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紋翅鳶

鎖定
紋翅鳶(學名:Elanus scriptus):是鷹科、黑翅鳶屬動物,是一種中小型猛禽。有一個大而圓的頭,長而尖的翅膀和一個帶有方形尖端的鋸齒狀尾巴。上體主要是淺灰色,與翼覆羽的黑色和虹膜前的黑色小斑塊形成鮮明對比。尾巴略帶淺灰色。下體有一條黑色的寬帶從腋窩開始,穿過中部和大覆羽,連接腕部和初級覆羽,形成一個扁平的“M”或“W”。其餘的下體完全是白色的。虹膜呈寶石紅色,蠟膜呈牛角色,腿呈奶油色。
白天棲息在良好的闊葉林木的高樹葉冠處,主要是夜間活動,等候過往的獵物,觀察地面動靜,發現獵物再俯衝而下抓取。是其家族中唯一夜間狩獵的成員。一般單獨活動,也集上百隻的大羣。主要以田間的鼠類為食。它們可能會飛行到海岸邊,進入農田覓食,在老鼠很豐富時甚至進入城鎮。分佈於澳大利亞東部乾旱地區,但偶爾會遊蕩到該大陸的其他地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紋翅鳶
拉丁學名
Elanus scrip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鷹形目
鷹科
亞    科
鳶亞科
黑翅鳶屬
紋翅鳶
命名者及年代
Gould, 1842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 [1] 
外文名
Letter-winged Kite

紋翅鳶形態特徵

紋翅鳶是一種小型猛禽。有一個大而圓的頭,長而尖的翅膀和一個帶有方形尖端的鋸齒狀尾巴。它與分佈在澳大利亞的另一個物種黑肩鳶有着明顯的相似之處,尤其是在棲息時,具有相同的海鷗狀圖案和外觀。成鳥上體主要是淺灰色,與翼覆羽的黑色和虹膜前的黑色小斑塊形成鮮明對比。尾巴略帶淺灰色。灰色似乎比黑肩鳶略帶棕色底色。它在頸背上的高度不那麼高,使頭頂的前部和前額變白。這張全白的臉看起來更像貓頭鷹的臉,可能是因為眼睛前面和周圍的黑點比較發達。下體,一條黑色的寬帶從腋窩開始,穿過中部和更大的覆羽,連接腕部和初級覆羽,形成一個扁平的“M”或“W”。其餘的下體完全是白色的。虹膜呈寶石紅色,蠟膜呈牛角色,腿呈奶油色。 [2] 

紋翅鳶棲息環境

紋翅鳶經常出現在水道沿線的林間小徑中,也存在於有樹洞的乾燥草原和多種開放的半乾旱內陸地區。當它們通常居住的地方缺乏資源時,會轉入其他地區,到達海岸和靠近海岸的小島。它們甚至可以在那裏繁殖,但它們一般不會在那裏停留很長時間,總是回到它們的原產地。從海平面到海拔1000米的高山均有其蹤影。 [2] 

紋翅鳶生活習性

紋翅鳶是一種主要在夜間活動的物種,夜間狩獵,白天則傾向於在冷杉桉樹中休息。它們通常成羣結隊,可以聚集在一起築巢,羣體達20對,有時甚至多達50對。它們建立共同的繁殖地,將幾十只夥伴聚集在一起,但也會成對和單獨活動。在棲息、築巢或成羣結隊地捕獵,並且經常形成多達一百隻的大型嘈雜繁殖羣。 [2] 
儘管它們有時在其區域外圍的遊蕩是孤獨的,但這些鳥類通常採取非常合羣的行為。 它們在在繁殖地附近,像蝴蝶一樣飛翔,它們有時會盤旋,但高空的環形飛行顯然不是它們的儀式或飛行的一部分。 [2] 
紋翅鳶在所有季節都很吵鬧,這可能是由於它們的羣居行為和相對較長的繁殖季節。為了交流,它們會發出各種各樣的嘶嘶聲和吱吱聲,在許多方面與黑肩鳶的聲音相似。在發生警報時,它們會發出清晰的口哨聲。兩性都經常發出響亮、健談的“kak-kak-kak”。帶來食物的雄性以高亢的“啁啾啾啾”表示自己的到來。巢中的雌性發出更嚴厲的“kar-kar-kar”。 [2] 
通過盤旋或佇立在棲息處等待來捕獵。它們的狩獵方式與黑肩鳶十分相似。該物種在自己的領地也會進行非常低的飛行,速度緩慢而翅膀節拍深沉。這些猛禽在夜幕降臨時開始尋找獵物,這種活動在有月亮時會一直持續到深夜。然而,在遊蕩期間,在它們飛行到不是自己慣常的領地上,通常會在白天進行狩獵。 [2] 
幾乎完全以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尤其是齧齒動物。如果平時的食物不足,它們也會吃小型爬行動物和大型昆蟲。也報告有捕食食蜜鳥的案例。然而,澳洲長毛鼠(Rattus villosissimus)是最常見的獵物,緊隨其後的是平原鼠 (Pseudomy saustralis)。某些種類的老鼠也被認為是食物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家鼠(Mus domesticus)、沙鼠(Pseudomys hermannsburgensis) 或澳洲彈鼠 (Notomys alexis)。 [2] 

紋翅鳶分佈範圍

分佈於澳大利亞東部乾旱地區,但偶爾會遊蕩到該大陸的所有地區。該物種通常侷限於庫珀河(Coopers Creek) i水系流域,而其更廣泛的分佈被認為集中在北領地東部的巴克利高原和昆士蘭西南部、南澳大利亞東北部和北部的河流系統到新南威爾士州西部。 [1] 
是澳大利亞的特有種。 它們的主要繁殖地位於北領地、昆士蘭、南澳大利亞和新南威爾士,從巴克利高原、喬治娜河和迪亞曼蒂納河到艾爾湖和達令河。 然而,在資源匱乏時期,它們幾乎可以在澳洲大陸的任何地方找到,除了西部沙漠、約克角半島的東北部和卡彭塔利亞灣沿岸。 [2] 
紋翅鳶分佈圖 紋翅鳶分佈圖 [1]

紋翅鳶繁殖方式

在繁殖地築巢,很少獨居。繁殖地通常包含20對紋翅鳶,每棵樹上一般不會超過一個巢。築巢季節一般從8月持續到翌年1月。然而,由於降雨充足,食物資源豐富,這些紋翅鳶可以在一年中的所有月份連續築巢。巢是一個淺平台,用細樹枝建造。新建的巢穴寬度為28-38釐米,厚度為20-30釐米,但如果連續幾年使用和翻新,巢的尺寸可以更大,達到74釐米寬、58釐米深。巢底有綠葉、動物皮毛,有時還有牛糞。巢穴位於地面以上2-11米之間,通常充滿糞便和碎屑。每窩產卵4-5枚,平均大小為44毫米×32毫米,顏色為暗白色,帶有棕紅色斑點,通常在蛋殼最寬處更為突出。雌鳥單獨孵化約30天。幼鳥在32天后才離開巢穴。 [2] 

紋翅鳶保護現狀

紋翅鳶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近危(NT)。 [1] 

紋翅鳶種羣現狀

截止2016年,紋翅鳶的成熟個體數量在670-6,700只之間,該物種被認定為近危。它們以齧齒動物為主要食物,所以在老鼠種羣爆發期之間的時間段,紋翅鳶種羣規模變得適度小。核心種羣對關鍵地點和棲息地使用的瞭解不是太多,當老鼠丰度低,數量較少時,可能對該物種的威脅比其他因素更敏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