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椋子

鎖定
紅椋子(Cornus hemsleyi C. K. Schneid. & Wangerin)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屬小喬木,高2-3.5(-5)米;幼枝紅色,略有四稜,被貼生短柔毛;老枝紫紅色至褐色,無毛,有圓形黃褐色皮孔。葉對生,紙質,卵狀橢圓形。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微扁平;總花梗長3-4釐米,被淡紅褐色貼生短柔毛;花小,白色;花萼裂片4,卵狀至長圓狀舌形。核果近於球形,黑色,疏被貼生短柔毛;核骨質,扁球形。花期6月;果期9月。 [4] 
產于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等省區。生於海拔1350-3700米的溪邊或雜木林中。該種種子榨油可供工業用,樹皮可入藥。 [1] 
中文名
紅椋子
拉丁學名
Cornus hemsleyi C. K. Schneid. & Wangerin [4] 
別    名
青構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山茱萸目
山茱萸科
山茱萸屬
紅椋子
分佈區域
山西、陝西、甘肅、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等省區

紅椋子形態特徵

紅椋子
紅椋子(5張)
灌木或小喬木,高2-3.5(-5)米;樹皮紅褐色或黑灰色;幼枝紅色,略有四稜,被貼生短柔毛;老枝紫紅色至褐色,無毛,有圓形黃褐色皮孔。冬芽頂生和腋生,狹圓錐形,長3-8毫米,疏被白色短柔毛。
葉對生,紙質,卵狀橢圓形,長4.5-9.3釐米,寬1.8-4.8釐米,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稀寬楔形,有時兩側不對稱,邊緣微波狀,上面深綠色,有貼生短柔毛,下面灰綠色,微粗糙,密被白色貼生短柔毛及乳頭狀突起,沿葉脈有灰白色及淺褐色短柔毛,中脈在上面凹下,下面凸起,側脈6-7對,弓形內彎,在上面凹下,下面凸出,脈腋多少具有灰白色及淺褐色叢毛,細脈網狀,在上面稍凹下,下面略顯明;葉柄細長,長0.7-1.8釐米,淡紅色,幼時被灰色及淺褐色貼生短柔毛,上面有淺溝,下面圓形。
紅椋子
紅椋子(5張)
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微扁平,寬5-8釐米,被淺褐色短柔毛;總花梗長3-4釐米,被淡紅褐色貼生短柔毛。花小,白色,直徑6毫米;花萼裂片4,卵狀至長圓狀舌形,長2.5-4毫米,寬1.1-1.6毫米;雄蕊4,與花瓣互生,長4-6.5毫米,伸出花外,花絲線形,白色,無毛,花葯2室,卵狀長圓形,淺藍色至灰白色,丁字形着生,長1-1.5毫米;花盤墊狀,無毛或略有小柔毛,邊緣波狀,厚約0.3-0.4毫米;花柱圓柱形,長1.8-3毫米,稀被貼生短柔毛,柱頭盤狀扁頭形,稍寬於花柱,略有4淺裂,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長0.8-1.2毫米,寬0.7-1毫米,密被灰色及淺褐色貼生短柔毛;花梗細圓柱形,長1-5毫米,有淺褐色短柔毛。
核果近於球形,直徑4毫米,黑色,疏被貼生短柔毛;核骨質,扁球形,直徑2.3毫米,高2毫米,有不明顯的肋紋8條。花期6月;果期9月。 [1]  [5] 

紅椋子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350-3700米的溪邊或雜木林中。 [1] 

紅椋子分佈範圍

產於中國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等省區。 [1] 
模式標本採自湖北西部。 [1] 

紅椋子主要價值

紅椋子經濟價值

該種的種子榨油可供工業用。

紅椋子藥用價值

藥用部位:樹皮(紅椋子皮)
功能主治:祛風止痛;舒筋活絡。主風濕痹痛;勞傷腰腿痛;肢體癱瘓 [2]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泡酒。 [2] 

紅椋子相關變種

細梗紅椋子 細梗紅椋子
細梗紅椋子(變種)
本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葉較大,長達7-10釐米,寬3-6釐米,葉柄長1.5-2.5釐米,花梗纖細,長達8-10毫米,花柱長3-4毫米。產陝西南部太白山。生於海拔1400-2530米的森林中。 [1] 
長花柱紅椋子(變種)
長花柱紅椋子稿圖 長花柱紅椋子稿圖 [3]
本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葉近於圓形或卵形,雄蕊不伸出花外,花葯黃色,花柱長達3-4毫米。
產於西藏東部波密縣舊扎木地區。生於海拔2900米的松林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