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米沙鄢野豬

鎖定
米沙鄢野豬(學名:Sus cebifrons):頭體長約100釐米;雌性肩高30-45釐米、雄性最大63釐米;尾長23釐米。雌性體重20-35千克、雄性35-40千克,最大80千克。體型相對較小,是典型的豬類,呈桶狀,腿較短。雄性體型比雌性大得多,具有大的犬齒,從牙齒中伸出形成獠牙。雌性擁有三對乳頭。皮膚顏色為深灰色或黑色。稀疏的毛髮覆蓋了大部分身體。兩性臉部都有明顯的白色條紋,在鼻子後面穿過鼻樑,沿着下頜線跟隨下頜的角度。這個帶在雌性中通常不如雄性明顯,但是是區分米沙鄢野豬與其他菲律賓野豬的主要區別特徵之一。
棲息地包括原始森林及次生林,從沿海平地至海拔1600米的高地苔蘚林均是其原生棲息地,但由於平地大都被人類開發,現有的種羣大多隻能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區找到。一些已退化的次生草地也有其蹤跡。
是生存在菲律賓米沙鄢羣島的特有物種,歷史上曾分佈於宿霧島、吉馬拉斯島和蒂考島。僅存於內格羅斯島、班乃島及馬斯巴特島。
(概述圖參考資料: [1] 
拉丁學名
Sus cebifrons
別    名
米沙鄢疣豬
捲毛野豬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豬形亞目
豬科
亞    科
豬亞科
豬屬
米沙鄢野豬
亞    種
2亞種
保護級別
極危(CR)IUCN標準 [2] 
中文名
米沙鄢野豬
命名者與年代
Heude, 1888
同義學名
Sus negrinus
外文名
Visayan warty pig

米沙鄢野豬物種學史

野豬的分類學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僅在1993年,米沙鄢野豬才被廣泛認為是一個獨立的物種。在此之前,不同的生物學家認為米沙鄢野豬是蘇拉維西野豬菲律賓野豬婆羅洲須豬亞種。鑑於其被列入其他豬種的歷史,2004年的分子研究表明該物種可能是野豬屬中最具遺傳特徵的成員,這也許是令人驚訝的突破性認證。 [2-3] 
但是,已經有兩項獨立的系統發育研究表明,米沙鄢野豬實際上與之前的三個物種截然不同,並且可能是豬屬最原始的成員。遺傳分析表明分裂發生在該屬進化的早期,使生活在菲律賓的物種與其他物種分離。最近的差異估計表明,這發生在上新世晚期或更新世早期至中期。 [4] 
一些科學家認為米沙鄢野豬是單種型種,而公認有兩個亞種,即宿務的指名亞種(現已滅絕)和內格羅斯島亞種(Suscebifronsnegrinus)。DNA研究表明,可能增加了來自班乃島的第三個亞種,但尚未對物種的身體和顱骨形態進行必要的研究(2008年)。而來自偏遠的馬斯巴特島的第四個亞種,仍然只從一個尚未正式描述或與其他種羣比較的單一樣本中得知。 [4] 

米沙鄢野豬形態特徵

米沙鄢野豬
米沙鄢野豬(13張)
米沙鄢野豬雄豬體重35-40千克,最高達80千克,身高50-55釐米,體長95.7-114釐米;雌豬體重20-35千克,體長23-45.6釐米,肩高達最高63釐米;尾長23釐米。像許多島嶼物種一樣,米沙鄢野豬的體型相對較小。體形是典型的豬,呈桶狀,腿較短。雄性體型比雌性大得多,兩性之間的體重差異高達四倍。 這些豬通常較瘦,但在圈養時會變得肥胖。身體長度肩高度尾巴長度。 [3] 
高冠顱骨在兩性中都相對較小,並且性別二態性在顱骨形態中非常明顯。在外部,頭部伸長,帶有末端鼻盤。耳朵小而直立,略尖。儘管有時也被稱為“疣豬”,但是米沙鄢野豬的面部疣通常很小,來自班乃島的雄性具有最大的疣。米沙鄢疣豬在下顎的從來沒有生長過疣。雄性頭部有一大片白色的簇毛標記出來的斑塊,在雌性中通常沒有簇毛,只有一個小白點。雄性米沙鄢野豬具有大的犬齒,從牙齒中伸出形成獠牙。雌性擁有三對乳頭(在雄性中也存在,但不起作用)。其他當地和菲律賓野豬以及和其他的野豬之間的雜交種者至少擁有4對乳頭,這是鑑定純種米沙鄢野豬的重要關鍵。 [3] 
兩性臉部都有明顯的白色條紋,在鼻子後面穿過鼻樑,沿着下頜線跟隨下頜的角度。這個帶在雌性中通常不如雄性明顯,但是是區分米沙鄢野豬與其他菲律賓野豬的主要區別特徵之一。 [3] 
皮膚顏色為深灰色或黑色。稀疏的毛髮覆蓋了大部分身體。在雌性和幼小的雄性中,主要是黑毛,而在成年雄性中,通常主要是銀色或淺黃色的刷毛。內格羅斯亞種的成年雄豬的皮膚在肩部和側面表現出白毛更具優勢。頭頂通常有一簇發毛,往往是深紅棕色或黑色,有分散的紅色或稻草色的毛髮。在來自班乃島的雄豬和較小雌性中,這個簇毛被擴展成長的鬃毛,從前額向後延伸到臀部。這種鬃毛每年生長和蜕換,是該物種最顯着的特徵之一,經常在雄豬的臉上翻轉並遮擋眼睛。 [3] 

