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素數定理

鎖定
素數定理(prime number theorem)是素數分佈理論的中心定理,是關於素數個數問題的一個命題 [1]  設x≥1,以π(x)表示不超過x的素數的個數,當x→∞時,π(x)~Li(x)或π(x)~x/ln(x)。(Li(x)為對數積分 [2-3] 
中文名
素數定理
外文名
the Prime Number Theorem(PNT) [4] 
別    名
質數定理
提出者
高斯 勒讓德
提出時間
1948年
適用領域
數學應用
應用學科
數學

素數定理定理內容

下面是對π(x)更好的估計:
其中,
是誤差估計,詳見大O符號
下表比較了π(x),x/ln(x)和Li(x):
x
π(x)
π(x) - x/ln(x)
Li(x) - π(x)
x/π(x)
101
4
0
2
2.500
102
25
3
5
4.000
103
168
23
10
5.952
104
1229
143
17
8.137
105
9592
906
38
10.430
106
78498
6116
130
12.740
107
664579
44159
339
15.050
108
5761455
332774
754
17.360
109
50847534
2592592
1701
19.670
1010
455052511
20758029
3104
21.980
1011
4118054813
169923159
11588
24.280
1012
37607912018
1416705193
38263
26.590
1013
346065536839
11992858452
108971
28.900
1014
3204941750802
102838308636
314890
31.200
1015
29844570422669
891604962452
1052619
33.510
1016
279238341033925
7804289844392
3214632
35.810
4·1016
1075292778753150
28929900579949
5538861
37.200
素數定理可以給出第n個素數p(n)的漸近估計:
。它也給出從整數中抽到素數的概率。從不大於n的自然數隨機選一個,它是素數的概率大約是

素數定理發展簡史

圖示 圖示
大約在1792年,高斯(即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ß)經過深入分析和例證,對素數分佈提出猜測:
[5]  但高斯未將自己的猜測公諸於世。1798年,法國數學家勒讓德(即阿德利昂·瑪利·埃·勒讓德,Adrien-Marie Legendre)的《論數論》(Essay on the Theory of Numbers)出版。書中,勒讓德在自己所作的某些素數計算的基礎上猜想:
。其中,常數A和常數B待定。 [6]  1808年,勒讓德把這個猜想改進為
。顯然,高斯和勒讓德提出的漸進公式是等階的,實際上都等同於猜想
(不過高斯更深刻和精確),即素數定理。
之後,俄國數學家切比雪夫(即帕夫努季·利沃維奇·切比雪夫,ПaфHутий Лbвович Чебышев)證明: 存在兩個正常數C1和C2,使不等式
對充分大的x成立,並且相當精確地定出了C1和C2的數值。他還證明,如果
的極限存在,則必定是1。
1896年,阿達馬(即雅克·所羅門·阿達馬,Jacques Solomon Hadamard,1865年-1963年)和德·拉·瓦萊布桑(Charles-Jean de la Vallée Poussin)按照波恩哈德·黎曼(B. Riemann)的思路,各自獨立地利用高深的整函數理論證明了素數定理。
1949年,塞爾伯格(即阿特勒·塞爾伯格,Atle Selberg)和埃爾德什(即保羅·埃爾德什,Paul Erdős)分別獨立地證明了素數定理。與以往證明不同的是,他們沒有用到ζ函數,而且除了極限、
的簡單性質外,沒有用到任何高等數學知識,甚至連微積分都沒用到。可以説,他們給出的是一個完全“初等”的證明,這一結果轟動了整個數學界。〔後來有人用
代替
,用
代替
(n≤x),給出了一個連指數、對數函數都不需要的初等證明。〕塞爾伯格由於這項成就及其他工作而獲得了菲爾茲獎,埃爾德什則與陳省身一起獲得了沃爾夫數學獎 [7-8] 

素數定理初等證明

素數之戀 素數之戀
素數定理有些初等證明只需用數論的方法。第一個初等證明由1949年由匈牙利數學家保羅·厄多斯(另譯埃爾德什、艾狄胥、“愛爾多斯”,或“愛爾多希”)和挪威數學家阿特利·西爾伯格合作得出。 在此之前一些數學家不相信能找出不需藉助艱深數學的初等證明。像英國數學家哈代便説過素數定理必須以複分析證明,顯出定理結果的“深度”。他認為只用到實數不足以解決某些問題,必須引進複數來解決。這是憑感覺説出來的,覺得一些方法比別的更高等也更厲害,而素數定理的初等證明動搖了這論調。Selberg-艾狄胥的證明正好表示,看似初等的組合數學,威力也可以很大。 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雖然該初等證明只用到初等的辦法,其難度甚至要比用到複分析的證明遠為困難。
參考資料
  • 1.    杜瑞芝 主編.數學史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08月第1版:382
  • 2.    潘承洞,潘承彪.素數定理的初等證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02月第1版:1-8
  • 3.    李金紅. 抽象素數定理及廣義黎曼假設的判別準則[D]. 山東大學, 2009: 1.
  • 4.    (美)約翰·德比希爾 著;陳為蓬 譯.素數之戀:黎曼和數學中最大的未解之謎.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年07月第1版:43
  • 5.    《數學辭海》編輯委員會 編.數學辭海(第六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08月第1版:640
  • 6.    (美)約翰·德比希爾 著;陳為蓬 譯.素數之戀:黎曼和數學中最大的未解之謎.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年07月第1版:51
  • 7.    熊斌,談祥柏 主編.趣味數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08月第1版:38-39
  • 8.    襲卓明. 關於素數定理的一個初等證明[J]. 湖北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0,(02):42-47. [2017-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