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粵西遊日記

鎖定
《粵西遊日記》是徐霞客按日記述公元1637年在廣西遊歷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作出卓有價值的貢獻。
作品名稱
粵西遊日記
出    處
徐霞客遊記
作    者
徐霞客
創作年代
1637年

粵西遊日記內容介紹

《粵西遊日記》共分四篇。“粵西”是明清時廣西的別稱。廣東廣西古為百粵之地,故合稱兩粵,分別為粵東粵西
記一所敍是作者從公元1637年4月至6月的歷程,此次遊歷線路繁多,遍及廣西各地。此記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對桂林七星巖的記敍,不但對其風光山色洞天別地有多角度的描繪,而且充分考察了七星巖地區的地形特徵,對巖洞的結構以及形成原因頗有準確推測與判斷,具有較高的地學價值。
記二從公元1637年6月起記,至9月9日止。主要記遊廣西中南部地區。先記柳州洛容之羅山風景。窮洞極崖、歷險登山,又對柳州周圍風景一一歷覽。後遊真仙洞,對其洞景描繪甚細,又輯錄洞中刻記《真仙岩詩敍》和龔大器《春題真仙洞八景》於記中。
返柳州後,南下象州,經武宣桂平。先南下北流縣勾漏山,到容縣遊都嶠山,返桂平,西向經貴縣橫州、抵南寧。原記散失較多。
記三則記廣西西部遊歷,記四則為記三之延續。
《徐霞客遊記》是中國古代一部文學、地理學名著。這部鉅著全書六十餘萬字,其中記述遊歷廣西的《粵西遊日記》卻佔了篇幅的約三分之一,可見廣西在這一書中的重要地位。 [1] 
1637年農曆閏四月初,徐霞客由湖南廣西,歷遊全州興安桂林永福柳州柳城融縣象州武宣桂平陸川玉林北流容縣貴縣橫縣邕寧南寧隆安、天等、大新崇左扶綏賓陽、上林、忻城宜山河池南丹等地。1638年農曆三月底,從南丹貴州徐霞客廣西整整一年,走遍廣西大部分地區。 [1] 
在《粵西遊日記》中,徐霞客以其生花妙筆,記述了廣西秀麗雄奇的山山水水。桂林七星巖龍隱巖疊彩山南溪山象鼻山獨秀峯陽朔諸名山;柳州的羅池、馬鞍山、立魚山(即魚峯山)、鵝山;“青羅帶”似的灕水,“曲似龍迴腸”的柳江,雄偉神奇的勾漏山莫不—一形諸筆端。寫峯巒曰“嗟峨層疊,中空外聳,上若鵲橋懸空”,寫奇石則曰“石片片懸綴,側者透峽,平者架橋,無不嵌空玲瓏”,寫巖洞則曰“高穹廣衍,無奧隔之竅,而頂石乎覆,若施幔布幄”,寫倒掛的石筍則曰“懸石下垂,水滴其端,若驪珠焉”捧讀《粵西遊日記》,宛如身歷其境。
《粵西遊日記》不僅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而且具有高度的科學價值。徐霞客是第一個系統地考察研究廣西溶岩地貌的學者。通過細緻的觀察分析,他對巖洞、石鐘乳、伏流、落水洞、漏斗窪地等的成因都作了科學的解釋;對廣西的地貌特徵則作出了“粵西之山,有純石者,有間石者,各自分行獨挺,不相混雜......粵山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的概括。我們研究廣西地貌,徐霞客的這些記載和見解仍有着重大的參考價值。
《粵西遊日記》還對廣西的名勝古蹟、民情風俗、地方物產等作了大量記載,這些都是我們研究廣西歷史的寶貴資料。 徐霞客於1637年8月23日抵南寧,9月23日離邕。這整整一個月的日記可惜已殘缺散佚。 [1] 

