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簧(拼音:huá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從竹,黃聲。“簧”本義指古代裝在管樂器笙中藉以發聲的竹製薄片,引申泛指樂器裏用銅或其他材料製成,藉以發聲的薄片,又引申指裝在器物裏的彈性機件。 [12] 
中文名
拼    音
huáng
部    首
⺮(竹)
五    筆
TAMW [1] 
倉    頡
HTLC [1] 
鄭    碼
MEKO [1] 
筆    順
撇、橫、點、撇、橫、點、橫、豎、豎、橫、豎、橫折、橫、豎、橫、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3417) [2] 
平水韻
下平聲·七陽 [3] 
筆畫數
17(部首6+部首外11)
注音字母
ㄏㄨㄤˊ [1] 
統一碼
基本區 U+7C27 [1] 
結    構
上下結構
筆順編號
31431412212512134 [1] 
四角號碼
8880₆ [1] 
造字法
形聲字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簧”字以“”為形旁,表示與竹製品有關;下部“黃”作聲旁,表示讀音與此接近。“簧”本義是笙、竽等樂器中藉以發聲的薄片,是這類吹奏樂器的音源。
笙、竽之為樂器,能發出悦耳的聲音,完全取決於“簧”的植入。簧字從竹,最初當是以竹為材料製成。隨州曾侯乙墓出土較為完整的笙簧十件,竹質,分簧舌、簧框兩部分,框呈長方形,其底端與舌根相連,舌根與框之上端及兩邊有縫隙,吹奏時氣流衝出簧舌,使之振動而發出聲音。後來也有使用銅、鐵等金屬材料製成的。《釋名·釋樂器》:“簧,橫也,於管頭橫施於中也,以竹鐵作,於口橫鼓之,亦是也。”《正字通·竹部》也説:“簧,笙竽管中金葉也。”
“簧”之於笙竽中,猶舌之在人口中。正如簧能幫助發聲一般,舌頭能幫助人言語,它是人能説會道的關鍵,故“簧”可用以比喻人的舌頭,形容能説會道。如《詩經·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顏之厚矣。”假話、謊言,一般為巧舌者所為,“簧”由指“能説會道”進而指騙人的假話。如唐代李白《雪讒詩贈友人》:“坦蕩君子,無悦簧言。”
某些裝於器物中的彈性機件,其形狀及性能均頗似簧,故亦稱之為簧,如:鎖簧、彈簧。《水滸傳》第四十九回:“敢是鎖簧鏽了,因此開不得。”
古時婦女所佩戴的稱為“步搖”的首飾,亦稱“簧”,大概是因為其搖擺猶如有彈性的“簧”。《急就篇》卷三:“冠幀簪簧結髮紐。”顏師古注:“簧,即步搖也。” [12]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樂器裏可以振動發聲的薄片,多用金屬製成,也有用葦、木、竹製成的
reed
《詩經·小雅·鹿鳴》:“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戰國·劉向《九嘆·憂苦》:“願假簧以舒憂兮,志紆鬱其難釋。”
清·黃遵憲《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詩:“一讀一背誦,清如新炙簧。”
簧片;竹簧;巧舌如簧
指笙、竽類樂器

《詩經·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

器物上有彈力的機件
《水滸全傳》第四十九回:“敢是鎖簧鏽了,因此開不得。”
彈簧;鎖簧
古代婦女首飾。也稱步搖

《急就篇》:“冠幘簪簧結髮紐。”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4]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五】【竹部】户光切(huáng)
笙中簧也。從竹,黃聲。古者女媧作簧。 [6] 

説文解字注

“笙中簧也”注:《小雅》:“吹笙鼓簧。”傳曰:“簧,笙簧也。吹笙則簧鼓矣。”按,經有單言簧者,謂笙也。《王風》:“左執簧。”傳曰:“簧,笙也”是也。
“從竹,黃聲” 注:户光切,十部。
“古者女媧作簧” 注:蓋出《世本·作篇》。《明堂位》曰:“女媧之笙簧。”按,笙與簧同器,不嫌二人作者,簧之用廣,或先作簧而後施於笙竽,未可知也。 [7]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部】 簧;部外筆畫:12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胡光切,音黃。《説文》:笙中簧也。古者女媧作簧。《釋名》:簧,橫也。於管頭橫施於中也,以竹鐵作於口,橫鼓之也。《詩·王風》:君子陽陽,左執簧。疏:簧者,笙管之中金薄鑠也。《禮·明堂位》:女媧之笙簧。《月令》:仲夏之月,命樂師調竽笙竾簧。
又以言惑人謂之簧鼓。《詩·小雅》:巧言如簧。疏:如笙中之簧,聲相應和。《蔡邕賦》:思在口而為簧。
又步搖也。《急就篇》:冠幘籫簧結髮紐。師古註:簧,即步搖也。 [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窄、扁,“黃”寬、大。“⺮”,居上居中。“黃”,“龷”居上半格;兩豎筆分列豎中線左右;末筆橫長,在橫中線。“由”,居下半格;㇕(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下側;中間豎筆在豎中線;“八”上合下開,底部持平。 [10]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wɑŋ
先秦
王力系統
ɣ
ua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ɣ
uɑ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ɡ
wa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gw
ang
東漢





ang


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wɑ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wɑ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w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ɣ
wɑ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ɣ
uɑ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uɑ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ɣ
uɑ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ɣ
wâ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ɣ
uɑŋ
(參考資料:漢典 [9]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合口呼
全濁
胡光切
ɣu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合口呼
全濁
胡光切
ɣuɑŋ
禮部韻略

平聲





胡光切

增韻

平聲





胡光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江陽

合口呼

全清

xu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胡光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濁
胡光切
ɣua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十剛講降角
(參考資料:漢典 [9]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xuaŋ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xuaŋ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xuaŋ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xuaŋ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xuaŋ
3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xuɑ̃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xuaŋ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xuɒ̃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ɦuɒŋ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ɦuɔ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fan
13
陽平
文讀
uan
13
陽平
白讀
湘語
雙峯
ɣɒŋ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fɔŋ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fɔŋ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wɔŋ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wɔŋ
43
陽平

閩語
潮州
huaŋ
55
陽平

閩語
廈門
hɔŋ
24
陽平

閩語
福州
xuɔŋ
52
陽平
文讀
uɔŋ
52
陽平
白讀
閩語
建甌
xuaŋ
22
陰去
文讀
uaŋ
22
陰去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1]  、漢典 [9]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6]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8-22]
  • 3.    平水韻 七陽 簧  .搜韻[引用日期2023-08-22]
  •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207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北京: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2016.09:576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37
  • 7.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699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860
  • 9.    簧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8-22]
  • 10.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37
  • 1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30
  • 12.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752-175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