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

鎖定
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也稱蒙山紅軍紀念館,位於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的旅遊勝地蒙頂山。為紀念百丈關戰役而修建的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坐落於蒙頂山之巔,位於蒙頂山的皇茶園之上。這裏原來是蒙頂山天竺院舊址,是紅軍百丈關戰役的指揮部。據史料記載,1935年11月中旬,徐向前元帥曾在蒙頂山天竺院舊址召集紅軍和羣眾集會。
中文名
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別    名
蒙山紅軍紀念館
建立時間
1985年

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地理概況

紀念館始建於1985年,佔地面積521平方米,館內陳列着紅軍1935年11月進入名山後特別是百丈關戰役的活動史實。
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 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
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館名是原國家主席李先念夫人林佳楣題寫的,館內的史料除了大量的文字、圖片外,還有兵器、貨幣、分田證、公文包、石刻標語等實物,裏面的電視在反覆播放百丈關戰役的情況。館內還有鄧小平徐向前、張愛萍、劉伯承、楊成武、肖華等題詞的碑刻。紀念館周圍還有紅四方面軍217團所挖的戰壕、交通壕、掩體工事等遺址。在名山區百丈鎮,還建立了百丈關戰役紀念碑。
紀念館門前有幾棵挺拔的大樹,據説其中一棵還是徐向前元帥當時的拴馬樹。四周林木葱蘢,茶園青翠。

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設計理念

紅軍使用過的武器 紅軍使用過的武器
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藝術學院相關人員主持設計的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以“尊重歷史,面向未來”為設計理念,糾正了原“紅軍紀念館”在展覽內容上存在的諸多不足,如完全忽略紅四方面軍中與百丈關戰役密切相關但犯過重大錯誤或有爭議的領導人物,忽略國民黨軍隊的作戰部署和督戰措施,忽略國民黨軍隊的重要參戰將領,對其歷史地位缺乏客觀的評價,過分強調紅軍的勝利淡化紅軍的失敗和損失,只側重反映紅軍方面的認識與宣傳而忽略當時各種報刊對此次戰役的報道等。

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百丈關戰役

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戰役背景

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浮雕 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浮雕
1935年9月下旬,張國燾不同意紅軍北上的方針,率紅四方面軍南下,提出要“打到成都吃大米”。10月8日,南下紅軍發起綏崇丹懋戰役,經過15天艱苦戰鬥,擊潰川軍6個旅,斃傷俘虜敵兵3000餘人。10月24日,紅三十軍、九軍二十七師從阿壩州懋功出發,以迅猛之勢,擊潰楊森殘部,穿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向寶興、天全、蘆山三縣發起進攻。
11月1日,中縱隊一舉攻佔寶興,乘勝進佔靈關鎮,接着連續打垮敵劉湘教導師之一個旅一個團的阻擊,直逼蘆山城下。右縱隊攻克西康金湯鎮後,繼下天全以西紫石關、大崗山,擊潰劉湘模範師的一個旅,10日佔天全城,隨即向東迂迴,協同中縱隊包圍蘆山。12日攻克蘆山。10餘日內,紅軍佔領了邛崍山以西、大渡河以東、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之川康邊廣大地區,斃、俘敵10000餘人,擊落敵機一架。隨後,紅四方面軍決定向名山、邛崍進擊,乘勝東下川西平原。

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戰役經過

南下紅軍的勝利給國民黨極大震動,蔣介石為確保川西平原,命四川軍閥劉湘阻止紅軍攻勢。劉湘為保住自己的地盤,急調其主力王纘緒、唐式遵等部以及李家鈺部,集結於名山及夾門關、太和場、石碑崗,連同原來當地敵軍共達80多個團,在名山重鎮百丈關阻擊紅軍
百丈關,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有“獲百丈(關)者,必得成都無疑”之説。11月13日,紅四方面軍中縱隊全部及右縱隊第四軍集中15個團的兵力,由五家口向朱家場、太和場之敵發起攻擊,14日佔領該地,擊潰敵暫編第二師兩個團。16日攻佔百丈鎮,打退敵6個旅的反撲。然後沿百丈通邛崍大路攻擊前進,至下午4時,相繼佔領黑竹、治安場、王店子,但攻勢很快就在敵優勢兵力的阻擊下受挫。
鄭加平 鄭加平
19日拂曉,敵10多個旅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由北、東、南三面向紅軍突出於百丈地區10餘里長的弧形陣地反撲,廣大指戰員忍着疲勞寒冷在山谷、爛田和松林中與優勢之敵展開浴血苦戰。子彈打光了,就與敵人反覆進行白刃搏鬥。有的戰士手臂打斷了,就用牙齒咬着拉火索將手榴彈拉響,與衝到身邊的敵人同歸於盡。如圖《鄭加平》是參加過百丈關戰役的老紅軍鄭加平,他肩膀上的疤痕就是在這場戰役中留下的。
經過連續七晝夜的激戰,雖然斃、傷敵15000餘人,但紅軍傷亡也近萬人,主力受挫,主陣地丟失,被迫於21日撤出百丈。這次戰役歷時18個晝夜,仗愈打愈大,是南下以來最劇烈的一次戰役。百丈戰役後,全軍於當月撤至天全、蘆山、寶興三縣休整並準備過冬,1936年2月,紅軍又被迫後撤,於4月轉移至道孚、爐霍、甘孜地區。至此,南下紅軍由8萬人減至4萬餘人,南下行動遭到失敗。

紅軍百丈關戰役紀念館功過評説

對於百丈關戰役的失敗,過去一直把原因全部歸罪於張國燾,因為毛澤東同志曾説過“南下是絕路”的“正確論斷”,所以説“百丈決戰,不僅是四方面軍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的轉折點,也是張國燾南下方針碰壁的主要標誌。”但原國家主席李先念曾於1935年撰文對百丈關戰役的經過進行了總結,時任四方面軍總指揮的徐向前元帥也在《歷史的回顧》一書中客觀地總結了戰役失利的原因:“我軍百丈決戰失利,教訓何在呢?對川軍死保川西平原的決心和作戰能力,估計不足,口張得太大……我軍高度集中兵力不夠……戰場的選擇失當……如此種種,都與我們在戰役指導思想上的急躁和輕敵有關。” 並未象教科書那樣把失敗全部歸罪於張國燾一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