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紋頭斑翅鶥

鎖定
紋頭斑翅鶥(學名:Sibia nipalensis)是噪眉科、斑翅鶥屬型鳥類,體長20-21釐米。前額和頭頂羽冠深褐色具棕白色羽幹紋,耳羽銀灰褐色,頰黑色。上體棕褐色,飛羽具黑色和棕色相間橫斑,尾亦具黑色和棕色相間橫斑,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下體頦至胸灰褐色,兩脅和尾下覆羽灰棕褐色。虹膜褐色,嘴暗褐色,腳肉色或褐色。 [1] 
紋頭斑翅鶥主要棲息於西藏高原海拔2000-3000米處的森林中。除繁殖期外,多呈小羣,有時也與其他小鳥混羣。常在森林中層和林下高的灌木枝權間活動,尤以富有杜鵑等開花植物的茂密森林較常見。常頻繁地在樹枝間飛來飛去或飛上飛下,有時也沿樹幹活動和覓食,很少下到地面。主要以甲蟲等昆蟲為食,也吃腹足類等其他動物,以及花蜜、花蕾、漿果、苔蘚等植物性食物。分佈於中國(西藏南部聶拉木和東南部地區)、尼泊爾、印度(錫金)和不丹。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紋頭斑翅鶥
拉丁學名
Sibia nipalensis
外文名
Hoary-throated Barwing
同義學名
Actinodura nipal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噪眉科
斑翅鶥屬
紋頭斑翅鶥
亞    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Hodgson,1836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紋頭斑翅鶥形態特徵

紋頭斑翅鶥
紋頭斑翅鶥(18張)
雄羽色相似,前額和頭頂冠羽深褐色具淺棕白色羽軸紋,耳羽暗銀灰褐色,眼先、頭側與頭頂相似。頰黑色,頸側、背、肩、翅上內側覆羽、腰和尾上覆羽棕褐色;尾上覆羽具不甚明顯的黑色橫斑,尾羽黑色具暗棕色橫斑,在尾上形成暗棕色和黑色橫斑相雜狀,外側尾羽末端白色。翅上大覆羽棕色具灰色端斑;小翼羽灰色具黑色橫斑和端斑,初級覆羽黑色,飛羽黑色,外翈具寬的亮棕色橫斑,在翅上形成明顯的亮棕色和黑色相問橫斑;外側初級飛羽外翻有窄的灰色邊緣,內側次級飛羽內外翈均為棕灰色具黑色橫斑。下體從頦至腹中央均為灰褐色,兩脅和尾下覆羽灰棕褐色。 [1] 
虹膜褐色,嘴暗褐色,腳肉色或褐色。 [1]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44克
206-210毫米
18-20毫米
89-100毫米
82-92毫米
31-35毫米
雌性
-
-
18-19毫米
87-89毫米
82-88毫米
30-33毫米 [1] 

紋頭斑翅鶥近種區別

相似種紋胸斑翅鶥Sibia waldeni)頭頂羽冠藍黑色具銀灰色羽緣,耳羽暗褐色具銀灰色縱紋。下體棕色,喉和胸具深棕色縱紋。區別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1] 
紋胸斑翅鶥 紋胸斑翅鶥
紋頭斑翅鶥 紋頭斑翅鶥

紋頭斑翅鶥生活習性

習性:留鳥。紋頭斑翅鶥主要棲息於西藏高原海拔2000-3000米處的森林中。除繁殖期外,多呈小羣,有時也與其他小鳥混羣。常在森林中層和林下高的灌木枝權間活動,尤以富有杜鵑等開花植物的茂密森林較常見。常頻繁地在樹枝間飛來飛去或飛上飛下,有時也沿樹幹活動和覓食,很少下到地面。 [1]  結小羣棲於櫟林及杜鵑林。有時與其他種類混羣。 [4] 
叫聲:哨音tui whee-er。告警時為重複數次的快速響亮的叫聲“je-je…”。 [4] 
食性:主要以甲蟲等昆蟲為食,也吃腹足類等其他動物,以及花蜜花蕾漿果苔蘚等植物性食物。 [1] 

紋頭斑翅鶥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西藏南部聶拉木和東南部地區)、尼泊爾、印度(錫金)和不丹。 [1] 
紋頭斑翅鶥分佈圖 紋頭斑翅鶥分佈圖

紋頭斑翅鶥繁殖方式

築巢季節主要發生在5月和6月,可能始於4月底,當時鳥兒們正在歌唱以標記其領土的季節。巢是一個緊湊而精細的結構,具有杯狀。對於一隻這麼大的鳥來説,它很小。外部輪廓由草葉、地衣和苔蘚製成。內部襯有小根。巢通常放在一棵幼樹的低處。每窩產卵2枚,卵淺粉紅色,在蛋殼的最寬部分上形成帶紅色的棕色或灰色斑點。卵平均長19毫米,長25毫米。孵化時間和對幼仔的照顧尚不清楚。 [2] 

紋頭斑翅鶥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5]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