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米蘭·潘切夫斯基

鎖定
米蘭·潘切夫斯基(英文:Milan Pancevski,塞爾維亞:Милан Панчевски,1935年5月16日——2019年1月9日)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政治領導人、黨務和國務活動家、社會活動家。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中央主席團主席。
中文名
米蘭·潘切夫斯基
外文名
Milan Pancevski
別    名
Милан Панчевски
國    籍
塞爾維亞
出生日期
1935年5月16日

米蘭·潘切夫斯基人物傳記

1935年5月16日生於馬其頓的德巴爾市。馬其頓族。畢業於貝爾格萊德高等政治學校。1957年加入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畢業後,歷任德巴爾市税務局局長、德巴爾市共產主義青年聯盟委員會主席、德巴爾市勞動人民社會主義聯盟委員會主席、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德巴爾市委員會政治書記、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議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1963年在馬其頓共產主義者聯盟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馬其頓共盟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他還是南斯拉夫聯邦議會議員、議會聯邦院社會政治關係委員會委員。此後歷任馬其頓共產主義者聯盟中央委員、中央主席團執行書記、中央主席團書記。
1984年5月5日——1986年6月28日任馬其頓共產主義者聯盟中央主席團主席。1986年6月在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南共聯盟中央委員、中央主席團委員。1989年5月17日當選為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中央主席團主席。

米蘭·潘切夫斯基南共聯盟主席

1989年5月17日,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主席斯蒂佩·舒瓦爾辭職,馬其頓共盟在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的代表、五十四歲的米蘭·潘切夫斯基當選為南共盟中央主席團主席。
此前,舒瓦爾於1989年5月15日當選為南斯拉夫聯邦主席團委員,根據南共聯盟第十三屆十七中全會作出的黨政分離的決定,舒瓦爾要求解除他擔任的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主席、中央主席團委員和中央委員的職務。舒瓦爾本應到1989年6月中旬才任期屆滿。
按照規定,下任中央主席團主席職務應由馬其頓共盟的代表擔任。馬其頓共盟提出了二名候選人。結果,在二十三名中央主席團委員(各共和國共盟代表2人、各自治省共盟代表1人、南人民軍共盟代表1人,各共和國和自治省共盟主席團主席為當然委員)中,潘切夫斯基以十七票的多數取勝,另一名候選人瓦西爾·圖普爾科夫斯基僅獲五票。
米蘭·潘切夫斯基主席 米蘭·潘切夫斯基主席

米蘭·潘切夫斯基政治活動

米蘭·潘切夫斯基貫徹改革

米蘭·潘切夫斯基在擔任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主席之職後,堅決貫徹南共聯盟代表會議提出的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共盟進行改革的“三大改革”方針。潘切夫斯基認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真正目的是推行真正的民主化,徹底實行非集權化和非官僚主義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新的社會經濟體制,使之建立在尊重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共盟改革的目的是消除黨自身的官僚化,使共盟真正成為工人階級的政治思想先鋒隊。

米蘭·潘切夫斯基最後的努力

潘切夫斯基為克服領導層中的分歧、維護團結以及黨和國家的統一做出了努力。1989年7月4日,潘在克羅地亞首府薩格勒布戰士節羣眾大會上講話指出,“堅決反對日益滋長的民族主義分裂主義,停止一切形式的對抗,不允許任何破壞南斯拉夫聯邦制基礎和分割南斯拉夫的企圖”。潘認為,“只有穩定的、統一的、獨立的和不結盟的南斯拉夫才能保證實現各民族人民的願望和利益”。
潘切夫斯基在1989年7月,南共聯盟第十三屆二十五中全會上強調,必須採取一切措施和行動制止民族主義。潘反對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兩共和國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宣佈兩共和國擁有民族自決權,進而為共和國宣佈獨立取得法律依據的行為。
1989年9月26日,潘切夫斯基主持召開南共聯盟中央委員會緊急會議,討論斯洛文尼亞憲法修正案發生爭論。潘指出,斯洛文尼亞憲法修正案潛伏着威脅南斯拉夫領土完整的危險。這些觀點遭到一些中央委員的反對,經過激烈爭論,會議通過決議,要求斯洛文尼亞議會推遲通過憲法修正案。
東歐劇變的影響下,南共聯盟在1989年10月21日的第28次中央全會上,面對各地反對派政治組織紛紛成立的既成事實,在《政治體制改革提綱》中決定把多黨制引進南斯拉夫的政治生活。1990年7月25日,南斯拉夫聯邦議會通過《政治結社法》,正式實行多黨制。迫於反對黨的壓力,至1990年逐步實現了“企業非政治化”、“國家機關非政黨化”、“軍隊國家化”,南共聯盟在企業、聯邦國家機關和軍隊的組織均停止活動,南共聯盟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對國家和社會在思想和政治上的領導。此後,反對派利用國際有利形勢,國內經濟困難和共盟的失誤,大肆攻擊共盟的政策,全盤否定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煽動狂熱的民族沙文主義,以便籠絡羣眾,向共盟奪權。
對於東歐劇變後南斯拉夫出現根本否定社會主義的言論,潘在黨的會議上進行了批判,強調社會主義“是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和規律性的反應”,反對“把某種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看作是世界社會主義的失敗”。但潘切夫斯基認為,南共聯盟應該“對走過的道路及其矛盾和失誤進行真正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時代的挑戰作出創造性地回答”。

