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糖官人

鎖定
糖官人即糖人。以蔗糖和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等。據説宋代即有糖人多是平面的造型,如同今天的糖畫,時稱戲劇糖果,後來也被稱作稠糖葫蘆吹糖麻婆子、打鞦韆稠飴、糖宜娘、糖官人、糖寶塔、糖龜兒等。
中文名
糖官人
解    釋
以蔗糖和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
據    説
宋代即有糖人多是平面的造型
被稱作
稠糖葫蘆吹糖麻婆子

目錄

糖官人簡介

製作糖人是一種民間的手工藝,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製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使用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 糖人不易保存,過去甜品短缺時,在把玩過後會吃掉糖人。現在的人們多覺得很不衞生,也很少去吃了。放久會變黑,也就自然毀壞了。 過去的藝人多打着銅鑼沿街叫賣,有的還帶着一個畫着花鳥獸蟲的圓盤,交過錢後可以轉動盤上指針,指在哪兒就做什麼,以此來吸引孩子。過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時候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在80年代初,幾分錢或幾個牙膏皮就可換一個糖人。如今兒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單純哄孩子的東西了,已經被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受到重視。現在沿街的藝人少了,在北京年節的廟會上還可見到,多賣到幾塊錢。有的地段由於外國遊客居多(如北京什剎海的酒吧街),會賣到10塊錢。 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

糖官人歷史由來

據説,吹糖人兒的祖師爺是劉伯温。傳説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温僥倖逃脱,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温隱姓埋名,天天挑着擔子走街串巷。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温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温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温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據説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早年間,做這種生計的人是挑着擔子走街串巷的,集市廟會更是少不了他們的身影。擔子的一頭是一個小櫃子,牀頭櫃般大小,兩邊釘有一個長方形的木框,框中間的銅環上拴着根短繩頭,用來穿扁擔。櫃面上放一個圓木盤,上面畫着寬窄不等的由圓心向外呈輻射形的格子,裏邊寫着“葫蘆”、“大公雞”、“關公”和“猴子”等等。木盤中心有一個固定在線軸裏的轉杆,長度比木盤的直徑要短一點,轉杆的頂頭垂着一根小針,轉杆停止轉動時,小針指着哪個格子,就得哪個獎,獎品越大格子就越窄,命中的幾率就越低,最大的格子就四個字:糖豆兩顆,那糖豆比圍棋子兒還要小。圓木盤底下有個抽屜,拉出來是一塊大理石板,用來畫糖人的。櫃子右上角有個洞用來插草把子,不管吹還是畫的糖人都插在上邊。  另一頭擔子的樣子差不多,但沒有面板,只是一個小炭火爐子支着一口銅鍋,裏邊熬着糖稀,再下面有幾個抽屜用來放原料、工具、竹籤和木炭。很多手藝人都是既吹糖人又畫糖人的。與吹糖人相比,畫糖人要簡單一些,先用油氈子在大理石板上輕輕蹭一下,一把很精緻的小銅勺舀上少許糖稀,微微傾斜着糖稀就緩緩流出,緊接着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條糖線,隨着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飛,一個個或人物或動物或花卉就出現在大理石板上,待得涼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點兩個點,把竹籤朝上一貼就拿起來了,再往草把子上一插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