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背伯勞

鎖定
紅背伯勞(學名:Lanius collurio)是伯勞科、伯勞屬鳥類。體長18-20釐米。頭頂至後頸灰色,背紅褐色或栗色,飛羽褐色,前額基部和貫眼紋黑色。尾黑色,外側尾羽基部和下體白色,胸和兩脅粉葡萄紅色。虹膜褐色,嘴黑褐或黑色,腳鉛灰色或黑色。 [1] 
紅背伯勞主要棲息於較為開闊的疏林、林緣、林間空地、河邊樹叢和灌叢中,也棲息於果園和農田地區.不喜歡茂密的森林。遷徙期間多出現在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成羣。主要以各種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此外也吃小鳥、雛鳥等小型脊椎動物。分佈於整個歐洲大陸,從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往南到地中海沿岸,往東到小亞細亞、高加索、伊朗、阿拉伯、中東、西亞、烏拉爾、哈薩克斯坦、中亞、西西伯利亞和阿爾泰西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紅背伯勞
拉丁學名
Lanius collurio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伯勞科
伯勞屬
紅背伯勞
亞    種
2個 [3]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外文名
Red-backed Shrike

紅背伯勞動物學史

有關紅背伯勞的分類,一直存在着爭議。Dement’ev and Gladkov(1954)認為,分佈在中亞的荒漠伯勞Lanius isabellinus),無論在形態上和生物學上都處於分佈於西部的紅背伯勞(Lanius collurio)和東部的紅尾伯勞Lanius cristatus)兩個種羣之間,屬於一種中間類型,因而將紅背伯勞(Lanius collurio)、荒漠伯勞(Lanius isabellinus)和紅尾伯勞(Lanius cristatus)合併為同一種紅尾伯勞(Lanius cristatus),而分為10亞種。 [1] 
Vaurie(1959)則將紅尾伯勞(Lanius cristatus)單獨作為一獨立種,而將中亞種羣荒漠伯勞(Lanius isabellinus)和亞部種紅背伯勞(Lanius collurio)作為同一種。因為這兩個種羣在地理分佈上相互取代,在荒漠伯勞天山亞種Lanius isabellinus phoenicuroides)和紅背伯勞(Lanius collurio)相接壤的地方能自由交配,並有中間類型出現,因而認為它們是同一種的兩個不同地理類型,從而把荒漠伯勞(Lanius isabellinus)歸併到紅背伯勞(Lanius collurio)中。Mayr et Greenway(1960)亦支持這一觀點。由於東部種羣紅尾伯勞(Lanius cristatus)和西部種羣紅背伯勞(Lanius collurio)在形態和生態上差別十分明顯,因而後來一些學者,如De Sehauemee(1984)、Howard and Moore (1980,1991)等,也都支持將它們分別作為兩個獨立種。 [1] 
然而Flint等人(1984)仍將紅背伯勞(Lanius collurio)與紅尾伯勞(Lanius cristatus)合併為同一種。Kryukov(1995)則將它們分別作為不同的種,認為它們的表現型不同,而且認為,它們在地理分佈上即使繁殖區實際上有重疊的地區,雜交類型也是極其稀少的。除將東部種羣紅尾伯勞(Lanius cristatus)分別作為獨立種外,也有人如Oliver (1944)、Voous(1977,1979)、Dean(1982)和Jonsson(1992)則進一步主張將分佈於中亞的荒漠伯勞(Lanius isabellinus)和分佈於歐洲的紅背伯勞(Lanius collurio)也分別作為兩個獨立種。主要理由是二者在形態和生態上明顯不同:歐洲種羣背慄紅色,尾黑色(外側尾羽白色),棲息於非乾旱荒漠地區,尾羽僅秋季更換一次;而中亞種羣背沙褐或灰褐色,尾羽棕紅色或褐色,主要棲息於荒漠和半荒漠 地區,尾羽春秋兩季更換。 [1] 
Cramp & Perrins(1993)和Panov(1995)、Inskipp(1996)亦支持將紅背伯勞(Lanius collurio)和荒漠伯勞(Lanius isabellinus)分為兩個種,認為它們之間的接壤地帶通常較窄,中間類型並不是這兩個種相遇的地方都有出現,而是相當侷限的。Panov(1983)和Kryukov(1995)甚至將Lanius phoenicuroides也分別作為獨立種。然而通過阿爾泰東南部紅背伯勞(Lanius collurio)和荒漠伯勞內蒙古亞種(Lanius isabellinus speculigerus)重疊區內的僅有研究表明,那裏的雜交類型是大量存在的(Kryukov 1995)。由於大量雜交類型的存在,紅背伯勞(Lanius collurio)和荒漠伯勞(Lanius isabellinus)能否分別作為兩個獨立種仍然是一個疑問。 [1] 
Panov & Kryukov (1973)對colluriospeculigerusphoenicuroides的接壤地帶雜種的生殖力進行研究,認為已在遺傳學上出現歧變,因而不能置於同一種內,但似乎又還不能作為一個完全的種,於是Kryukov的結論是isabeUinuscolluriophoenicuroides全都是半種(semispecies)。儘管如此,不少學者仍將荒漠伯勞(Lanius isabellinus)和紅背伯勞(Lanius collurio)分別作為兩個獨立種。 [1] 

