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粟瘟病

鎖定
粟瘟病是由粟梨孢引起的、發生在的病害。可侵害粟的葉片、葉鞘、節、穗頸、小穗和穗梗等各個部位。 [1-2] 
粟瘟病是中國東北、華北、華東、西南、西北等各粟產區的主要病害,流行年份可在一些地區造成粟嚴重減產,是粟的主要病害之一。粟瘟病的發生流行受氣候、品種和栽培條件的影響,特別在感病品種上較為明顯,抗病品種受環境條件的影響較小。 [3] 
粟瘟病是一種流行性病害,影響其發生為害因素錯綜複雜,互相制約。掌握當地粟瘟病流行為害的特點,因地制宜地採取綜合性防治措施,可以控制為害。 [2] 
中文名
粟瘟病
外文名
Foxtail millet blast
別    名
死碼子
別    名
掐脖黃
病    原
粟梨孢
為害作物
為害部位
葉片、葉鞘、節、穗頸、小穗、穗梗等

粟瘟病病原特徵

粟瘟病病原
粟瘟病病原(2張)
粟瘟病病原為粟梨孢(Piricularia setariae Nishik.),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單生或2-5根叢生,無色或基部淡褐色,不分枝,有2-3個隔膜,基部稍大,頂端稍尖,有時呈屆膝狀,孢痕顯著,大小(74-122)微米×(4-5)微米。分生孢子梨形或梭形,無色,基部鈍圓或圓形,有小突起,頂端較尖,有2個隔膜,隔膜處有或無縊縮,大小(16-28)微米×(7-11)微米。 [2] 
粟瘟病菌對粟品種的致病性有明顯的分化,存在有不同的生理小種。中國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選用6個鑑別品種,將1979-1983年來自中國北方10省(市)、區711個粟瘟單孢分離菌株,鑑別區分為7羣32個生理小種。其中E羣和E3小種是中國北方粟產區的優勢菌羣和優勢小種。不同生態區的優勢和主要菌羣及小種有所不同,它是病菌、作物品種和環境條件三者相互適應的結果。 [2] 

粟瘟病危害症狀

粟瘟病菌可侵害粟的葉片、葉鞘、節、穗頸、小穗和穗梗等各個部位。 [2] 
  • 葉瘟:病菌侵染葉片,先出現橢圓形暗褐色水漬狀小斑點,以後發展成梭形斑,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有的有黃色暈環。空氣濕度大時,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黴層(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嚴重時病斑密集,有的匯合為不規則的長梭形斑,造成葉片局部枯死或全葉枯死。 [2] 
  • 節、稈(葉鞘)瘟:嚴重發病抽穗前後常發生節瘟。節部先呈現黃褐或黑褐色小病斑,逐漸擴展環繞全節,阻礙養分輸送,影響灌漿結實,甚至造成病節上部枯死,易倒折。葉鞘上的病斑橢圓形黑褐色,嚴重時多數匯合,擴大成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葉鞘早期枯黃。 [2] 
  • 穗頸瘟:穗頸上的病斑,初為褐色小點,逐漸向上下擴展變黑褐色。受害早發展快的會造成全穗枯死。穗主軸中部發病,會造成半穗枯死。發病晚擴展慢的籽粒不飽滿。有的僅部分小穗受害,小穗梗變褐枯死,阻礙小穗生育灌漿,早期枯死呈黃白色;。病枯死穗或小穗後期變黑灰色,籽粒幹秕。 [2] 
粟瘟病

粟瘟病分佈範圍

粟瘟病的地理分佈廣闊,凡栽培粟的國家均有發生。在中國,粟瘟病是東北、華北、華東、西南、西北等各粟產區的主要病害。 [3]  [2] 

粟瘟病侵染循環

粟瘟病菌隨病草、病株殘體和病種子越冬,成為次年的初侵來源。病草體內的菌絲體,在室外乾燥環境堆積時,經過冬季並不死亡, 經過兩年仍有72%的存活率,但如遇雨淋濕,再經低温冷凍,則存活率急劇下降。田間遺留的病殘組織,經過一冬,其病組織內的菌絲,仍有45%可以存活。病種子帶菌也可侵染,但侵染率極低。因此,病草是主要的初次侵染來源。田間發病以後,葉片病斑上產生的病原菌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重複侵染,蔓延擴大,引起葉瘟流行。葉瘟的發生,為後期發病提供了更多的菌源。至粟出穗前後,相繼侵害其它部位,引起節、稈(葉鞘)瘟和頸瘟。在中國東北地區,粟瘟病的葉瘟階段病勢往往不重,而後期“死碼”卻很普遍,危害較大。 [3] 

粟瘟病流行規律

粟瘟病的發生流行受品種、氣候和栽培條件的影響,特別在感病品種上較為明顯,抗病品種受環境條件的影響較小。 [3] 