粵西遊日記原文節選

二十九日 由上巖轉入東北峽,過牛隴,共三里出峽,有岐焉。一直北循北支東麓者,為北流大道;一轉東向逾嶺者,為北流間道。乃東過田塍,更逾土嶺而東。又二里,過一村,又東抵小石峯下,是為塘岸墟。時山雨自東北來,瀰漫山谷,墟無集者。〔墟為陸川北境,〕從此轉而北,冒雨循山,荒岡漫衍,已為北流境矣。十里為果子山,有數家倚岡而居。過坳,雨漸止。又十里為橫林,有聚落在路右塢,數日前盜劫平樂墟,還宿於此,去北流只十里也。其北有石山一支,自北而南,叢尖簇翠。餘初望之,以為勾漏在是,漸近而路出其東南,西望而行,秀色飛映。蓋此山在北流西十里,而勾漏尚在北流東十里也。由橫林東北五里,逾一土嶺,下行田塍中,有石橋跨小溪,溪流西北去。又東行平岡上,五里,抵北流西門。西門閉不啓,以西當賊衝,故戒嚴也。循城由南門人,經縣前,出東門,則街市頗盛。一街循城而北者,為街墟;一街隨江而東者,為沙街。街墟由城北隅東轉,有溪自城北來,石橋跨之,曰登龍橋。其溪為大容東流之水,由橋下而南注繡江者也。沙街由城南轉東,繡江南自粵東高州來,至此已勝巨舟,故闤闠依之,宋人名驛為朝宗者,指此江而言也。今驛名寶圭。沙街東北過廣濟橋,則北溪之水至此入繡。渡橋而與登龍之路合,路乃北出隘門,江乃東流而去。餘於是飯於沙街。出隘門,抵北山下,循其南麓東行,五里,渡一小溪橋,遂入石山夾中。〔南為望夫石,即黃婆巖西垂山也。北則石峯逶迤,愈東石骨益瘦,疑即獨秀巖所託,今已失其跡。峯東崖大書“勾漏洞”三字。此南北二石峯,俱東拱寶圭洞。〕又東五里,石山回合處,中復突一峯,則寶圭洞在其西隅,而勾漏庵在其南麓。時殷雷轟轟,先投庵中。庵頗整潔,乃萬曆間有司重構者。內堂三楹,中列金仙,東則關聖,西則葛令。而葛令葛洪之像,綸巾朱履,飄然如生。後軒則準堤大士在其中,西置炊而東設坐焉。前庭佛桑扶桑盛開,紅粉簇映;後庭粉牆中護,篁桂森繞其中,寂然無人。有老道之妻掩關於後,詢“遊洞何自?”對以“俟道者晚歸。”乃停囊軒中,令從去,就炊於中。既而雨止,時已暮,道入始歸。乃縣令攝以當道,欲索洞中遺丹及仙人米,故勾攝追捕而去。然葛令欲就丹砂,乃其一時乘興之言,其後蟬脱解脱羅浮,實未至此,此中久已無丹砂,安得有遺丹仙粒耶?道者憂形於色,餘姑畀錢,令多覓竹束炬,為明晨遊具。道者領命,願前馳焉。 [2] 
北流縣當大容南面之中,其脈由大容南下,曰綠藍山。水分東西流:東流者即北溪,循城東下,登龍橋而入繡江者也;西流者為南流江之源,西南合水月洞之水,經鬱林南門而西合羅望、定川諸水,南下廉州入海。是北流〔縣〕實南流之源,其曰“北流”者,以繡江南來,至此始大,〔東過容縣界,合洛桑渡水,經容邑南門,下藤縣,北入鬱江去,〕非北流源此也。
舊有北流、南流二縣,南流即今之鬱林州,皆當南北二水勝舟之會,東西相距四十里焉。
北流山脈中脊,由縣而西南趨水月,南抵高州,散為諸山。而北流之東十里,為勾漏洞;北流之西十里,為鬼門關。二石山分支聳秀,東西對列,雖一為洞天,一為鬼窟,然而若排衙擁戟以衞縣城者,二山實相伯仲也。
鬼門關在北流西十里,顛崖邃谷,兩峯相對,路經其中,諺所謂:“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言多瘴也。《輿地紀勝》以為桂門關之訛,宣德中改為天門關,粵西關隘所首稱者。
