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約魯巴環形牆

鎖定
約魯巴環形牆,是位於尼日利亞舊都拉各斯附近,在9-10世紀由約魯巴人修築的防禦工事。
中文名
約魯巴環形牆
地理位置
尼日利亞舊都拉各斯附近

目錄

約魯巴環形牆建造背景

當代的約魯巴環形牆遺蹟 當代的約魯巴環形牆遺蹟
由於歷史沿革和人口流動,後世對約魯巴環形牆的建造、使用和廢棄過程都沒有任何概念。考古學家直到1999年才對其進行正式勘察,卻很難彌補文字記載層面的嚴重缺失。因此,只有將目光擴大到撒哈拉沙漠兩端的整片西非大地,才能理清這座古老長城背後的真實歷程。
直至中世紀前期 西非主要靠陸上交通與外部世界互動 直至中世紀前期 西非主要靠陸上交通與外部世界互動
早在公元8-9世紀之交,整個幾內亞灣都不是國際海運貿易的組成部分。不僅是因為中世紀歐洲探險家還沒能下決心往非洲發展,還在於穆斯林海員對當地也還處於摸索階段。由於造船技術與航海習慣的雙重限制,以摩洛哥沿岸為主要港口的柏柏爾人海員,直到15世紀都不敢輕易踏足西非水域。這就讓很多後世學者輕易斷定:位於海灣北部的尼日利亞地區,要到很晚才開始受外部世界影響。
中世紀西北非的主要貿易線路 中世紀西北非的主要貿易線路
然而,早期的商團還是會走陸路南下,甚至不惜貫穿可怕的撒哈拉大沙漠。他們不僅會從西北非的馬格里布開啓旅程,甚至將起始點設在更為遙遠的阿爾及利亞內陸。通過日益萎縮的沙漠水源幫助,途徑茫茫沙海中的那些綠洲。除了交易貴金屬、手工業製品、牲畜和食鹽,還會有相當比重的利潤來自奴隸買賣。貨源主要來自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買主則大都是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穆斯林商人或貴族。
沙漠中的綠洲城鎮 逐步發展為貿易和奴隸經濟中心 沙漠中的綠洲城鎮 逐步發展為貿易和奴隸經濟中心
這倒不是説早期的黑非洲有多少剩餘人口。相反,在一個沒有抗生素和大規模糧食種植的年代,有限的生產力很難讓黑蜀黍們產生人口爆炸現象。雖有大片林地被緩慢砍伐改造,終究是需要幾代人努力才能勉強看到成果。因此,奴隸羣體的最大產生機制,就是部落集團間的生存空間爭奪戰。最終發展為當地的一種非人道經濟模式,讓戰爭的意義也從單純搶地盤演變為捕捉販賣人口。隨後才能換得沙漠鄰居提供的奢侈品或武器,讓自己的部落相比周遭勢力來説是更為壯大。
尼日利亞東北方 是撒哈拉內陸的加涅姆帝國 尼日利亞東北方 是撒哈拉內陸的加涅姆帝國
於是,可怕的蝴蝶效應就從北方逐步向南推移。加之撒哈拉沙漠本身的面積擴大,進一步逼着原本的綠洲居民紛紛向外遷徙。例如位於當代乍得境內的加涅姆帝國(卡涅姆-博爾努王國),就是立足沙漠綠洲的奴隸貿易中心。為了捕獲更多黑人,並應對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他們在數百年時間裏不斷向南拓殖,並以發展下線的方式蔓延至尼日爾河流域。
尼日利亞西北方 是同樣倚重奴隸貿易的加納帝國 尼日利亞西北方 是同樣倚重奴隸貿易的加納帝國
與之類似的加納帝國,在更西面的撒哈拉邊緣地帶建立,同樣將販賣奴隸作為自己的重要營生手段。這些強大中間商的不斷湧現,也逼迫更多相對安定的鬆散部落做出改變,為自己的命運思考更多未來。
中世紀的約魯巴人城市分佈 中世紀的約魯巴人城市分佈

約魯巴環形牆建造

於是約從公元800年起,居住在尼日利亞南部的約魯巴人就開始建造環形長城。由於此類工程往往需要很高的組織度和供養水準,足以説明原先的部落已逐步發展為更大邦國。當地也一直流傳着相關傳説,將建造這些防禦工事的業績歸結為某個暴富女貴族。可見那些源自沙哈拉沙漠地帶的貿易產業鏈,也在當時輻射到幾內亞灣北部。整個環形牆在基本的防禦功能外,可能也帶有囚禁俘虜需要。
在具體形制方面,約魯巴環形牆全長超過160公里,主要由外圍的人工壕溝與內側的高牆組成。在一些保存完整的段落,壕溝底部到牆體上沿的高度可達20米左右。由於主要採用西非當地常見的紅土作為建造材料,所以在施工和維護方面都比較便捷。此外,由於經常選擇有地下水的區域開工,整個環形牆的周圍都會形成類似沼澤的大片泥濘,更好保護牆內約40公里寬的核心區域。牆體附近還有被精心修建的植被,讓大規模的對手很難順利抵達門口。
環形防線主要由壕溝和高牆組成 環形防線主要由壕溝和高牆組成
雖然我們無法知曉當事人對這些防禦工事的具體評價,但更多考古發現卻足以説明他們對結果比較滿意。在約魯巴人落成首座環形牆後的200年裏,類似的建築很快在整個幾內亞灣北部流行起來。每個具有相當實力的邦國都會花巨資復刻,讓相對獨立的工事從東向西蔓延,最後抵達當代的貝寧境內。總長超過65000公里,堪比任何其他文明區域的同類建築。
當代的約魯巴長城 依然保留了大量段落 當代的約魯巴長城 依然保留了大量段落
當然,由於約魯巴環形牆的防禦對象主要是盜匪,所以在很多方面都顯得相當粗糙。漫長的牆體幾乎都是單層設計,沒有考慮過被攻破後的應急措施。護牆本身也沒有更多的複雜結構,設立專門的塔樓幫士兵提高武器射程,甚至比不上歐洲人後來在北美遇到的印第安木質城牆。説明在這類長城的建造階段,西非約魯巴人所遭遇的威脅,還沒有厲害到能攻城略地的強度。地理因素的阻隔效應,也嚴重限制了整個設計師羣體的工程想象力。

約魯巴環形牆廢棄

騎兵普及讓北方入侵者的實力進一步增強 騎兵普及讓北方入侵者的實力進一步增強
到公元11-12世紀,更為強大的敵人開始出現於尼日利亞北部。原先稱霸西北方向的加納帝國,邊上又衍生出行為模式類似的馬裏帝國桑海帝國。而從東北方殺來的加涅姆帝國,也因大量引進馬匹而獲得了更大劫掠範圍,並由此催生出要進一步南下的豪薩人。相比過去那些規模有限的奴隸中間商,整族遷徙的他們無疑比之前的任何對手都要可怕。
深受北非影響的 加涅姆帝國騎兵 深受北非影響的 加涅姆帝國騎兵
於是在不足百年的時間裏,約魯巴人被迫放棄原先的很多地盤。雖然還在貝寧境內建立了奧約帝國,卻也在更廣闊的空間內留下大段環形長城廢墟。
此後的幾百年時間裏,類似的進程還會在西非大地上不斷重複。大量穆斯林和少數基督徒則通過更多途徑光顧尼日利亞,將指揮長城建設的傳説人物描摹為示巴女王。這也是他們在黑非洲很多地方的常態。當代,約魯巴環形牆的遺址仍舊躺在原地,並且距首都拉各斯不遠。但在它周圍發生過的很多事情,恐怕永遠不會為後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