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大戟

(茜草科紅芽大戟屬植物)

鎖定
紅大戟(Knoxia roxburghii (Spreng.) M. A. Rau)是茜草科紅芽大戟屬草本植物。紅大戟全部被毛,有肥大、肉質、紡錘形、紫色的根;葉近無柄,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側脈每纖細,不明顯;托葉短鞘形,披針形的裂片;聚傘花序密集成半球形;花冠紫紅色,淡紫紅色至白色,高腳碟形;花絲缺,花葯長圓形;花柱纖細;蒴果細小,近球形;花期春夏之間; [7]  果期10月。 [8]  其根辛、苦,如戟人咽喉,故名“紅大戟”。 [9] 
紅大戟分佈在中國福建、廣東、海南等地區,柬埔寨也有分佈。 [7]  紅大戟喜温暖濕潤氣候,耐乾旱、貧瘠,栽培以土壤微酸性的紅壤、黃紅壤土為宜,其次為砂質壤土。紅大戟以種子繁殖。 [10] 
紅大戟的根可入藥,具有泄水逐飲、消腫散結作用;主要用於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咳喘,二便不利,癰腫瘡毒 [11]  等病症。紅大戟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收錄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為易危(VU)保護等級。 [12] 
中文名
紅大戟
拉丁學名
Knoxia roxburghii (Spreng.) M. A. Rau [6] 
別    名
假紅芽大戟
南大戟
廣大戟
紫大戟
紅芽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龍膽目
茜草科
紅芽大戟屬
紅大戟
命名者及年代
(Spreng.) M.A.Rau,1969 [1] 
保護級別
易危(IUCN標準)

紅大戟植物學史

其根辛、苦,如戟人咽喉,故名“紅大戟”。 [9] 

紅大戟形態特徵

紅大戟
紅大戟(6張)
茜草科紅芽大戟屬草本植物,高30-70釐米,全部被毛,有肥大、肉質、紡錘形、紫色的根。葉近無柄,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10釐米,寬3-5釐米,頂端漸尖,基部漸狹;側脈每邊5-7條,纖細,不明顯;托葉短鞘形,長8-10毫米,基部闊,頂端有細小、披針形的裂片。 [2] 
聚傘花序密集成半球形,單個或3-5個組成聚傘花序式,有長3-12釐米的總花梗;萼管近無毛,長僅1毫米,萼檐裂片4,三角形,長0.5毫米;花冠紫紅色,淡紫紅色至白色,高腳碟形,管長3毫米,內有濃密的柔毛,裂片長5毫米;花絲缺,花葯長圓形,長約5毫米;花柱纖細,長2毫米,柱頭2裂,叉開。蒴果細小,近球形。花期春夏之間。果期10月。 [2]  [7-8] 
紅大戟分佈在中國福建、廣東、海南等地區,柬埔寨也有分佈。 [7]  紅大戟以種子繁殖。 [10] 

紅大戟產地生境

紅大戟分佈於中國、柬埔寨等地。在中國分佈於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省區。 [2]  生於荒坡灌木草叢中或疏林下。 [3]  [7] 

紅大戟生長習性

紅大戟喜温暖濕潤氣候,耐乾旱、貧瘠,忌積水;栽培以土壤微酸性的紅壤、黃紅壤土為宜,其次為砂質壤土。 [10]  [3] 

