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色吸蜜鸚鵡

鎖定
紅色吸蜜鸚鵡,是鸚形目鸚鵡科 [6]  紅色吸蜜鸚鵡屬中小型動物。體長約31釐米,喙橙紅色,上喙細長且比一般鸚鵡突出;鳥體顏色鮮豔,主體顏色為紅色;頭部和頸部完全紅色,飛羽為黑色和藍色;三級飛羽腹面及尾下腹羽深藍色;眼周裸皮淡藍色,腳灰黑色。 [7] 
紅色吸蜜鸚鵡分佈於印度尼西亞的斯蘭島、布魯島,以及安汶島和卡伊羣島一帶。常在沿海及海拔1250米以下的低山樹林內活動。 [8]  活潑可愛,親近主人, [9]  叫聲十分嘈雜。喜歡結羣在開花的樹木上一起取食, [8]  天然食物有花蜜、花、昆蟲等。紅色吸蜜鸚鵡繁殖季節為8、9月份, [9]  繁殖期築巢於較大樹木的樹洞中; [8]  一窩產卵2顆,孵化期為26天。 [9]  壽命為25年。 [10] 
紅色吸蜜鸚鵡野外數量不多,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被列入附錄二。 [7] 
外文名
Red Lory
別    名
紅伶
紅鸚鵡
中文學名
紅色吸蜜鸚鵡
拉丁學名
Eos borne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鸚形目
鸚鵡科
亞    科
吸蜜鸚鵡亞科
Eos屬
紅色吸蜜鸚鵡
亞    種
2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紅色吸蜜鸚鵡外形特徵

紅色吸蜜鸚鵡
紅色吸蜜鸚鵡(40張)
紅色吸蜜鸚鵡身長28~31釐米,體重170克,壽命16年。是Eos屬的吸蜜鸚鵡中黑色和藍色斑點最少的種類。成鳥頭部和頸部完全紅色。初級飛羽為黑色,次級和三級飛羽藍色。所有的尾巴羽毛紅褐色。虹膜紅色,腿灰色。幼鳥比它們的父母羽色暗。主要飛羽藍灰色。耳羽有時覆蓋藍色。肛周和腿有滲透的小藍點。腹部的羽毛常常鑲有深藍色的邊緣。虹膜褐色。 [1] 

紅色吸蜜鸚鵡棲息環境

紅色吸蜜鸚鵡活動於潮濕的原始森林、紅樹林沼澤區、近海岸的林地、椰子種植園,被遺棄的花園和紅樹林,海拔900米至1250米的丘陵地等地區,在布魯島可達1800米的高度。大多分佈在沿海地區,常常集一大羣吵雜地出現在分散的村莊和農場附近,數量雖然因為遭人為捕捉作為買賣而下降,但是在當地是常見的鳥類。 [1] 

紅色吸蜜鸚鵡生活習性

成對或集小羣活動,偶爾聚集50只以上的大羣。經常在各小島間飛越活動,在空中快速飛行時,會嘈雜的鳴叫並拍打自己的翅膀,很容易觀察到。白天在成蔭的綠樹間休息時,大部分時間用於梳理羽毛打扮。這種做法是為了加強對配偶的吸引力。頭部和頸部優先打理。用自己的喙將鳥的羽毛弄得光滑整潔。合作伙伴間彼此梳理自己夠不到的部位。以植物為主要食物,吃桃金娘科和珊瑚屬刺桐樹的花蜜和花粉,也吃昆蟲。 [1] 

紅色吸蜜鸚鵡生長繁殖

築巢於樹洞中 繁殖季約從8~9月開始;巢的位置坐落在一個高度很高的大樹上。雛鳥出生的季節是在如火如荼的12月。一窩產2枚卵,孵化期約24~26天,7-9個星期後羽毛長成。 [1] 
籠養的紅色吸蜜鸚鵡活潑且吵雜,它們的繁殖難度低,一年四季都經常可以在鳥店看到紅色吸蜜鸚鵡的幼鳥,手養幼鳥很愛親近主人也很愛玩耍;是很吵雜的吸蜜鸚鵡,繁殖紅色吸蜜鸚鵡成功者非常多,只要選擇成熟且人工繁殖的紅色吸蜜鸚鵡就能很快有繁殖成果,用小型籠子即可繁殖成功,幼鳥應於3至4個星期後抓出巢箱手養,否則親鳥有可能攻擊幼鳥,全年皆可繁殖。 [2] 