米沙鄢野豬棲息環境

該物種生活在菲律賓米沙鄢羣島茂密的森林中。最初棲息地從海平面至海拔1600米處的原生和次生森林。 已經退到主要發生在800米以上的林區,因為在低地上合適的棲息地很少,只要有林木茂密的覆蓋區域,米沙鄢野豬才可以在某些退化的棲息地中持續存在。儘管有證據表明,在很大程度上裸露的地方生存的豬主要是幾種野豬混合雜交組成。 [2] 

米沙鄢野豬生活習性

關於未受干擾地區的米沙鄢野豬的活動模式報道很少,因為任何此類活動都在遙遠的林區深處,地形崎嶇,甚至不可能進行偶然的觀測。相反,在大多數物種被廣泛捕獵的地區,為了避免與人類活動衝突,(米沙鄢野豬可能會“突襲”種植在森林邊緣內或附近的農作物),米沙鄢野豬主要在夜間活動。 [4] 
米沙鄢野豬善於交流,大多數生活在3-5只的小羣中,據報導能聚多達12只的羣體,但考慮到其分佈密度大大降低,在更自然的條件下可能會形成更大的種羣。在動物園中生活的米沙鄢野豬被描述為“好玩而友好”,可能會進一步提及它們的社會性質。米沙鄢野豬的族羣通常有一隻單身的成年雄性,有幾隻雌性(當地獵人表示通常為3-4只),再加上它們的幼仔。也有獨居的雄性,但很少見到。母豬會竭力保護產仔巢免受公豬的侵害,但通常會允許公豬在首次從巢中出現後的幾天內完全接觸到仔豬。 [4] 
雜食性,以多種動植物物種為食。由於該物種在野外稀缺,因此沒有直接的攝食行為報告,但已經從糞便和攝食跡象中獲得了一些信息。該物種主要以植物物種為食,例如山毛櫸科植物、卓越肖欖(Platea excelsa)和雷氏五椏果(Dillenia reifferscheidia),而前兩種植物物種可能完全依賴米沙鄢野豬傳播種子。該物種還以多種藤本植物、棕櫚、野香蕉、芋頭、鱷梨等和農作物為食。圈養的米沙鄢野豬很容易食用各種各樣的穀物、水果、蔬菜、多葉樹枝和草;而且大多數米沙鄢野豬會大量捕食齧齒動物(老鼠和大鼠)和其他“獵物”。 [4] 

米沙鄢野豬分佈範圍

該物種是菲律賓中部的西米沙鄢羣島(或內格羅斯——班納動物區)的特有物種,歷史上曾分佈於宿霧島吉馬拉斯島蒂考島班乃島內格羅斯島、馬斯特島(Masbate)和蒂奧羣島(Ticao)。尚不清楚米沙鄢野豬以前是否生活在鄰近的錫基霍爾島上,那裏的野豬也已經滅絕,但該物種被保和島和赫胥黎線以東的所有其他較大的菲律賓羣島上的體型較大的菲律賓野豬所取代。 除了在明多羅羣島(Mindoro Island),它被民都洛野豬取代。 [2] 
該物種已經從其分佈的大部分範圍內消失,而碎片化的種羣僅分佈在內格羅斯島、班乃島及馬斯巴特島。 [2] 

米沙鄢野豬繁殖方式

米沙鄢野豬的繁殖行為主要是從圈養種羣中得知的。妊娠期約為118天,在分娩前1-2周,雌性開始表現出築巢行為,並且可能對特定種有侵略性。雌性通常會在一夜之間分娩,並且非常保護自己的後代。野外的窩產數在2-4仔之間,與人工飼養的相似。2005年,在菲律賓的兩個繁育中心中,發現了一個窩中有5個後代的創紀錄數量。幼仔在一週大時就開始食用固體食物,並且可能要到6個月才能斷奶。雌性能夠在8-12個月產一窩。幼仔出生時皮毛是淺棕色,從頭到尾沿身體向下延伸有四道深色條紋。這些條紋隨着幼仔的成長而褪色,並在一年後達到成年的毛色。雌性在2-3歲時達到性成熟,雄性在2歲時性成熟,但不具備成年雄性的完全發育特徵。野生米沙鄢野豬壽命10-15年,圈養的可以活18年。 [2]  [4] 

