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糯民

鎖定
人類首創水稻農耕民族即種長江流域原始植水稻先民,是以他們首創的稻種Nuo(糯或作粳糯)作為族稱,即“糯民”。因“粳”之古讀為“缸”,所以“糯民”又有“粳民”、“缸民”之稱。稱謂有所變化,但“糯”音不絕,。“農”字實際是古“糯”音的轉借字。民俗歷史學者林河在其著作和文章中對“糯民”、“糯語”有所論述,流波在其偉大的著作《源——人類文明中華源流考》和其它論述中華並人類文明文化起源的過程中把“糯民”、“糯語”做為民族學、人類學、歷史學概念運用,使之成為新文明文化史觀的一些基礎概念。
中文名
糯民
外文名
4 people
介    紹
原始植水稻先民稱呼
地    點
長江流域

糯民產生背景

糯民是首創農耕民族,是以他們首創的稻種作為族稱的;他們在償百草得出經驗中最終選定了野生水稻為主食,又在各種水稻中選定了Nuo(原始糯)作為他們長期培植的對象,於是便將他們自己稱之為Nuo,即“種糯的民族”——糯民。

糯民考古史證

糯民創造的水稻農耕文明已有2萬多年的歷史了,如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農耕文明遺址是中國湖南道縣玉蟾巖,其年代在公元前2.05-1.65⑴萬年之間,出土的距今 1.85萬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是全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這一稻作文明後來東向長江下游並延伸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南向東南亞和中南印度半島發展,形成後來世界主要的稻做農業區;這一稻作文明向中原向北發展發展因地制宜形成以旱作為主宜稻則稻的農耕模式。隨着中華先祖的到西亞,將農耕文明帶到了西亞"新月形沃土"地帶、尼羅河畔、兩河流域。(同上)

糯民分佈範圍

糯民廣佈於中華大地尤其是長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和東南亞。東南亞是古糯民的主要發展之地,留下的語音痕跡難已磨滅,一些國家的古名族名就由糯語變相而來。如孟加拉(糯)、伊朗(糯),扶羅(柬埔寨)民族就是“高綿”(缸民)族,"老撾"就是"老糯"("老"就是"Ie",是糯民對土地的稱謂,老撾就是種糯稻的土壤)。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古為訶羅國、馬來半島南古為羅越國、泰國南部古稱羅迦戌國、泰國的另一部分古為羅缽底國、緬甸西部的阿拉幹古為訶利難羅國、巴基斯坦的部分古為犍陀羅國、阿富汗的一部分為縛葛羅國等等。

糯民古史記載

糯民雒田雒民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葉榆河》:“《交州外域記》曰:‘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 《越絕書》、《吳越春秋》、《水經注》等古書中有“鳥田”、“雒田”的記載:“大越海濱之民,獨以鳥田,大小有差、進退有行,莫將自使。其故何也?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因病亡死,葬會稽......無以報民功,教民鳥田,一盛一衰。”“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將。”古漢語之“鳥”、“雒”同音。“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具多為雒將,雒將銅印青綬。”(見《交州外城記》)“交趾有雒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民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具多為雒將,雒將銅印青綬,後蜀王子將兵討雒侯”(《史記索隱》引《廣州記》)雒民,又是崇拜鳥的民族,説文解字鳥(隹)部解釋“雒”為鴟鴞。

糯民象耕鳥耘

傳説舜死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耘。《文選·左思〈吳都賦〉》:“象耕鳥耘,此之自與。”李善注引《越絕書》:“舜死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耘。”後用以形容民俗古樸,有舜禹時代的遺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恆水又東逕藍莫塔,塔邊有池……此中空荒無人,羣象以鼻取水灑地,若蒼梧、會稽象耕鳥耘矣。”宋無名氏《五色線·遊仙記》:“忽到一處,約在甌闌之間,乃古莽然之墟,象耕鳥耘,人甚知禮,既還復往,沓不可尋。”。舜歷山墾荒,象為之耕,鳥為之耘。正是糯民的長期努力,把“象耕鳥耘”推進到“牛耕人耘”——人類進入文明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