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槲櫟

鎖定
紅槲櫟(學名:Quercus rubra L.)是殼鬥科、櫟屬植物。樹幹高達27米,胸徑90釐米,冠幅可達15米。樹冠勻稱,幼樹卵圓形,隨着樹齡的增加逐漸變為圓形,葉子形狀美麗,色彩鮮豔,葉片互生,葉子7至11裂。秋季葉色逐漸變為紅色,充足的光照可以使秋季葉色更加鮮豔。嫩枝呈綠色或紅棕色。堅果棕色。 [2] 
紅槲櫟生長速度較快,耐旱、耐寒、耐瘠薄、抗火災、較耐蔭,喜光照,萌櫱能力強,可耐-29℃低温。耐環境污染,對不同酸鹼度的土壤適應能力強。是優良的城市觀賞樹種。在街道、公園、校園和球場用作遮陰樹,廣泛用於城市綠化,同時具有生態價值,可用於地被恢復,特別適合大面積栽培。 [3] 
原產於北美、美國東部和中部以及加拿大東南部和中南部。已被引入西歐的小片地區,在中國長江中下游也有分佈。 [6] 
中文名
紅槲櫟 [7] 
拉丁學名
Quercus rubra L.
別    名
北美槲櫟
紅櫟樹
北方紅櫟
美國紅櫟
美國橡樹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4]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殼鬥目
殼鬥科
櫟屬
紅槲櫟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5] 
外文名
Northern Red Oak
同義學名1
Erythrobalanus rubra (L.) O.Schwarz
同義學名2
Quercus acerifolia G.Kirchn.
同義學名3
Quercus ambigua F.Michx.
同義學名4
Quercus angulizana Raf.
同義學名5
Quercus borealis F.Michx.
同義學名6
Quercus cuneata Dippel
同義學名7
Quercus maxima (Marshall) Ashe
同義學名8
Quercus michauxii F.Dietr.
同義學名9
Quercus sada Mast. [5] 

紅槲櫟形態特徵

紅槲櫟是落葉喬木,樹型高大,成年樹幹高達18-30米,胸徑90釐米,冠幅可達15米。幼樹呈金字塔狀,樹形為卵圓形;隨着樹齡的增長,樹形逐漸變為圓形至圓錐形。樹幹筆直,樹冠勻稱寬大,樹枝條直立,嫩枝呈綠色或紅棕色,第二年轉變為灰色。
葉柄長2.5-5.0釐米,葉大,互生,倒卵形,革質,具波狀鋸齒或羽狀深裂,有光澤。葉子上面是綠色的,下面是灰白色的。它們有7到11個尖葉,尖端尖鋭。葉子形狀美觀,葉形波狀,寬卵形,兩側有4-6對大的裂片,革質,表面有光澤,葉片7-11裂,長11.5-21.3釐米,寬10-15釐米,春夏葉片亮綠色有光澤,秋季葉色逐漸變為粉紅色、亮紅色或紅褐色,直至冬季落葉,持續時間長。春天出現不顯眼的雄花和雌花,雄性柔荑花序,花黃棕色,下垂,4月底開放。
秋天結果,果實是2-4釐米的堅果,又圓又大,扁平且厚,棕色,球形。 [2-3]  [6] 

紅槲櫟生長環境

通常生長在中等坡度和排水良好的高地、中低坡地、海灣、峽谷或谷底。 [6] 

紅槲櫟分佈範圍

原產地: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新斯科舍省、安大略省、愛德華王子島、魁北克省);美國(密西西比州、明尼蘇達州、密歇根州、馬薩諸塞州、馬里蘭州、緬因州、路易斯安那州、肯塔基州、堪薩斯州、愛荷華州、印第安納州、伊利諾伊州、阿拉巴馬州、阿肯色州、康涅狄格州、特拉華州、南卡羅來納州、田納西州、佛蒙特州、弗吉尼亞州、西弗吉尼亞州、威斯康州州、羅德島、賓夕法尼亞州、俄克拉荷馬州、俄亥俄州、北卡羅來納州、紐約州、新澤西州、新罕布什爾州、內布拉斯加州、密蘇里州、佐治亞州、哥倫比亞特區)。 [4] 
引進: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丹麥、法國、德國、英國、希臘、匈牙利、愛爾蘭、意大利、克里姆、荷蘭、新西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撒丁島、西班牙、瑞典、瑞士和烏克蘭。在中國長江中下游也有引進栽種。 [5] 
紅槲櫟分佈圖 紅槲櫟分佈圖 [9]