紅背伯勞形態特徵

紅背伯勞
紅背伯勞(34張)
雄鳥頭頂至後頸灰色,額基有一窄的黑色橫帶,眼先、眼周和耳羽黑色,形成一條寬闊的黑色貫眼紋。上背紅褐色而綴有灰色,下背、肩和小翅覆羽慄紅色,腰灰棕色,尾上覆羽灰色。中覆羽、大覆羽、內側飛羽與背同色,其餘飛羽黑褐色,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形成白色翅斑。中央尾羽黑色,其餘尾羽基部白色,端部黑色具窄的白色端斑。下體白色,胸和兩脅綴有粉紅色,有的綴有不清晰的鱗狀斑,翅式為3>4>5>6。 [1] 
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頭頂至後頸灰褐色。背部較雄鳥暗,多為棕褐色,有時綴有黑褐色波浪形橫斑,腰灰褐色。尾上覆羽更多紅色而綴不明顯的暗色橫斑,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前額和眼先赭色具暗色縱紋,耳羽暗褐色。下體白色,頸側、喉、胸和兩脅具波浪形橫斑。 [1] 
另一種是東部型(或中亞型)。雄鳥整個上體為沙褐色或淡褐色或淡紅褐色,尾上覆羽棕色或棕皮黃色,前額基部有一窄的橫帶或無,亦有粗著的黑色貫眼紋,眉紋白色。翅上覆羽和內側飛羽同背,外側飛羽暗褐色,尾羽棕色。喉、腹中部和尾下覆羽白色,其餘下體淡粉紅色。雌鳥和雄鳥相似,但黑色貫眼紋不明顯,眼先淡赭色。下體白色,胸和體側有黑色鱗狀斑,其餘同雄鳥。 [1] 
虹膜褐色,嘴黑褐或黑色,腳鉛灰色或黑色。 [1]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27-35克
175-209毫米
11-13.5毫米
84-99毫米
79-89毫米
21-25毫米 [1] 
雌性
26-32克
180-202毫米
82-95毫米
74-84毫米

紅背伯勞棲息環境

紅背伯勞主要棲息於較為開闊的疏林、林緣、林間空地、河邊樹叢和灌叢中,也棲息於果園和農田地區,不喜歡茂密的森林。遷徙期間多出現在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 [1]  棲息在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度(例如在阿爾卑斯山),但高加索地區也有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區。 [4] 

紅背伯勞生活習性

行為: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成羣。 [1] 
食性:主要以各種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此外也吃小鳥、雛鳥等小型脊椎動物。 [1] 
叫聲:冬季通常無聲。繁殖期發出“cheh-cheh-cheh”的叫聲及鳴聲。 [5] 
遷徙:紅背伯勞在中國的分佈記錄是錢燕文、鄭寶賚(1963)根據1960年7月在新疆北部青海縣採到的2只雄鳥、1幼雌鳥標本報道的,以後未再有任何採集報道,遷徙情況不清楚。但從地理分佈範圍和標本採集日期及採得的幼鳥分析,在中國新疆北部應該是夏候鳥 [1] 