紅大戟繁殖方法

  • 材料
剪取地上部分莖尖。 [4] 
  • 培養條件
試驗以MS為基本培養基,附加不同質量濃度的植物激素。誘導培養基:①MS+BA3.5毫克/升+NAA0.1毫克/升;繼代增殖培養基:②MS+BA2.0毫克/升+NAA0.1毫克/升;生根培養基:③1/2MS+NAA1.0毫克/升。以上培養基均含2.0%食用白糖,0.5%瓊脂,pH值為5.8-6.0。培養温度為(25±2)℃;用日光燈作光照培養,光照度為1500-2000勒克斯,每天10小時連續光照。 [4] 
  • 無菌材料的處理
將紅大戟嫩莖置洗衣粉水中浸泡10分鐘,用自來水流水沖洗20分鐘。在超淨工作台上用0.1%氯化汞浸泡消毒8分鐘,然後用無菌水浸洗4次,每次2分鐘。將帶有嫩芽的外植體切成1釐米左右,接種到培養基①上。 [4] 
  • 叢生芽的分化
接到培養基①上的外植體,約15天后,莖尖的切口處開始膨大產生乳白色的愈傷組織。愈傷組織隨着培養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增大並變淺黃色。大約25天后在切口處長有愈傷組織的地方長出叢生芽2-3個。35天后,便可形成6-8個芽的叢芽。60天后,就能長出帶有3-4節8釐米高的小苗。此時就可轉換培養基進行繼代增殖。 [4] 
  • 叢生芽繼代增殖
在①的誘導培養基上培養45天后,叢生芽平均高度可達到5-6釐米,此時,將誘導出的叢芽,切成帶有愈傷組織的2個芽為一叢,接種於培養基②上。15天后,在基部的節上長出叢芽5-6個,25天后,新長的叢芽就可達到6-8釐米高。此時,可把植株較高而健壯的苗轉到生根培養基進行生根誘導,將小苗連同愈傷組織切下放入叢芽增殖培養基繼續增殖繼代培養。 [4] 
  • 根的誘導
將長至6釐米以上高的健壯芽苗單個切下,轉入培養基③上培養,15天后,芽苗的基部與培養基相接觸的莖段膨大,28天后,莖段膨大的地方長出10條左右的鬚根,靠近基部的1-3節上亦有少量(2-3條/節)鬚根長出。生根率100%。 [4] 
  • 試管苗的移栽
將發育良好,具有3個節以上的試管苗瓶蓋打開,置室內常温下煉苗3-4天。取出小苗,用清水洗去根部培養基,因為紅大戟試管苗沒長有主根,全部為鬚根,直接移栽營養杯紅大戟試管苗較難成活,為提高紅大戟試管苗的移栽成活率,應先移植到陰蔽度為70%的育苗棚內的沙牀中(細河砂),待鬚根長得粗壯一些再移植到營養杯進行培植。 [4] 

紅大戟病蟲防治

紅大戟白絹病

  • 主要症狀
紅大戟白絹病屬真菌性病害,由半知菌亞門齊整小核菌Selerotium rolfsii Sacc)侵染引起發病。病菌主要危害紅大戟根部,發病初期地上莖葉在中午高温時出現萎蔫狀,隨後乾枯死亡,枯莖易拔起;根部病斑初期暗褐色,橢圓形或不規劃形,隨着病斑擴大,上被白色絹絲狀菌絲,嚴重時菌絲覆蓋整個根表面,見圖1;發病後期在菌絲表面形成油菜籽狀菌核,初為灰白色,逐漸變成暗褐色;根變色軟腐,病組織呈纖維狀。天氣潮濕時,菌絲層會擴展到病株周圍土壤,形成暗褐色、油菜籽狀菌核。 [3] 
  • 發生特點
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根上越冬,菌絲體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1-2年,菌核在土壤中能存活5-6年。10-40℃均可引起植株發病,發病最適温度25-35℃。第二年温度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新的菌絲體,菌絲在土中生長蔓延,侵染紅大戟根部,病菌在土壤中隨地表水流進行傳播。病菌喜高温、高濕環境,因此紅大戟白絹病多在高温、多雨季節發生,一般於6月上旬開始發病,7-8月氣温上升至30℃左右時為發病高峯期,9月末停止發病。酸性至中性的土壤和沙質土壤中易發病,連作地發病重。 [3] 
  • 防治方法
  1. 土壤消毒:整地前每畝撒生石灰40千克,與土壤混合均勻。 [3] 
  2. 合理輪作:白絹病發病嚴重的地塊要實行2-3年輪作,可與不易發生白絹病的作物輪作,不宜與山藥、地黃、油菜和花生等作物輪作。 [3] 
  3.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灌根,或選用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10-15天噴霧一次,連續2-3次。 [3] 