紅槲櫟生長習性

紅槲櫟喜光、耐半陰,在林冠下生長不良、充足的光照可使秋季葉色更加鮮豔。主根發達、耐瘠薄,萌櫱強。抗污染、抗風沙,抗病蟲。對土壤要求不嚴,喜砂沙質到壤土或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對貧瘠、乾旱、不同酸鹼度的土壤適應性均強,在水、肥充足的地方生長迅速。它們就能耐受乾旱、乾燥土壤、黑胡桃和空氣污染。很容易移植。紅槲櫟一般在20-25年開始結果,但要到40-50年才會大量結出橡子。果實需要兩個生長季節才能成熟。 [6] 

紅槲櫟繁殖方法

一般採用播種繁殖,在中國適應種植的範圍較廣,東北、華北、西北和長江中下游均可種植。紅槲櫟主要害蟲是慄實象鼻蟲,幼蟲在種子內蛀蝕,種子在外面看不到柱孔,僅有一小黑點。如有三頭以上幼蟲為害,一般都失去芽力。特別在種子堆積期間,温度升高,幼蟲蛀蝕嚴重。所以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處理,可降低紅槲櫟小苗的病蟲害。處理方法有:
  1. 温水浸種:將種子放進55 ℃温水中浸泡10分鐘。
  2. 溴化甲蒸燻:將種子放秘室內或密封容器內,當氣温在23 ℃時每立方用藥37.4克,燻蒸40小時。對種子發芽無影響。
播種時間在春季進行。播種要保證濕度和良好的排水性。紅槲櫟發芽時間較長。每667平方米(1畝)播種量在100-250千克,播種時應將種子橫放,以利胚根向下生長。覆土厚度2-5釐米,當年苗高可達20-40釐米。 [8] 

紅槲櫟栽培技術

紅槲櫟水肥

當大部分種子出土後,早上揭去塑料膜,幼苗怕曬,中午適當遮陰,幼苗出齊稍微老化後,逐漸去掉遮陰,5月上旬移植到大田,在管理中,視天氣情況,每10天澆水1次,6-7月間用0.5%尿素進行葉面噴肥,7月中旬追複合肥1次,及時鬆土除草,促進苗木生長。 [8] 

紅槲櫟平茬

紅槲櫟因其直立性狀明顯,如果栽培中由於其他原因造成主幹不直,可在第2年春季定植後於主幹基部平茬,當年生長量可達60-100釐米。據圃地觀察,1、2年生小苗因抗性較弱,在冬季露地越冬時,部分植株易發生“抽梢”現象,發生此類現象的苗木可在第2年春季於主幹基部上約5釐米處平茬即可。3年生以上大苗無上述現象發生,可廣泛應用於園林綠化建設中。 [8] 

紅槲櫟病蟲防治

紅槲櫟主要蟲害是慄實象鼻蟲。幼蟲危害種子和紅槲櫟幼苗。防治辦法:
  1. 在成蟲出土高峯期人工捕殺。成蟲盛發期振動桔樹,下面用塑料膜承接後集中燒燬。
  2. 用膠黏殺。用桐油加火熬製成膠糊狀,塗在樹幹基部,寬約10釐米,象甲上樹時即被黏住。塗一次有效期2個月。
  3. 向樹冠噴施25克/升高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或3%阿維菌素乳油6000倍液,或90%巴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噴藥時樹冠下地面也要噴濕,殺死墜地的假死象蟲。 [8] 

紅槲櫟主要價值

紅槲櫟樹體高大,樹冠勻稱,枝葉稠密,葉形美麗,色彩斑斕,且紅葉期長,秋冬季節葉片仍宿存枝頭,觀賞效果好,多用於景觀樹栽植;也是優良的行道樹和庭蔭樹種,被廣泛栽植於草地,公園,高爾夫球場等場所。抗城市污染能力強。材質堅固,紋理致密美麗,為良好的細木用材,可製作名貴的傢俱,是結合公路,荒山綠化及生態環境林建設,用作特種經濟用材林營建的首選樹種。特別適合大面積栽培。廣泛用於城市綠化,同時具有生態價值,可用於地被恢復。 [6] 
混交林主要的是根據作物喜光與耐蔭,樹根紮根的深度,作物生長週期以及嗜肥性的特性進行不同樹種間的混合搭配,從而達到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合理分配不同層的光照,水分和養分。
紅槲櫟與泓森槐混交林,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和營養面積,能較好地發揮防護效益,可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立地條件,提高林產品的數量和質量。 [6] 
通常因其形狀和秋葉極具觀賞價值而被種植。它也是松鼠、鹿和鳥類的重要食物來源。 也可用作標本、遮蔭樹、行道樹和休閒區。 [6] 

紅槲櫟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4月29日——無危(LC)。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