紅背伯勞分佈範圍

存在居住地安哥拉、白俄羅斯、博茨瓦納、保加利亞、布隆迪、乍得、剛果民主共和國、塞浦路斯、丹麥、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埃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亞、芬蘭、法國、加蓬、希臘、印度、伊朗、意大利、肯尼亞、黎巴嫩、萊索托、利比亞、馬拉維、馬裏、馬耳他、毛里塔尼亞、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巴基斯坦、盧旺達、索馬里、南非、西班牙、蘇丹、敍利亞、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 [6] 
存在(繁殖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捷克、愛沙尼亞、格魯吉亞、德國、匈牙利、以色列、哈薩克斯坦、拉脱維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摩爾多瓦、蒙古、黑山共和國、荷蘭、北馬其頓、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歐洲部分、中亞部分)、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瑞典、瑞士、土耳其、烏克蘭、英國。 [6] 
存在途經地阿富汗、巴林、伊拉克、約旦、科威特、阿曼、卡塔爾、沙特阿拉伯、南蘇丹、土庫曼斯坦、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也門。 [6] 
遊蕩:阿爾及利亞、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中國(新疆北部青河縣)、剛果、法羅羣島、岡比亞、直布羅陀、冰島、愛爾蘭、摩洛哥、尼日利亞、塞舌爾、西班牙(加那利羣島)、突尼斯。 [1]  [6] 
紅背伯勞分佈圖 紅背伯勞分佈圖

紅背伯勞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到達繁殖地後不久即開始配對、佔區和嗚叫。營巢在離地l-2米高的小灌木上.營巢主要由雄鳥承擔,每個巢3-4天即能築好。巢呈杯狀,主要用枯草和植物纖維構成,內墊有草葉和羊毛等材料。巢的大小為外徑11-18釐米,內徑6-8釐米,高8-11釐米。每窩產卵通常5-6枚,有時多至7-8枚,少至3-4枚。卵粉紅色或白色,被有褐色或紫灰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9.3-25.4毫米×15.1-18.4毫米,平均22.4毫米×16.8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4-16天。雛鳥晚成性,留巢期12-15天。 [1] 

紅背伯勞亞種分化

2亞種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紅背伯勞指名亞種
Lanius collurio collurio
Linnaeus,1758
紅背伯勞非洲亞種
Lanius collurio kobylini
Buturlin,1906 [3]  [7] 
關於紅背伯勞的亞種分化,存在着爭議。中國學術界的意見亦不一致。鄭作新(1976)依Dement’ev and Gladkov(1954)的意見,將荒漠伯勞(Lanius isabellinus)和紅背伯勞(Lanius collurio)歸併到紅尾伯勞(Lanius cristatus)為同一種,而將中國的種羣分為9亞種。鄭作新(1994)又將紅尾伯勞作為一獨立種,而將荒漠伯勞(Lanius isabellinus)併入到紅背伯勞(Lanius collurio)而分5亞種。鄭光美(1998)則依中國以外多數學者的意見,將紅尾伯勞(Lanius cristatus)、荒漠伯勞(Lanius isabellinus)和紅背伯勞(Lanius collurio)分別作為3個不同的種。儘管紅背伯勞和荒漠伯勞之間存在的大量雜交類型,對它們是否能分別作為不同的種還需進一步研究。 [1] 
《中國鳥類志》依鄭光美(1998)和中國以外多數學者的意見,亦將它們分別作為兩個不同的種。這樣紅背伯勞計有4亞種。其中中國僅分佈l亞種,即北疆亞種(Lanius collurio pallidifrons),分佈於中國(新疆北部青河)、西伯利亞西部、阿爾泰、哈薩克斯坦和中亞。其餘不見於中國的亞種是:指名亞種(Lanius collurio collurio)分佈於歐洲至亞洲西部,越冬於非洲南部。英國亞種(Lanius collurio juxtux)分佈於英國南部,越冬於歐洲西部。非洲亞種(Lanius collurio kobylini)分佈於伊朗、阿拉伯和非洲東部。 [1] 

紅背伯勞保護現狀

紅背伯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6] 
列入《伯爾尼公約》(Bern Convention)——附錄Ⅱ。 [6] 
列入《歐盟野鳥保護指令》(EU Birds Directive)——附件Ⅰ。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8] 

紅背伯勞種羣現狀

在歐洲,繁殖種羣估計為1490000-28600000只成熟個體(國際鳥類聯盟2015年)。歐洲約佔全球種羣數量的60%,因此,全球種羣數量的初步估計為2480000-47700000只成熟個體,但這一估計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