粟瘟病品種

粟品種間的抗病差異頗為顯著。一般組織堅硬、穗粒較緊、有刺毛的品種較能抗病,而植株高大、穗大粒松、葉片寬薄、組織柔嫩的品種較易感病。有些品種在不同生育階段表現不同的抗病性, 另有一些品種在不同地區或年份, 抗病性也有差異。 因此栽培不抗病的品種,往往是遭致粟瘟病為害的重要原因。 [3] 

粟瘟病氣候

氣候和其他環境條件對於粟瘟病的發生流行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連日陰雨,日照不足,温度在25℃左右、濕度達80%以上時,最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和流行。在這種條件下,植株生長不良,組織柔嫩,抗病性降低, 因而發病早, 蔓延快,受害重, 經十餘日即可蔓延全田。如果天氣乾旱,相對濕度很低,則發病輕微。 [3] 

粟瘟病栽培條件

種植密度和灌溉條件與田間小氣候有密切關係。播種過密,通風透光不良,田間濕度加大、灌水次數多或水量過大、土壤濕潤時間長,都有利於粟瘟病的發生和流行。粟的植株發育狀態和發病輕重也有密切關係。影響植株發育的主要因素是施肥技術。偏施氮肥、氮肥用量過多或追施時期過晚,粟的植株瘋長,組織柔嫩,易被病原菌侵染。遇上適於發病的氣候條件, 往往引起病害大流行, 損失嚴重。如果是粘重窪地, 則更能加重發病。 [3] 

粟瘟病防治方法

粟瘟病農業防治

  • 選用抗病品種
就地選育或引進並積極推廣種植抗病優良品種,是防治此病害的一項經濟有效措施。1980-1987年,我國粟品種資源抗粟瘟病鑑定協作組,對我國主要粟產區的400餘份優良粟品種鑑定為高抗粟瘟病的有青到老、冀谷1號、鐵谷1號、龍谷23號、昭谷1號、京谷1號等27個品種,可供各地病區選擇種植。尤其上列六品種,在我國北方粟產區中的四個生態區內都表現抗粟瘟病。 [2] 
除上述高抗優良品種外,從我國近18000份品種資源中鑑定選擇出齊頭白谷B(8331)、民權青谷(10302)、白谷(10333)、黃沙谷(12895)、白頂尖(13102)、刀把齊(14287)等12個高抗粟瘟病的資源品種,供各地作為抗源親本選擇應用。此外還鑑定發現早年外引品種“日本60日”,不僅抗倒伏而且是外引品種中少有的抗瘟性很強的良好抗源品種。它對粟瘟病具有廣譜抗性,且有較好的抗性遺傳傳遞力。 [2] 
  • 加強栽培管理
首先要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要配合施磷鉀肥,或結合深耕進行分層施肥。施肥數量要根據品種需肥情況決定,既要防止缺肥,更要注意勿施過量。基肥要多用有機肥,數量要施足。追肥要及時適量,防止過多過晚。其次是根據土地肥力情況實行合理密植,密度不宜過大,或實行寬行密植,以使通風透光良好。水澆地要適時實行“淺水快輪”,禁忌大水漫灌。靈活採用這些措施,可控制植株瘋長,增強抵抗力,減輕發病。 [2] 
  • 處理病草,拾燒根茬
發病嚴重地塊,收穫時應單收單打。病草儘量先喂牲畜,在次年春播前用完。有病草、病秕的廄肥,要經高温充分發酵腐熟後施用。結合防治粟灰螟等害蟲,翻地時將根茬收集燒掉或深埋土中。 [2] 

粟瘟病化學防治

粟瘟病流行年份或病區,在病勢初發階段,及時噴藥防治可控制為害。經試驗與生產實踐,防治粟瘟病有效藥劑有:
  1. 6%春雷黴素可濕性粉劑,有效濃度60-80單位(ppm),每畝噴藥液50-75升,0.4%粉劑,每畝噴粉2.5千克。 [2] 
  2. 40%敵瘟磷克瘟散)乳油500-800倍液,每畝噴藥液50-75升。此有效濃度藥液與80單位春雷黴素等量混用,防治效果比各自單用可分別提高25%及15%。 [2] 
  3. 50%四氯苯酞(稻瘟酞熱必斯)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畝噴藥液50-75升。 [2] 
  4. 2%敵菌靈粉劑,每畝噴粉2.5千克。 [2] 
防治葉瘟,流行年份或重病田葉瘟始期噴1次,如果病情發展較快,抽穗前再噴1次;一般受害田,抽穗前噴1次,既保護葉片又可減少穗瘟菌源。防治穗瘟,流行年份或重病田始穗期、齊穗期各噴1次;一般受害田齊穗期噴1次。 [2] 
參考資料
  • 1.    郭普.植保大典.武漢: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10:80
  • 2.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上.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79.12:477-480
  • 3.    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編輯委員會.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上.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12:426-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