米蘭·潘切夫斯基南共盟十四大

1990年1月20日,潘切夫斯基主持召開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會,並作了題為《南斯拉夫共盟和社會改革》的主旨報告,他指出,南共聯盟“必須同所有否定社會主義前景的企圖和論點劃清界限”。
潘切夫斯基在報告中指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迄今的發展階段正在結束。由於自身的矛盾和弱點,這種社會主義已不再有發展的可能性。因此,南斯拉夫應該建設新型的社會主義。同時潘切夫斯基又認為,不能把現存社會主義的嚴重弱點和扭曲看成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從而全盤否定社會主義,更不能把資本主義宣佈為人類文明和進步的頂峯,從而形成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新教條。社會主義及其思想日益成為整個文明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新階段。社會主義是一個過渡性社會。從長遠看,它會成為更美好、更進步的社會。
潘切夫斯基還分析了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劇變的原因。他説,當前社會主義世界遇到十分嚴重的危機和社會動亂,“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發生了危機,問題的實質是社會主義的某種模式的危機。因為這種模式的基礎是:官僚主義,中央集權的典型的國家經濟,權利嚴重異化,對人民實行鎮壓,國家權力無限,黨指揮一切,極不尊重人和民族的基本政治權利和自由。潘切夫斯基還強調,南斯拉夫不應因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動亂就從社會主義退卻,而應該把它作為動力,推動自己去尋求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道路,相信社會主義能夠開闢新前景。
接着,潘切夫斯基談到南斯拉夫的社會改革目標。他表示,南斯拉夫將通過新的政治體制更完整、更有效地體現人的權利和自由。南斯拉夫將實行政治多元化,允許自由結社、集會和罷工,但不能接受把政治多元化的實質和形式僅僅歸納為古典的多黨制。南斯拉夫的政治多元化應當有利於社會主義方向、聯邦制以及保護人和社會的基本價值。同時潘切夫斯基還説,共盟作為先鋒隊和壟斷政治組織的時代已經過去,共盟將與布爾什維克主義決裂,實行自由選舉,為建立民主社會主義而奮鬥。潘切夫斯基的這些講話實際上已經表明,南斯拉夫將實行多黨議會民主制。潘切夫斯基在報告中也明確表示,共盟要在南斯拉夫實行法治,司法非政治化,要建立市場經濟,不同形式的所有制平等,等等。
潘切夫斯基強調,南斯拉夫的社會改革需要一個新的、現代化的和高效的共盟。要改造共盟,使之能適應新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多元政治體制,而不是退出政治舞台。南共盟反對任何政黨,包括共盟自己的壟斷。潘切夫斯基承認共盟內在對待民主集中制問題上也有很大分歧,但認為,南共盟應作為一個政治組織而存在和活動,它內部的組織有義務執行全南共盟以民主方式通過的決議。

