂端排列成疏傘房花序,少有單生,約有35-60個花,徑12-18毫米,總苞寬倒錐形或近半球形,長6-8毫米,寬9-12毫米,總苞片3-4層,葉質,綠色或頂端淡紫紅色,背面近無毛,具白色窄膜質邊緣,邊緣多少被蛛絲狀短毛,具3條,少有1條脈,外層卵狀披針形,頂端尖或稍尖,內層較大,長圓形,鈍;外圍有8-12個舌狀花,舌片開展,淡紫色,長圓形,長12-16毫米,頂端具3小齒;中央的兩性花多數,花冠管狀,淡黃色,長約7毫米,檐部狹鐘形,具5個長圓狀披針形的裂片;花柱二裂,頂端具卵狀三角形的附器;瘦果長4-5毫米,被密白色長毛;冠毛白色,糙毛狀,與花冠約等長,花期部分或全部變淡紫紅色。 [1]  [4] 
紫纓乳菀

紫纓乳菀近種區別

灰毛麻菀Crinitina villosa (L.) Soják)和該種極其近似,主要的區別在於全株被較密的長柔毛;總苞片較狹,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形。 [1] 

紫纓乳菀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700-2000米的山坡草地、河谷灌叢。 [2]  [6] 
紫纓乳菀是一種旱中生雜類草,山地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的優勢種和伴生種。喜温暖而中度濕潤的環境,常生於山地闊葉林緣及灌叢中,適宜土壤為山地慄鈣土及山地暗慄鈣土。在伊犁地區的昭蘇盆地海拔1600-2000米的山地,它常以優勢種或伴生種參與由金絲桃葉繡線菊新疆早熟禾草原糙蘇、洽草、新疆亞菊野苜蓿假梯牧 草、蒿(Artemisia spp.)等植物組成的多種草地型;有時還以伴生種參與由針茅羊茅短柱苔草等植物組成的山地草原草地型中。 [9] 

紫纓乳菀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新疆(鞏留、特克斯、昭蘇、阿克蘇、烏恰); [6]  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也有分佈。 [7] 

紫纓乳菀生長習性

紫纓乳菀通常於5月初返青,7-9月為花果期,10月開始枯黃。 [9] 

紫纓乳菀主要價值

紫纓乳菀莖較硬,但較脆,葉量較豐富,秋、冬兩季羊、馬採食。營養價值中等。屬低等牧草。 [9] 

紫纓乳菀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