紅大戟斑枯病

  • 主要症狀
紅大戟斑枯病屬真菌性病害,由半知菌亞門殼針孢菌(Septoria citri Pass.)引起發病。主要危害葉片,一般老葉先發病,多從葉尖或葉緣發病;發病初期在葉上出現圓形褐色油漬狀小點,後期病斑擴大或相互癒合,形成中部灰白色、邊緣褐色的橢圓形或不規劃形病斑,嚴重時引起葉片乾枯死亡,見圖2。天氣潮濕時在病斑上出現黑色小粒點(分生孢子器)。 [3] 
  • 發生特點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潛伏在種皮內越冬,也可在病株殘體上越冬。種皮內的病菌可存活一年多。8-32℃均可引起發病,最適發病温度20-25℃。條件適宜時,病菌在種皮及病株殘體上形成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主要借風、雨傳播,帶菌種子可遠距離傳播。分生孢子萌發產生芽管,從葉片氣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體內。侵入後菌絲在寄細胞內蔓延、發育,最後表現症狀並在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進行再次侵染。影響斑枯病發生的重要因素是冷涼、高濕的氣候條件。7-9月,陰雨天多時病害發生嚴重,並且能迅速蔓延和流行。 [3] 
  • 防治方法
  1. 種子消毒:種子帶菌是紅大戟斑枯病的主要初侵染源,進行種子消毒是防治斑枯病的關鍵措施,可用48-50℃温水浸種30分鐘,浸種時要不斷攪拌,使種子受熱均勻。 [3] 
  2. 清潔田園:冬季倒苗後清除田間乾枯莖葉和地面落葉,將其帶出園外集中燒燬。 [3] 
  3.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選用1:1:200波爾多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10-15天噴霧一次,連續2-3次。 [3] 

紅大戟乾枯病

  • 主要症狀
紅大戟生理性莖葉乾枯病常發生於中午高温、強光照條件下,發病初期表現為萎蔫狀,3-4天后地上莖葉完全乾枯死亡。 [3] 
  • 發生特點
紅大戟野生資源主要分佈於草叢或疏林下,屬陰生植物。露地栽培是誘發紅大戟生理性莖葉乾枯病的主要原因。移栽當年,由於根系不發達,常於9月雨水較少時開始發病,發病率可達70-85%;第二年隨着根系發育完全,發病率降低,但仍然有20-30%的植株發病。該病的發生與當地雨季情況有明顯的相關性,降雨多,空氣濕度大時一般不發病。雨季結束後期,空氣乾燥和強光照條件下病害發生嚴重。莖葉乾枯後可刺激根莖處重新萌發新植株,但新萌發的植株開花少或不開花,種子難於成熟。 [3] 
  • 防治方法
防治紅大戟生理性莖葉乾枯病防治的關鍵措施是根據其喜陰性的特點開展遮蔭栽培,選擇林下開展人工馴化栽培,或與玉米間、套作,也可人工搭建遮蔭棚栽培。紅大戟遮蔭栽培要控制好適宜的遮蔭度,以30-50%遮蔭度較適宜。 [3] 

紅大戟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紅大戟根入藥,具有泄水逐飲、消腫散結作用;主治水腫脹滿、腹脹、痰飲積聚、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咳喘,二便不利,癰腫瘡毒等病症。使用時注意用量,因其有微毒。其根含虎刺醛(damnacanthal)、甲基異茜草素(rubiadin)、輕基巴戟醌(3-hydrotylmorindone)和紅芽大戟素(Knotadin)等3種蒽醌成分。 [2]  [11]  [13] 

紅大戟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紅大戟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收錄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為易危(VU)保護等級。 [5]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