米蘭·潘切夫斯基分崩離析

在南共聯盟十四大上,各共和國和自治省共盟的代表之間,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意見分歧嚴重。斯洛文尼亞代表主張實行多黨制,反對共盟一家壟斷,要求共盟更加鬆散化,把南共盟變為“獨立的各共和國和自治省共盟組織之聯盟”,取消黨內民主集中制,實行協商一致原則或民主統一原則。斯洛文尼亞共盟還認為,共盟的社會基礎不再是工人階級,而是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所以應當更改黨名,制訂新的黨綱黨章。克羅地亞共盟支持斯洛文尼亞共盟立場。與之相對的,塞爾維亞共盟則主張堅持實行黨內民主集中制,要求不是削弱而是加強黨的統一和黨在社會中的指導作用。
在1月22日舉行的第二次全體代表會議上,塞爾維亞方面對大會文件提出的修正案多數被採納,而斯洛文尼亞方面提出的修正案一一被否決。於是斯洛文尼亞共盟主席裏比契奇宣佈斯洛文尼亞共盟代表團退出大會。之後,克羅地亞共盟主席拉昌向大會表示,由於斯洛文尼亞代表退出,南共盟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會已不具全南性質,建議休會,如堅持繼續開會,克羅地亞代表將不參加對決議的表決。塞爾維亞共盟主席米洛舍維奇上台講話説,會議不應該停止,而應當繼續通過有關決議並選舉中央委員會。在爭論不休的情況下,大會主席團和南共盟中央主席團召開聯席會議。這個會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3點多鐘。最後,潘切夫斯基建議,在非常十四大的下一次全體會議上再通過大會文件草案,並選舉中央委員會,但會期另定,與會代表多數贊同這一建議。南共盟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會不歡而散。
在這次代表大會上,代表們就南共聯盟的性質、作用和南社會今後的發展道路等問題爭論不休,多數代表均同意取消南憲法中關於“南共聯盟是思想和政治上的領導力量”的條款。這表明南共聯盟的分裂已經不可避免。

米蘭·潘切夫斯基回天乏術

南共聯盟十四大被迫中斷後,潘切夫斯基多次召開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會議討論儘快召開十四大續會問題。但遭到了一些共和國共盟的抵制。1990年5月17日,潘切夫斯基的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主席一年任期屆滿,因無法選出新主席而推舉一名幹部臨時協調主席團的工作。1990年5月26日,在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共盟領導機構缺席的情況下,召開了南共聯盟十四大續會。到會代表989人,佔全體代表的65.9%,斯洛文尼亞共盟代表無一人出席,克羅地亞共盟代表只到22人,馬其頓共盟代表只到13人。
這次會議標誌着南共聯盟朝着分裂和民族主義的道路上又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續會通過了4項決議:1.解除南共聯盟中央委員會及其主席團的職務;2.成立15人組成的南共聯盟民主綱領復興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各共和國2人、各自治省和人民軍1人);3.定於9月29日召開新的黨代會(後成為南共聯盟民主綱領復興代表大會的成立大會);4.將把南共聯盟改造成為爭取民主社會主義和聯邦制南斯拉夫的現代化政黨。
南共聯盟民主綱領復興代表大會因各共和國共盟之間意見嚴重分歧,達不成協議而未能如期舉行,籌備工作陷於癱瘓狀態。1991年1月22日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宣佈,由於實現十四大提出的任務的條件已不存在,籌委會決定停止工作。至此,恢復南共聯盟在組織上統一的一切努力均告失敗,具有70多年光榮歷史,戰後領導南斯拉夫聯邦國家達45年之久的南共聯盟最終解體。潘切夫斯基成了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的最後一任主席。南共聯盟的解體使南斯拉夫喪失了民族團結的凝聚力,最終導致南聯邦國家迅速解體並陷入全面內戰的深淵。
南共聯盟十四大後,各共和國共盟獨立開展活動,並紛紛改名。斯洛文尼亞共盟改稱“斯洛文尼亞共盟——民主改革黨”,克羅地亞共盟改稱“克羅地亞共盟——民主綱領黨”,塞爾維亞共盟和社盟合併為塞爾維亞社會黨。波黑和馬其頓共盟改名為“社會民主黨”,黑山共盟改名為“黑山社會主義者民主黨”。1990年11月19日,在潘切夫斯基的支持下,南斯拉夫人民軍共盟和原黑山共盟、波黑共盟等(包括南人民軍一批將領和某些前黨政領導人)創建“共盟——維護南斯拉夫運動”,並於12月24日舉行了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南共聯盟的繼承者。
1991年9月馬其頓共和國獨立後,潘切夫斯基回到馬其頓,併成為馬其頓社會民主聯盟(原馬其頓共盟)成員。2019年1月9日逝世,享年84歲。 [1] 
[2]  [2-4] 
潘切夫斯基、米洛舍維奇等人在羣眾集會上 潘切夫斯基、米洛舍維奇等人在羣眾集會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