八月初一日 晨餐畢,餘先作寶圭行,約道者肩矩篝火後至。
洞在庵北半里,庵後先有一巖南向,一巖西向,望之俱淺,而寶圭更在其北。先有漫流自西北來,東向直漱山麓,涉其北登山,則洞門在矣。其門西向,左開巖而右深入。開巖處甃以列碑軒敞,平臨西峯;右窪嵌而下,有石柱當門,其端有石斜飛磴。道由其側下至洞底,交闢為四岐:一由東入,一由南進,二岐俱深黑;一向西豁,一向北透,二岐俱虛明。東岐之南,頂側忽倒垂一葉,平庋半空,外與當門之柱相對,〔上下憑虛,各數十丈,卷舒懸綴,薄齊蟬翅,〕葉間復有圓竅曲竇,透漏異常。由左崖攀級而上,抵平庋處,盤旋其間,踞葉而坐,真雲軿píng貴族婦女乘坐的車霞馭,不復人間也。坐久之,覆盤葉而下,向北透之岐。岐中倒垂一乳,長數丈,其端空懸,水由端涓涓下。更北入峽中,其右則窪而北出,為下門,其左則高而北渡,為上疊,〔疊成上閣,閣前平臨西北,亦有乳柱界其中。〕此明洞之西北二岐也。探歷久之,道者負炬至,又攜伴持筐。餘詢其故,道者曰:“縣以司道命,取砂米二丹,適有癢士已為我覓仙米,而砂從洞穴中可探而得,將攜筐就炬以覽之。”始知所為砂者,非丹砂,乃砂粒如丹,其色以白為上,而黃次之,故其北洞以白砂命名;所謂米者,乃山窪中菰gū茭瓜的果米,土人加以“仙人”之名耳。洞外蕪莽中又有黃果如彈丸,土人謂之“顛茄”,雲採以為末,置酒中,液能令人發枉迷悶,《嶠南瑣記》所載悶陀羅者是。乃爇炬先入南穴,兩旁壁起如峽,高而不廣。入半里,左壁有痕橫亙,曰仙牀,懸地丈許。其側垂柱裂竅,皆短而隘。竅腹宕如臼,以手探之,中有磊磊之粒,方圓不計,姑掃置筐中。連探三四穴,不及升許,計出而淘濯其污,簡取其圓潔成粒者,又不及十之一也。然此亦砂粒之常,豈真九轉之餘哉?又少進,峽忽下墜成淵,由洞抵水,其深二丈,而水之深,更不知其幾也。兩崖俱危峭無可着足,南眺其內,窅黑無盡。始促道者涉淵,言:“水深,從無能徒涉者。”再促道者覓筏,言:“隘逼,曾無以筏進者。”“然則何如可入?”曰:“冬月水涸,始可墜崖而涉。”“入當何如?”曰:“其內甚深,能見明而不能升也。”餘聞之,為之悵悵。捫石投水中,淵淵不遽jù急速及底。旁矚久之,仰見左壁之上,有隙旁通,亟入焉。隙柱透漏,漸入漸束,亦無餘竅。乃下,返而仍出四達之中,更爇炬而入東穴。初,兩旁亦成峽壁,而其下漸高,既而中闢如堂皇,旁折如圭竇,皆暗窟也。稍北而東,其徑遂窮,比之南竅,雖有穴宛轉,而深不及其半。彼有穴而水阻,此無水而穴阻,轉覺東穴之無涯涘sì水邊矣。 [2] 
復出至四達處,謀為白砂洞遊。按《志》,白砂在勾漏北,勾漏甲天下,而此洞復甲勾漏。如玉虛、玉田諸洞,普照、獨秀諸巖,道者俱不言,而獨津津言此洞。餘急趣其前,道者復肩炬束火攜筐帚以導。從北透偏門之下層出,乃循其西北麓而行,始見其山前後兩峯,駢立而中連,峯之西南突者,為寶圭所倚,峯之東北峙者,為白砂所伏。白砂前後亦有兩門:前門北向而高敞,分為三門,兩旁懸峻,而中可俯級而入;按《志》雲,玉田洞,洞前三門,中門明廣可通,似與此門合。遍詢土人,無知玉田洞者。豈即以後洞為白砂,以此門為玉田洞耶?後門南向,而高隘僅通一孔,前對寶圭之背,其左即中連之脊也。先過後門山坳,草沒無路,道者不入而北去。共一里,轉而東,繞山北麓而南躋前門。入門即窪下,數十級及底。仰視門左右,各有隙高懸旁啓,即所謂左、右門也。倒光流影,餘照四達,然虛嵌莫攀焉。