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肩鳶

鎖定
黑肩鳶(學名:Elanus axillaris)是一種中型猛禽,外表很酷,具有高超的飛行和滑翔能力,振翅空中懸停的絕技更是鷹科中獨一無二。特徵是有黑白分明的羽毛,明亮的紅眼睛,腿部黃色。
主要以田間的鼠類、昆蟲、小鳥、野兔、昆蟲和爬行動物等為食。白天常見停息在大樹樹梢或電線杆上,當有小鳥和昆蟲飛過時,才突然猛衝過去撲食。飛翔的高度較低,採用盤旋、翱翔等方式,有時也進行鼓翼飛翔。在鼓翼飛翔時兩翅煽動較輕,顯得相當輕盈,發現地面上的獵物時突然直撲而下。一般單獨活動,活動在白天,多在早晨和黃昏進行。
中文學名
黑肩鳶
拉丁學名
Elanus axillar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隼形目
鷹科
亞    科
鳶亞科
黑翅鳶屬
黑肩鳶
命名者及年代
Latham, 1802
外文名
Black-shouldered Kite

黑肩鳶形態特徵

黑肩鳶
黑肩鳶(16張)
黑肩鳶身長33到38釐米,翼展82-94釐米,體重181-340克。成年黑肩鳶的身體呈淡灰色,頭部呈白色,身軀的下半部分亦呈白色,背部和翅膀的羽毛呈灰色,與主體羽毛比相對較暗。飛行時,翅膀下側有一塊黑斑,尖端呈黑色。當它們在棲息的狀態時,它們黑色的肩膀就會顯得很突出。黑肩鳶的喙基非常寬,因此可以張得很大。虹膜棕色。 [1] 
黑肩鳶兩性在外觀相似,但年輕的個體頭部具鏽褐色,背部和胸部有斑駁的灰色,翅膀肩膀處的羽色較深,上體的羽毛是白尖。年輕的黑肩鳶的翼羽較成鳥顯棕色。 [2] 

黑肩鳶棲息環境

棲息於有樹木和灌木的開闊的林地、草地和農田,特別是有在零星樹木的區域。也可以生活於沿海的沙丘中,特別是在澳洲的南部和西部區域,可以一直沿着綠樹成蔭的水道,甚至在城市垃圾場出沒。 [2] 

黑肩鳶生活習性

主要以田間鼠類、昆蟲、小鳥、野兔和爬行類為食。覓食方式主要通過守候在電線杆上和高大樹木頂端,等候過往小鳥和昆蟲,然後突然俯衝而下捕之;另一種方式是通過無聲無息地在天空長時間地盤旋、滑翔、觀察地面動靜,發現獵物再俯衝而下抓取。
常單獨在早晨和黃昏活動,白天常見停息在大樹樹梢或電線杆上,當有小鳥和昆蟲飛過時,才突然猛衝過去撲食。有時也在空中盤旋、翱翔,並不時地將兩翅上舉成‘V’字形滑翔。間或也鼓翼飛翔,兩翅扇動較輕,顯得相當輕盈,發現地面食物時突然直撲而下。
黑肩鳶主要靠進食老鼠維生。它們有時亦會捕獵一些大小相當的動物,包括草蜢、小型的爬行動物、鳥類甚至是兔子(非常少數)等,但鼠和其他大小跟鼠差不多的哺乳動物佔它們所有捕獵對象的十分之九。它們對鼠數量的影響極為重要:每一隻成年的黑肩鳶在環境許可下可以每天吃下兩到三隻鼠,而一隻雄性的黑肩鳶可在一小時之內捕獵不少於14只鼠並帶回巢,讓自己羽毛初長的雛鳥進食。
像其他黑肩鳶屬的成員般,黑肩鳶會在草原上尋找捕獵的對象。在捕獵時,它們一般會在空中盤旋。一般來説,鳶都會在10到50米以內的上空盤旋,仔細地往下看,這以後的數秒或有時一分鐘,它們會飛到另一地方,再度盤旋,進行搜索。當黑肩鳶看到一隻鼠或其他獵物時,它們就會一聲不響地降到獵物頭上,翅膀高舉,用爪抓緊獵物。它們約有三分之二的攻擊是成功的。它們可以在途中吃掉獵物或把獵物帶回巢。 [1] 

黑肩鳶分佈範圍

黑肩鳶分佈於幾乎整個澳大利亞,但其實它們主要還是分佈於澳大利亞大陸東南和西南部相對較肥沃的地方。它們在整個南部亦極為常見。它們鮮少進入沙漠深處,在北塔斯馬尼亞和託列斯海峽見到它們純屬偶然。它們主要生活在草原,但是亦可在樹林中找到它們。 [1] 
黑肩鳶分佈圖 黑肩鳶分佈圖

黑肩鳶繁殖方式

春季於4-5月到達繁殖地,秋季於10-11月離開繁殖地。巢於平原或山地丘陵地區的樹上或高的灌木上。巢較鬆散而簡陋,主要由枯樹枝構成,裏面有時放有細草根和草莖,或根本無任何內墊物。每窩產卵3-5枚,白色或淡黃色、具深紅色或紅褐色斑,呈卵圓形,大小為36-42mm×29-32mm,平均39mm×31mm。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和育雛,孵化期25-28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經過30-35天的餵養,雛鳥即可飛翔離巢。 [1] 

黑肩鳶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3] 

黑肩鳶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黑肩鳶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瀕危物種,生效年代:1997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