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頭穗鶥滇西亞種

鎖定
紅頭穗鶥滇西亞種(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bhamoensis)。分佈於緬甸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緬甸Sinlum-kaba,八奠地區。
拉丁學名
Stachyris ruficeps bhamo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鶲科
亞    科
畫眉亞科
穗鶥屬
紅頭穗鶥
亞    種
紅頭穗鶥滇西亞種
中文名
紅頭穗鶥滇西亞種
定名人及年代
Harington,1908

紅頭穗鶥滇西亞種外形特徵

體小(12.5釐米)的褐色穗鶥。頂冠棕色,上體暗灰橄欖色,眼先暗黃,喉、胸及頭側沾黃,下體黃橄欖色;喉具黑色細紋。與黃喉穗鶥的區別在黃色較重,下體皮黃色較少。
虹膜-紅色;嘴-上嘴近黑,下嘴較淡;腳-棕綠。 [1] 

紅頭穗鶥滇西亞種棲息環境

紅頭穗鶥是我國長江以南最為常見的一種穗鶥屬鳥類,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中。分佈海拔高度從北向南遞次增高:在分佈最北界的陝西南部地區,多見於海拔500-700米的低山闊葉林和山腳平原地帶,偶爾見於高山森林中;在四川、雲南一帶多分佈在海拔1000-2500米的溝谷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以及山地稀樹草坡和高山針葉林中(鄭作新等 1962、1963、1978);在貴州則主要見於海拔350-1650米的山坡草地和灌叢。 [2] 

紅頭穗鶥滇西亞種生活習性

紅頭穗鶥主要以昆蟲為食,偶爾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食物亦主要為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雙翅目、半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偶爾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 [2]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見成小羣或與棕頸鈎嘴鶥或其他鳥類混羣活動,在林下或林緣灌林叢枝葉間飛來飛去或跳上跳下。鳴聲單調,三聲一度,其聲似‘tu-tu-tu’。 [2] 

紅頭穗鶥滇西亞種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雲南(貢山、維西、雞足山、騰衝、潞西、風慶)。
國外分佈:緬甸(克欽邦、撣邦)。 [3] 

紅頭穗鶥滇西亞種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於茂密的灌叢、竹叢、草叢和堆放的柴捆上。巢主要由竹葉、樹皮、樹葉等材料築成,有的還有蜘蛛絲粘連,內墊有細草根、草莖和草葉。巢距地高0.5-1m,巢的大小為外徑7-8cm,內徑4-5cm,高7-8cm,深5-6cm。每窩產卵通常4-5枚,卵白色、鈍端具有棕色斑點,卵的大小據4枚卵的測量為17.2-17.8mm×13-13.2mm,卵重1.2-1.4g。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每天餵食次數分別為65次和74次,一般每小時喂雛6-8次,最多9次。育雛期間雌鳥在巢內過夜。 [2] 
參考資料
  • 1.    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等.《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410
  • 2.    紅頭穗鶥  .中國數字科技館[引用日期2015-09-19]
  • 3.    紅頭穗鶥滇西亞種  .中國動物物種數據庫[引用日期201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