從洞中右轉,頗崇宏,而漸暗漸窮。餘先遍探而四覓之,無深入路。出,促炬命導,仍由之入抵其中,以火四燭,旁無路也。道者忽從右壁下,投炬蛇伏而入,竇高不逾尺,而廣亦如之。既入,忽廓然盤空,眾象羅列,如閶闔chāng hé天門下啓,天地復通。方瞻顧不遑,而崇宏四際,復旁無餘隙。忽得竇如前,透而東,轉而南,倏開倏合,凡經四竇,皆隘若束管,〔薄僅透屏,故極隘忘窘,屢經不厭其煩也。〕既而見左崖之上,大書“丹砂”二字。其下有一龕,道者曰:“此丹穴也。”復伏而掃砂盈掬雙手一捧焉。其南稍有一岐,入之不深。出向西轉,再折南行,則天光炯然,若明星內射,後洞門在望矣。是洞內窪而中甚平,惟壁竇閤hé闢,無溝陀升降,前後兩門,俱高懸於上。道者欲仍從前門返,餘欲逾後竇出。道者曰:“後門隘不可躋,而外復草深莫從。”餘曰:“前暗中之隘,尚不憚其煩,況此空明,正可宛轉,草之深淺,餘所不顧也。”遂穿竇出,則午日方中,始見寶圭後峯,君樹塞門焉。乃披茅踐棘,西南出山拗,仍過寶圭透北偏門,共二里,將及庵後,命夫同道者還炊於庵,餘挾寄宿庵中者東探清泉焉,〔即前所經南向巖也。〕洞不深而明潔可棲。洞前有宋碑,大書“清泉巖”三字。洞左右無泉,而獨得此名,無從徵其故實。還飯於庵。
下午,挾夫與寄宿庵中人此人不知何處人,先停庵中,身無半文,隨餘遊諸洞,餘與之飯,兩日後不知所往。探近山諸巖,乃西南入黃婆巖焉。黃婆巖者,寶圭西南諸峯所裂之巖也。其山西自望夫石攢沓而東,巖當其東北隅,與寶圭東西相對,而茲稍南遜。巖門甚高,中有黃崖疊綴。巖外石峯之頂,分岐聳異,有欹若婦人之首,鬃髻盤空,作回睇顧影之態。其北面亦有石峯叢突,南與此山並夾,東與寶圭對峙。東南石壁上,大書“勾漏山”三字,大與山齊,土人指為仙蹟。此其下必昔時宮觀所託,而今不可徵矣。按《志》,勾漏有靈寶、韜真二觀,今皆不知其處。靈寶疑即庵基所因,韜真豈其在此耶?當時必多碑碣,而滄桑之後,斷礎〔柱子底的石墩〕無存矣。徘徊其下。又西抵望夫山西麓,眺望山崖,別無巖洞。惟見東南一面,巒岫攢簇,疑即所云巫山寨者,巫山寨一名石寨。山峯如樓櫓雉堞,週迴環繞,其數十二,故有巫山之名。而渺漠無徵,惟與山靈互相盼睞左右顧盼而已。已乃循黃婆巖東麓,且盼且行,〔南抵東南隅,石崿懸峭,片片飛雲綴空。自外崖攀峭石上,歷豎隙,屢出層空,達峯頂,遂盡發其危嵌態。下山,〕轉循南麓,見峭崖穹然,〔石色雄赭。〕〔下雖有門,內入不深,無從穿扉透室。乃東由營房在勾漏庵前東南坪上。草房數十間,營共居之,為居停賣漿之所。橫過勾漏庵,抵後峯東南角,蓋寶圭所託之峯,南面駢立而中連,西立一峯,即庵後清泉巖所倚,東立者與之比肩南向,循峯東麓北行,路左得一東向巖,內頗深,漸縮如牛角。出洞又北,〕有清流一方,淙淙自亂石中流出,其上則草石蒙茸,其下則西南成小溪去,行道者俱從此渡崖,庵與營俱從此取汲,而無問其所從來者。餘正欲求其源委,忽一少年至,見之,語從夫曰:“汝輩欲尋洞乎?此其上有二洞,相距數十丈,路為草翳,可探而入也。”又一人曰:“昨未晚,有二人攜犬自東來者,虎自崖上躍下攫犬去。虎穴賓客不可往。”餘不顧,亟挾夫與寄宿者攀棘踐刺上躋,覓之深蔓中,則洞門果穹然東向,但外為蔓擁石蔽,無從即見耳。人洞門,即隤tuí然下墜。俯瞰之,則有溪〔自北而南〕貫其底,水聲潺渓yuán,崖勢峻削,非攀緣可下,四矚其上,南崖有墜而未盡者,片石懸空,若棧道架壁,闊不盈咫,而長竟墜處直達西崖,但棧中有二柱駢立,若樹柵斷路者。