紅色吸蜜鸚鵡亞種分佈

紅色吸蜜鸚鵡(2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Eos bornea bornea
2.
Eos bornea cyanothorus
[3] 

紅色吸蜜鸚鵡分佈範圍

紅色吸蜜鸚鵡分佈圖 紅色吸蜜鸚鵡分佈圖 [4]
分佈於印尼的摩鹿加羣島、蘇拉羣島、凱伊羣島、沙巴魯亞、安汶島等地,布魯島,引進新加坡。

紅色吸蜜鸚鵡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紅色吸蜜鸚鵡種羣現狀

紅色吸蜜鸚鵡不是瀕危物種,雖然它的分佈在整個島嶼間很不均勻。布魯亞種數量最普遍。安汶島和其他小島密度急劇降低。它們面臨的主要威脅是是人類的捕捉及鳥類貿易,據統計,每年約6500只被捕獲,主要客户來自美國。 [1] 

紅色吸蜜鸚鵡飼養管理

紅色吸蜜鸚鵡飼養較為困難。它的嘴較為尖硬,喜歡啃咬,善於攀緣。飼養籠具應選用金屬籠,籠具大小為長80釐米、寬40釐米、高50釐米。也可用金屬棲架飼養,棲槓宜用硬木或金屬桿製作,食水罐用瓷製品或金屬製品為宜。要特別注意衞生,食罐、水罐每天要清洗,籠子的沙土每週更換1~2次,室內和籠具要經常消毒。冬季應注意保暖,室內温度不低於16℃。夏季温度在30℃以上,應加強通風。食物可用玉米、稻子、花生、小麻籽、葵花籽、粉料以玉米麪或混合面料蒸制窩頭,並供給少量的水果和蔬菜。 繁殖期和冬季應增加花生、小麻籽的比例。夏季多喂些水果。可用大的樹幹掏一個直徑14釐米的洞代替巢,巢的大小為長30釐米、寬14釐米、高14釐米,開口在巢洞的上部。在發情期,雄鳥追逐雌鳥,形影不離,依偎在棲槓上互相點頭,交嘴漱食,雄鳥把吃進的食物吐出餵給雌鳥。在孵化期間,親鳥表現很警覺,對有異常情況表現精神不安,來回跳動。
因此,在繁殖期間,應有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防止驚擾,保證親鳥順利孵蛋。育雛期間應增餵雞蛋黃、玉米麪或混合面的窩頭,並添加牡蠣粉或骨粉,以增加鈣質和無機鹽,使幼鳥能正常發育,以免幼鳥出現軟骨病。 初生雛鳥全身裸露,為粉紅色,只有稀疏的金黃色的纖毛。幾天後全身長出灰白色絨羽。40日齡時,絨羽脱落,全身羽色近似成鳥。幼鳥70天左右離巢,活動、覓食。此時親鳥繼續給幼鳥餵食。可根據幼鳥體質情況和親鳥分籠飼養,以使親鳥繼續產蛋,進行下一窩的孵蛋工作,有利於提高親鳥的繁殖率。冬季繁殖鳥的室温應保持在20℃以上,相對濕度45%~50%為宜,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2] 
注:紅色吸蜜鸚鵡圖冊網址 [5] 
參考資料
  • 1.    Eos bornea - Red Lory  .Oiseaux [引用日期2012-10-31]
  • 2.    Red Lories aka Mollucan Lories   .Avian Web [引用日期2012-10-31]
  • 3.    Red Lory (Eos bornea)  .IBC.lynxeds [引用日期2012-10-31]
  • 4.    Eos bornea  .DISCOVER LIFE[引用日期2012-10-31]
  • 5.    Eos bornea  .flickriver [引用日期2012-10-31]
  • 6.    陳雲霜,沈鈞編著,家庭養鳥與馴鳥技術,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07,第110頁
  • 7.    周用武,韓煥金,劉昌景,不能作為寵物養的常見珍貴瀕危動物圖鑑,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09,第86頁
  • 8.    李湘濤編著,鸚鵡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01,第13頁
  • 9.    王增年主編,鸚鵡馴養與鑑賞 珍藏版,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04,第66/67頁
  • 10.    鳥鳥明著,養只鸚鵡做朋友,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01,第1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