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參

(五加科人蔘屬植物)

鎖定
紅參(學名:Talinum paniculatum (Jacq.) Gaertn.)是五加科人蔘屬多年生草本。根莖短,直立,每年增生一節,通稱“蘆頭”,有時其上生一至數條不定根(芋)。主根粗壯,肉質,圓柱形或紡錘形。掌狀複葉輪生莖端,複葉有長柄,小葉片多為5,邊緣有細鋸齒,上面沿脈有稀疏剛毛。傘形花序頂生。核果。種子2。 [1]  紅參為五加科人蔘的栽培品經過蒸制後的乾燥根及根莖,於秋季採挖,洗淨蒸制後,乾燥。紅參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但是價格較高,中藥材市場上存在許多與紅參相似的偽品
中文名
紅參
拉丁學名
Talinum paniculatum (Jacq.) Gaertn.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2] 
雙子葉植物綱 [2] 
五加科
人蔘屬
分佈區域
我國的吉林,遼寧,黑龍江 [1] 

紅參形態特徵

主根呈紡錘形、圓柱形或扁方柱形,長3~10cm,直徑1~2cm。表面半透明,紅棕色,偶有不透明的暗黃褐色斑塊,具縱溝、皺紋及細根痕;上部有時具斷續的不明顯環紋,下部有2~3條扭曲交叉的支根,並帶彎曲的鬚根或僅具鬚根殘跡。根莖(蘆頭)長1~2cm,上有數個凹窩狀莖痕(蘆碗),有的帶有1~2條完整或折斷的不定根(芋)。 [3] 

紅參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數百米的落葉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下。 [4] 

紅參分佈範圍

分佈於我國長白山脈和小興安嶺東南部的山林地帶,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有大量栽培。 [1] 

紅參來源

五加科植物人蔘的栽培品經蒸制後的乾燥根和根莖,秋季採挖,洗淨,蒸制後,乾燥。 [3] 

紅參類別

傳統的人蔘炮製產品有生曬參、糖參、紅參。將紅參進一步分類,就可分為普通紅參、黑參和紫紅參。 [2]  [5] 
生曬參也稱白參,即鮮人蔘經乾燥加工成的生幹參。糖參即鮮參用沸水燙後扎孔,灌糖汁乾燥製成。 [5] 
紅參
紅參(5張)
普通紅參則是由鮮人蔘經過浸潤、清洗、分選、蒸制、晾曬、烘乾炮製而成。黑參炮製方法主要是將紅參經過反覆高温加熱,也稱“九蒸九制”炮製方法。而紫紅參是近年我國生產加工的一種人蔘炮製品。一種炮製方法是低温發酵,另一種是將人蔘或紅參反覆蒸制烘乾。 [5] 

紅參化學成分

紅參的主要成分是三萜皂苷,還含有揮發油、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多肽等。紅參的三萜皂苷、多糖是其主要藥理活性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人蔘皂苷Rg1(C42H72O14)和人蔘皂苷Re(C48H82O18)不得少於0.25%,人蔘皂苷Rb1(C54H92O23)不得少於0.20%。 [6] 

紅參加工流程

紅參是目前人蔘最主要的加工商品,其主要工藝流程是選參、洗參、刷參、分選蒸參、曬參、高温烘於(烤參)、打潮、下尾須、低温烘乾、選支分級、包裝等。 [7] 

紅參性狀鑑別

紅參傳統經驗鑑別

紅參 紅參
正品紅參表面半透明狀,呈黃棕色,可見縱皺紋及鬚根脱落痕,質硬而脆,拿數片紅參正品在手中搖晃,有清脆碰撞聲;斷面平坦呈角質樣,氣微香特異,口嘗味甘微苦,參味較重。而將華山參加工成偽品紅參,表面呈棕褐色或棕色,有明顯皺紋,折斷面比較平坦,上有細密放射狀紋理,味甘微苦,略顯麻舌。將野豇豆的根加工成偽品紅參,表面呈灰棕色,微透明並有明顯縱皺紋,氣微味淡,微有豆腥味。將山萵苣的根加工成偽品紅參,表面呈黃棕色或紅棕色,呈半透明狀,有細小縱皺紋,質地堅實,容易折斷。再如加糖紅參,色澤較淺,質地較柔軟,在手中搖晃時聲音發悶,切面較粗糙,常附有白霜,表面不見環狀紋理,口嘗微甜,久後微苦,參味較輕。傳統經驗鑑別基於正品與偽品的質地、顏色、氣味等的不同,具有直觀、簡便的優點,但是對於一些外觀上與正品相似的偽品,傳統經驗鑑別具有一定的侷限性。

紅參顯微鑑別

正品紅參在顯微鏡下,可見草酸鈣簇晶,並見樹脂道碎片,內含黃色分泌物,木栓細胞表面呈多角形,壁微彎曲,澱粉粒糊化。

紅參薄層鑑別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紅參項下薄層鑑別方法,正品紅參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呈現相同顏色的斑點或者熒光斑點。偽品紅參依照上述薄層鑑別方法,未見與正品相同的斑點特徵。但是薄層色譜法未能準確鑑別出加糖紅參。
參考資料
  • 1.    徐鴻華,樓步青主編.實用中草藥圖譜珍藏版:廣東科技出版社,2012.06:第1284頁
  • 2.    紅參(土人蔘)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0-06-10]
  • 3.    祖炬雄.天然藥物學 供藥學、藥品經營與管理、藥品服務與管理、藥品生產技術專業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01:第156頁
  • 4.    人蔘 Panax ginseng C. A. Mey.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5.    紅參的炮製、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9-05-31]
  • 6.    彭成主編.中國臨牀藥物大辭典 中藥飲片卷: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11:第430頁
  • 7.    竇德強,王谷強主編.中國石柱參及相關中藥研究: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8:第1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