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脅藍尾鴝西南亞種

鎖定
紅脅藍尾鴝西南亞種(學名:Tarsiger cyanurus rufilatus)。分佈於尼泊爾、印度緬甸泰國以及中國大陸的青海甘肅陝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尼泊爾
中文學名
紅脅藍尾鴝西南亞種
拉丁學名
Tarsiger cyanurus rufila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鶲科
亞    科
鶇亞科
鴝屬
紅脅藍尾鴝
亞    種
紅脅藍尾鴝西南亞種
定名人及年代
Hodgson,1845

紅脅藍尾鴝西南亞種外形特徵

體型略小(15釐米)而喉白的鴝。特徵為橘黃色兩脅與白色腹部及臀成對比。雄鳥上體藍色,眉紋白;亞成鳥及雌鳥褐色,尾藍。雌鳥與雌性藍歌鴝的區別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線,而非喉全白,兩脅橘黃而非皮黃。亞種rufilatus的腰、小覆羽及眉紋亮麗海藍色,喉灰色較重。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灰色。 [1] 
大小量度:體重♂10-17g,♀10-17g;體長♂120 - 154mm,♀126-144mm;嘴峯♂9-12mm,♀9-11mm;翅♂70-82mm,♀69-80mm;尾♂52-68mm,♀55-63mm;跗蹠♂20-25mm,♀20-24mm。 [2] 

紅脅藍尾鴝西南亞種棲息環境

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針葉林、嶽樺林、針闊葉混交林和山上部林緣疏林灌叢地帶,尤以潮濕的冷杉、嶽樺林下較常見。遷徙季節和冬季亦見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林,林緣疏林、道旁和溪邊疏林灌叢中,有時甚至出現於果園和村寨附近的疏林、灌叢和草坡。 [2] 

紅脅藍尾鴝西南亞種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見成3-5只的小羣,尤其是秋季。主要為地棲性,多在林下地上奔跑或在灌木低枝間跳躍,性甚隱匿,除繁殖期間雄鳥站在枝頭鳴叫外,一般多在林下灌叢間活動和覓食。停歇時常上下襬尾。 [2] 

紅脅藍尾鴝西南亞種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青海(東部、南部)、甘肅(天堂寺、西南部)、陝西(太白山)、四川(寶興、馬爾康、松藩、康定、巴塘、西南部)、貴州(江口)、雲南(西部、西北部、南部)、西藏(亞東、隆子宗、江達、朗縣、察隅、昌都地區西南部)
國外分佈:尼泊爾、印度(北部)、緬甸、泰國 [3] 

紅脅藍尾鴝西南亞種繁殖方式

紅脅藍尾鴝主要營巢於海拔1000米以上比較茂密的暗針葉林和嶽樺林中。營巢環境一般較為陰暗、潮濕,地勢起伏不平,特別是愛在高出地面的土坎、突出的樹根和土崖上的洞穴中營巢,也有在樹幹洞穴中營巢的。巢附近常有灌叢、枯枝落葉或苔蘚將巢掩蓋相當隱蔽。通常雄鳥在4月末5月初從山下部遷到山上部繁殖地後就開始佔區,並站在巢域樹尖上鳴叫,藉以吸引雌鳥,配對後則和雌鳥一起尋找巢址和開始築巢。築巢時間多在5月中下旬開始持續到6月下旬。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但以雌鳥為主,雄鳥仍不時在巢區內樹叢間鳴唱,偶爾參與營巢活動。每個巢營築時間需7-10天。巢呈杯狀,主要由苔蘚構成,內面有時墊有獸毛和松針。巢的大小為外徑13.5-15.0cm,內徑7.0 -7.5cm,深3-4cm。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亦有的要休息幾天才產卵。1年繁殖1窩,1天產1枚卵,有的間隔1天才產第二枚卵。每窩產卵通常4-7枚,多為5-6枚。卵白色、鈍端被有紅褐色細小斑點,常密集於一圈呈環狀。卵為橢圓形,大小為17.5-18.0mm×13.0-14.5mm,重2.0-2.5g,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4-15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育雛。雛鳥孵出後最初幾天主要由雄鳥餵食,雌鳥多在巢中暖雛,有時僅在中午天氣暖和時才離巢尋食喂雛。隨着雛鳥的長大,保暖能力的增強,雌鳥亦積極參與尋食喂雛,每天餵食時間長達11-14小時。雛鳥留巢期13±1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