米沙鄢野豬保護現狀

米沙鄢野豬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極危(CR)。 [2] 

米沙鄢野豬種羣現狀

米沙鄢野豬已從先前已知或假定曾經發生的六個島嶼中的三個中消除。 即宿務(該物種最近一次報告於1960年代),吉馬拉斯和提卡羣島。 它在馬斯巴特島上已經瀕臨滅絕,即使尚未“功能性滅絕”,該物種於1993年最後一次被確認,當時據報道只有少數個體在一個地方生存。 因此,有生存潛力的種羣只能在內格羅斯島和班乃島上最後剩下的森林碎片中生存(分別佔陸地面積的6%和> 4%)。 儘管也證實了與這些散養的家豬或野豬雜交產生的遺傳污染髮生在大多數(也許全部)這些種羣中。 [2]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將其分類為最高威脅狀態為極度危險。據認為,它在其先前範圍的95%以上已滅絕,僅發現有零碎的零散種羣。除了失去合適的森林棲息地外,該物種還受到狩獵和破壞農作物被襲擊的嚴重威脅。雜交是另一種威脅,最近的證據表明該物種可能與家豬繁殖。這在被偷獵者殺死的動物中很明顯,這些偷獵者(以增加的頻率)表現出這樣的雜種特徵,包括短吻口,大耳朵,鬃毛減少,身體更大,甚至斑紋。 [4] 

米沙鄢野豬極危原因

米沙鄢野豬所有剩餘的很少的種羣都在廣泛地分散和減少。因為人類的商業伐木作業,持續的低水平非法伐木和農業擴張(特別是刀耕火種和毀林)以及狩獵壓力。內陸地區的當地農民和大城市的休閒獵手都在為食用其肉繼續獵殺,這些物種的肉通常在當地市場和特色餐廳的價格至少是當地豬肉價格的兩倍。不幸的是,減少或阻止狩獵的努力通常也因為這些動物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害而消減,米沙鄢野豬可能會嚴重破壞現有森林邊界內或附近種植的農作物,因此被視為害獸,因此被認為是合法狩獵活動的目標。最不幸的是,該物種還會與自由放養的家養和其他野豬雜交而受到遺傳污染的威脅,並且幾乎所有剩餘的種羣地點都證實了雜種的存在。 [2] 

米沙鄢野豬保護措施

米沙鄢野豬已受到菲律賓法律的全面保護,儘管由於缺乏資源和其他因素,在大多數地區,包括許多“保護區”,保護措施的執行情況普遍較差。該物種分佈在幾個“自然公園”中,數量很少,包括坎拉翁山有8,000公頃;北內格羅斯有 18,000公頃;塔里尼斯山/巴林薩索湖有 11,000公頃;以及擬議的西班乃山自然公園約70,000公頃。但是,由於相關地方政府相互之間缺乏一致意見,最後一個保護區的正式宣佈最終受阻,此後宣佈了多個單獨的較小地區,儘管這些地區並未涵蓋所有最重要的地點,也沒有任何這些地區自宣佈以來,由於沒有任何相應的國家預算撥款,因此無法得到更好的保護。 [2] 
維薩揚野豬養護計劃(VWPCP)於1992年在菲律賓政府的環境和自然資源部(DENR)與聖地亞哥動物學會之間新的協議備忘錄(MOA)的支持下正式成立。美國ZSSD),以促進與保護相關活動的廣泛開展和實施。這些措施包括廣泛的調查和其他實地研究,教育意識運動,在建立新保護區方面的援助,各種人員培訓和其他地方能力建設舉措。後者還包括協助建立三個當地受威脅物種的救援和繁育中心(一個在班乃島上,兩個在內格羅斯島),以建立結構合理的保護育種計劃,從而建立和管理這些動物的純種始祖種羣,而這樣做的機會仍然存在。此後的繁殖計劃已擴展到當地和國際上的其他繁殖中心,並希望這也將使這些動物將來能夠重新引入宿務和其他島嶼的選定地點。 [2] 
建議的保護措施包括:
  1. 加強對現有保護區的管理和保護,和/或協助建立新的“地方保護區”(實際上是“城市保護區”)和/或私人自然保護區。
  2. 重新研究該物種在馬斯巴特島上的現狀,並制定和實施相關的保護管理建議,以加強對剩餘的任何本地森林生境的未來保護,並在該島和宿務島再重新引入該物種。
  3. 重新實施優先建議。在範圍廣泛的“民族生物學”調查引起了地方意識的提高,這表明當前的意識水平都較低。當地保護立法以及在所有關鍵部門中限制“休閒”、“比賽”或“商業”(而不是“生存”)狩獵的流行。
  4. 對倖存的馬斯巴特島和班乃島上的物種之間的種羣內和種羣間變異進行(或完整)系統的研究(包括mt DNA)。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