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大戟

(中藥)

鎖定
紅大戟,中藥名。為茜草科植物紅大戟Knoria valerianoides Thorelet Pitard的乾燥塊根。秋、冬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置沸水中略燙,乾燥。
別    名
紅牙戟
紫大戟
廣大戟
中文學名
紅大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茜草目
茜草科
紅芽大戟屬
紅大戟
分佈區域
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用    量
1.5~3g
毒 性
有小毒
貯 藏
置陰涼乾燥處

紅大戟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塊根。

紅大戟性 味

味苦,性寒。

紅大戟歸 經

歸肺、脾、腎經。

紅大戟功 效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紅大戟主 治

用於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咳喘,二便不利,癰腫瘡毒,瘰癧痰核。

紅大戟相關配伍

1、水腫脹滿、胸腹積水,可單用煎服;亦配芫花、甘遂等。
2、痰飲喘急,配白芥子、甘遂等。
3、癰腫瘡毒,用鮮根搗爛外敷。

紅大戟用法用量

1.5~3g,入丸散服,每次1g。內服醋制用。外用適量,生用。

紅大戟禁 忌

孕婦禁用;不宜於甘草同用。

紅大戟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紅大戟生理特性

本品略呈紡錘形,偶有分枝,稍彎曲,長3~l0,直徑0.6~30px。表面紅褐色或紅棕色,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上端常有細小的莖痕。質堅實,斷面皮部紅褐色,木部棕黃色。氣微,味甘、微辛。

紅大戟產 地

分佈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及西藏等地。

紅大戟相關論述

1、《本草經疏》:紅大戟,苦寒下泄,故能逐諸有餘之水。苦辛甘寒,故散頸腋癰腫。
2、《本經逢原》:紅大戟,性稟陰毒,峻利首推,苦寒下走腎陰,辛散上瀉肺氣,兼橫行經脈,故《本經》專治十二水,腹滿急痛等證,皆濁陰填塞所致,然惟暴脹為宜,雲中風者,是指風水膚脹而言,否則傳寫之誤耳。
3、《本經》: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
4、《別錄》:主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
5、《藥性論》:下惡血癖塊、腹內雷鳴,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墮胎孕。
6、《日華子本草》:瀉毒藥,泄天行黃病、温瘧,破症瘕。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 2.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5月
  • 3.    王國強 .《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
  • 4.    楊衞平 .《臨牀常用中藥手冊》:貴州科技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002年9月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