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粵東會館

(北京市古建築)

鎖定
粵東會館位於北京市西打磨廠街,是典型的三進三出的院落。有二道門,有影壁,有集資建館的石碑,西廂房已經沒有了。 [1]  是一座有百年曆史的老會館,老門牌是打磨廠179號,新門牌90號。 [2] 
中文名
粵東會館
地    址
北京市西打磨廠街
建築類型
三進三出的大四合院
建築面積
1000 m²

粵東會館建築介紹

北京粵東會館 北京粵東會館
這座粵東會館建於明末清初,當時,廣東同鄉嫌廣渠門那裏的面積小,而且偏僻,交通不方便,出資遷到西打磨廠,緊靠皇城,佔地兩畝,蓋了這個新粵東會館。新建時將粵東會館曾經一度易名為嘉會會館,後又改了回來。是一個三進三出的大四合院,街旁的高台階上,兩大扇黑漆木門,兩側各有一扇旁門,雖然破敗,但基本保留着當年的風範。大門內足有五六米長的寬敞過廊,過廊裏西側有一大間房子,有門無窗,是當年的門房。 [3] 
北京粵東會館
北京粵東會館(3張)
過廊外是寬闊的青磚鋪就的甬道。其東邊一側,有一個自成一統的小跨院,小跨院裏,一排三間倒座房,兩間西房,兩間南房,中間是有蓋瓦的牆檐和牌坊式的門柱組成的院門,按照老四合院的規矩,它應該叫二道門,兩邊是騎着金錢瓦的院牆。邁過院門前後幾級台階,迎面是一座影壁,影壁東邊是一片空地,西邊是一座石碑,寫着好多人捐資重修粵東會館的名單和緣由。再往裏走,是以坐北朝南正房為中心的三座套院,與大門和影壁對照,中心稍稍偏西一些。除第一座院(我們叫它前院)有了前面的二道門,不再設門之外,其餘兩座院即中院和後院,各有朝東的一扇木院門,一為方形門,一為月亮門。 [3] 

粵東會館另兩家已毀的粵東會館

第一家在廣渠門內。這一家粵東會館開始叫作嶺南會館,是旅京的廣東同鄉在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建的。當年薊遼督師袁崇煥在廣渠門激戰後金軍,不料背後讓人捅了一刀,崇禎皇帝偏偏聽信了小人謗言,袁崇煥被誣陷而在菜市口凌遲處死,其骸骨最早就是廣東鄉親偷偷埋在粵東會館裏的。以後袁崇煥祠(現仍在)是在粵東會館附近建的,那是清朝的事了。袁崇煥無疑給最早的粵東會館抹上了最光彩也最神奇的一筆。可惜,這座北京最早的粵東會館,明末的時候就已經毀掉了。 [3] 
第二家粵東會館是在南橫街的東北角,它建成於清末。依然是廣東同鄉出資,買下康熙年間大學士王崇簡父子的怡院一角,佔地六畝。顯然,廣東人越來越有錢,在朝廷裏越來越有勢力。而且,那時的廣東人如現在的北京人一樣格外關心政治。戊戌時期,保學會就是在這裏成立,變法的風雲人物康、梁等人都曾經出入這裏。民國元年,孫中山來京時的歡迎會,也是在這裏召開的。他們都是廣東人。上個世紀90年代,為開通菜市口南北大道,南橫街以西被拆了一片,佔據南橫街東北角的粵東會館首當其衝,被拆除建路。 [3] 

粵東會館修復計劃

粵東會館原名嶺南會館,是旅京的廣東同鄉在明嘉靖年間建的。粵東會館曾是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策劃“戊戌變法”的集會之地。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有着深刻的歷史淵源,有關部門準備進行修復,粵東會館修復後計劃開闢為辛亥紀念館。粵東會館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現是一處居民院,院內私搭亂建嚴重,但其北房主體結構尚存。同時粵東會館正處在南橫街的“嗓子眼”,因而保護騰退工作將配合南橫街道路改擴建一同進行。粵東會館將保留建築主體,對破損嚴重的東側和南側進行規劃修繕,一併挪到西側。現改造保護方案已得到市文物局的批准。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