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糖新生

鎖定
糖新生又稱為糖質新生、糖原異生。是生物細胞中的常見生化分子,是糖解作用與糖質新生作用的中間產物。
中文名
糖新生
外文名
gluconeogenesis
別    名
糖原異生
拼    音
táng xīn shēng
定    義
生物細胞中的常見生化分子
領    域
醫學

目錄

糖新生反應

例如:磷酸烯醇丙酮酸(英語:Phosphoenolpyruvate或Phosphoenolpyruvic acid;縮寫PEP)
由於糖解作用的最後步驟是個難逆反應,因此在糖質新生的過程中,需要一個替代途徑,才能將丙酮酸還原成磷酸烯醇丙酮酸。首先丙酮酸必需要先在丙酮酸羧化酶(Pyruvate carboxylase)的催化之下,消耗ATP分子並轉變成草酰乙酸(Oxaloacetate)。
之後草酰乙酸又會經由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基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的催化,生成磷酸烯醇丙酮酸,在這個反應中,會消耗掉GTP,並生成GDP與二氧化碳
與前後反應不同的是,以上的兩個反應是在粒線體中進行。而且除了直接轉變之外,草醋酸還可以利用另一個需要更多步驟的途徑,來生成磷酸烯醇丙酮酸。此外,從磷酸烯醇丙酮酸的生成直到果糖-1,6-雙磷酸產生為止,中間的糖質新生過程皆是糖解作用的逆反應 [1] 

糖新生作用

糖原異生是指非糖物質(如某些氨基酸、乳酸、丙酮酸和甘油等)在人體的肝臟和腎臟等器官中某些酶的催化下轉變成糖原或葡萄糖的過程。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可促進糖原異生。糖原異生也可受到胰島素的抵抗。當胰島素缺少,而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和糖皮質激素增多時,糖原異生的能力就會加強,肝糖原的輸出就會增多。
在正常情況下,糖原異生主要在人體的肝臟內進行。當正常人的三餐食物被消化、吸收和利用後,血糖水平會逐漸下降,從而可使人產生飢餓感。此時,人體所需的熱量就會由糖原異生和糖原分解來提供。
肝臟能生糖,肝臟是糖原異生的主要場所。當正常人1日3餐食物被消化、吸收、利用後,血糖逐漸下降引起能量不足,產生飢餓感。此時,熱量的不斷補充,即由糖原分解和糖原異生提供。每天生成100~150克葡萄糖,其中90%在肝臟生成,約10%由腎臟生成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