而外一柱已為人截去,止下存尺餘,可跨而過。但其處益狹,以雙手握內柱,而盤越外柱,臨深越險,莫此為甚。過棧達西崖,已與洞門隔溪相向。乃明炬四燭:崖之下,深墜與外崖同,崖之上,內入則垂乳列柱,回錯開閤合,〔疏欞窈窕,〕忽環而為璇室,忽透而為曲榭,中藏之秘,難以言罄。乃出崖臨溪,從深墜處溜險投空而下,遂抵溪中。〔仰視洞頂高穹,延照內映,側棧凌虛,尤增飄渺。〕水深不及膝,南從崖下湧來,北從崖下墜去。〔即由此東出,為亂石泉源也。〕餘於是從南崖下溯流入。其穴甚低,垂覆水面,相距止尺。從夫暨寄宿者恐炬為水濕,內深莫辨,共阻莫入。餘賈勇溯流,衝沫過顙sǎng額頭。南入數丈,望前有流光熠熠,餘喜,更透一洞,益高聲呼二從人,雖伏水礙石,匍匐垂首,而瞻前顧後,火光與天光交通旁映,益前入不停。又南數丈,有洞穹然東西橫貫,其上東闢而為外門,其內西入而成巨壑,〔門高聳與前所入門等勢。〕時二人已至,乃令其以炬更前。於是西向溯流,洞愈崇宏,流愈深闊。又數丈,有石砥中流。登石內望,洞闢如廣廈,淵水四際其下,以杖測水,不竟其底,以炬燭洞,洞甚深黑,〔不知更幾轉,得抵寶圭南穴前所望深墜處也。〕乃自砥石返步隨流;仍抵東闢外門之下。二從者將垂首橫炬,匍匐向低穴北入。餘止之曰:“此門雖峻,與〔先〕所入者無異。若傴僂下涉而就所入之門,不若攀空躋危,竟登此門為便。”二從者曰:“門外不通,奈何?”餘曰:“門以外總不出此山,即所入之門,其外豈坦途哉?”遂攀崖先登,二人亦棄炬從之,乃出洞口。〔門亦東向,與所入門比肩,特翳於突石連曼,遂相顧不見。〕循左崖平行,還眺門上,又上闢一層,若懸閣當空,然無級以登。〔蓋北洞奧室內羅,此洞外綴層樓,所異者此耳。〕於是北轉一曲,至前汲泉之穴,從容濯足,候從者至,〔遂一以北洞上登法而下。崖半石隙蔓影中,彷彿並北洞見之,迨極下仰眺,仍茫然失所睹矣。〕亟自東南山角轉過營房,共一里,入勾漏庵,大雨如注。是日,先西覓玉虛、玉田諸洞而不得,既而東得此二洞,尤為奇絕。然此洞非異人忽指,則跬步之間,亦交臂而過,安知西峯大字巖之側無棘霾蔓鎖者?安得峯峯手摩足抉,如黃婆巖東南諸峭石也耶! [2] 
初二日 晨餐後,令從夫隨道者西向北流市蔬米於城,餘獨憩庵中。先是,寄宿者夜避蚊不知何往,至是至,曰:“已詢得獨勝巖在縣北。”餘知在縣北者或新開他巖,必非獨勝,而庵中無人,不能與即去,姑辭明日,而此人遂去不復來。既午,從夫以蔬米返,餘急令其具餐,將攜硯載筆往錄寶圭洞中遺詩。忽道者馳至,曰:“兵道將至,恐治餐庵中。”欲攜餘囊暫入所棲處。餘不顧,竟趨寶圭。甫出庵,而使者旗旄至矣,非所轄鬱林道,乃廉州海北道也。乃漳浦張國徑印梁,餘昔在甘棠驛同黃石齋曾會之。茲駐廉州。時軍門熊文燦代荊溪盧象叔總督中州,追捕流寇,張往送之,回轅過此,故欲為勾漏遊。餘隱牆西,俟其入庵,即趨錄洞詩。錄未半而彼已至洞,餘趨避於北岐疊閣之上。回憶《梧志》所紀西小室,洞朗外矚,自然石榻,平輔疊架,可眠可踞,與東洞對,正如兩掖,其景宛然。彼入南穴,亦抵水而返;餘石卧片時,聽洞中人倏寂倏喧,亦一異趣。張出南穴,亦北趨偏門下,終不能攀上層而登,與縣官嘖嘖稱奇指盼,而不知有人卧其中也。俟其去,仍出錄諸詩。詩俱代,只有一宋碑而不佳,蓋為兵燹xiǎn戰火蕩淨也。錄甫畢,日銜西山,乃返於庵。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