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絲線

(茄科紅絲線屬植物)

鎖定
紅絲線(Lycianthes biflora (Lour.) Bitter)是茄科紅絲線屬灌木或亞灌木植物,高1.5米。小枝、葉、葉柄、花梗及花萼均密被淡黃色柔毛;上部葉常雙生,大小不等全緣;花簇生葉腋,花冠淡紫或白色;漿果紅色球形;種子淡黃色卵圓形;花期5-8月,果期7-11月。 [7]  紅絲線始載於《嶺南採藥錄》。 [15]  其別名為“十萼草”,是因其花萼頂端有十裂。 [8] 
紅絲線在中國分佈於雲南、四川、廣西、廣東、江西、福建、台灣等地。在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至日本琉球也有分佈。 [7]  常生長於荒野陰濕地、林下、路旁、水邊及山谷中。 [7]  紅絲線喜肥沃、濕潤的土壤。 [9]  主要繁殖方式為播種繁殖。 [10] 
據《中華本草》記載:紅絲線具有“清熱、解毒、止咳、補虛”的功效。 [11]  現代臨牀常用於治療癰腫熱痛、支氣管哮喘和犬咬傷等症 [11]  。在《本草拾遺》中對紅絲線的記載為:“龍珠苦苗,寒,無毒;能變白髮,令人不睡,主諸熱毒,調中解煩”。 [12] 
中文名
紅絲線
拉丁學名
Lycianthes biflora (Lour.) Bitter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茄目
茄科
紅絲線屬
紅絲線

紅絲線形態特徵

紅絲線
紅絲線(6張)
灌木或亞灌木,高0.5-1.5米,小枝、葉下面、葉柄、花梗及萼的外面密被淡黃色的單毛及1-2分枝或樹枝狀分枝的絨毛。 [1] 
上部葉常假雙生,大小不相等;大葉片橢圓狀卵形,偏斜,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漸窄至葉柄而成窄翅,長約9-13-15釐米,寬約3.5-5-7釐米;葉柄長約2-4釐米;小葉片寬卵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寬圓形而後驟窄下延至柄而成窄翅,長2.5-4釐米,寬2-3釐米;葉柄長約0.5-1釐米,兩種葉均膜質,全緣,上面綠色,被簡單具節分散的短柔毛;下面灰綠色。 [1] 
紅絲線
紅絲線(10張)
花序無柄,通常2-3朵少4-5朵花着生於葉腋內;花梗短,約5-8毫米;萼杯狀,長約3毫米,直徑約3.5毫米,萼齒10,鑽狀線形,長約2毫米,兩面均被有與萼外面相同的毛被;花冠淡紫色或白色,星形,直徑約10-12毫米,頂端深5裂,裂片披針形,端尖,長約6毫米,寬約1.5毫米,外面在中上部及邊緣被有平伏的短而尖的單毛;花冠筒隱於萼內,長約1.5毫米,冠檐長約7.5毫米,基部具深色(干時黑色)的斑點,花絲長約1毫米,光滑,花葯近橢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1毫米,在內面常被微柔毛,頂孔向內,偏斜。子房卵形,長約2毫米,寬約1.8毫米,光.滑,花柱纖細,長約8毫米,光滑,柱頭頭狀。 [1] 
果柄長約1-1.5釐米,漿果球形,直徑約6-8毫米,成熟果緋紅色,宿萼盤形,萼齒長約4-5毫米,與果柄同樣被有與小枝相似的毛被;種子多數,淡黃色,近卵形至近三角形,水平壓扁,約長2毫米,寬1.5毫米,外面具凸起的網紋。花期5-8月,果期7-11月。 [1]  [13] 

紅絲線近種區別

密毛紅絲線
植株綠色,葉下面,葉柄,花梗與萼外面均密被分枝的赫黃色如塵污的絨毛。通常3-4花聚生於葉腋內,花梗較長,約8-10毫米,萼齒在開花時長約3-4毫米,花冠白色,花葯內面近無毛。花期夏末秋初,果期秋冬。
紅絲線 紅絲線 [2]
僅產於雲南。生長於路旁或林下,海拔1200-1700米,海拔450米地區也有生長。 [1] 

紅絲線生長環境

紅絲線
紅絲線(9張)
生長於荒野陰濕地、林下、路旁、水邊及山谷中,海拔150-2000米。 [1]  紅絲線喜肥沃、濕潤的土壤。 [9] 

紅絲線分佈範圍

紅絲線 紅絲線 [4]
產雲南、四川南部、廣西、廣東(鹽田、三洲田(深圳考察隊434)、梧桐山(深圳考察隊1843)、羊台山(張壽洲等5470))、江西、福建、台灣諸省。分佈於錫金、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至日本琉球。 [1]  [14] 

紅絲線繁殖方法

主要繁殖方式為播種繁殖。 [10] 

紅絲線主要價值

紅絲線 紅絲線 [4]
紅絲線具有保肝護肝的藥效,且對跌打損傷腫痛以及肺結核、肺炎、咳血祛痰等均有功效,同時紅絲線對高血壓糖尿病等也有緩解的作用。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