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海虎皮王

鎖定
紅海虎皮王,Genicanthus caudovittatus (Günther, 1860),蓋刺魚科月蝶魚屬的種魚類。因皮膚有像老虎一樣的花紋而得名,以藻類、海綿和珊瑚為主食,飼養食也需要餵食一些魚蝦。
外文名
Zebra Angelfish
別    名
黑鰭斑馬燕(香港)
中文學名
紅海虎皮王
拉丁學名
Genicanthus caudovittatus(Günther, 1860)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鱸亞目
蓋刺魚科
月蝶魚屬
紅海虎皮王

紅海虎皮王簡介

紅海虎皮王 紅海虎皮王
背鰭鰭棘(總數):15條 背鰭軟條(總數):15-17條 臀鰭鰭棘:3條 臀鰭軟條:17-19條 [1-2] 
體卵圓形。吻圓鈍,眼間隔稍凹,口小,兩頜齒呈尖形。前眼眶骨具數棘,後緣遊離,且中央具深刻。前鰓蓋後緣具鋸齒。前鼻孔圓形,小於卵形之後鼻孔。體被中大圓鱗,頭部與奇鰭較小,側線完全,但止於尾柄。背鰭與臀鰭軟條部後端尖形,腹鰭尖形,第一軟條延長至臀鰭第3條鰭棘。尾鰭深凹形,上下緣延長如絲狀。與所有月蝶魚屬魚種一樣,紅海虎皮王神仙的雄魚和雌魚能通過體色和花紋來區分。雄魚與黑斑神仙(Genicanthus melanospilos)的雄魚很相似,體淺藍色,體側具14-15條黑色豎紋,枕部至吻部具橫紋。與黑斑神仙雄魚不同的是,紅海虎皮王神仙雄魚的背鰭前半段為黑色,因此得名“黑鰭斑馬燕”。尾鰭黃色,上下緣無黑色邊線。雌魚及幼魚體側無橫紋,體側上半部淺褐色,下半部為銀白色,眼睛至背鰭始端具一黑帶。尾鰭接近尾柄部分白色,餘下部分淺藍色,上下緣具黑色邊帶。 [1] 

紅海虎皮王分佈範圍

分佈於紅海珊瑚礁海域,馬爾代夫、馬達加斯加、留尼旺島(Reunion,印度洋西南面的一個法屬火山島)以及毛里求斯一帶海域。 [1-2] 

紅海虎皮王生活環境

肉食性,可喂以動物性,以及人工飼料,適合於水温26℃,海水比重1.022,水量200升以上的水族箱,公魚體表有明顯的花紋,最大體長可達45釐米。 [2] 
缸水pH值 pH 8.1-8.4 照明環境 中光 [1] 
氣 候 帶 熱帶 [1]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紅皮書中 [1] 
習性 棲息於岩礁陡坡水深2-70米之間的水域,通常生活在紅海的淺水區或安達曼海(Andaman Sea)水深40米以下的區域。多半是一條雄魚和數條雌魚組羣生活。主要在離海底幾米的水域中覓食浮游生物。 [1] 
繁殖方式 散卵型 [1] 
食性 雜食性 [1] 
領 域 性 中低 [1] 

紅海虎皮王棘蝶魚科

該科魚從學科分應和蝶魚科為同種,它們有許多相似之處,在這裏我們只將它們不同於蝶魚的特點提出來,另外部分您可以參考蝶魚科來考察它們。
棘蝶魚科台灣人習稱為神仙魚,名字煞是好聽,我想給取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為它們平時的泳姿慢騰騰悠悠然的樣子,額頭微微隆起,大多眼睛圓大且暈圈而起的名字吧,神仙魚體形較蝶魚要大且圓,鰓蓋上有棘刺,而蝶魚沒有,它們和蝶魚一樣用啄食的方式來進食,雖然體形較大,但仍以小型動物性,植物性食物為主。雌雄外觀上並無明顯的差別,唯獨在繁殖期,雌魚會因有卵在身而顯得比較臃腫。繁殖方式是雌雄兩魚在水中往上排出卵子和精子,卵子受精後,會在水面上漂浮一段時間,而幼魚在沉到水底前是以浮游生物為食的。 [2] 

紅海虎皮王生活習性

大部分的該科魚都是草食性的,以藻類、海綿和珊瑚為主食,但還是有一些雜食性的魚兒會吃小動物及浮游生物。幼魚一天要餵食幾次的豐年蝦;成魚需要餵食一些人工繁殖的蟲餌。如果有剛投入魚缸的神仙魚,則最好等魚兒在隔離缸中的進食恢復正常之後,再放入水族箱中。
人工環境下,它們可以放養在無脊椎造景缸中,但如在無脊椎造景缸中放養,數量不要過多,一般在一至二尾之間,同樣最好為水量較大的水族箱,喂以動物性餌料或人工專用飼料。我發現同樣的神仙魚,小一些的比大的好養,另外,神仙魚一開始入缸進食比較困難,但是一旦開口就好養了。水族箱中,海水比重1.022,水温26℃。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