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範式碑

鎖定
《範式碑》是刊刻於曹魏時期的一方碑刻,全稱“故廬江太守範府君之碑”,又稱“廬江太守範式碑”“範巨卿碑”等,無撰書人姓名,屬隸書書法作品,現藏於濟寧博物館 [1-2] 
《範式碑》已殘缺,殘高166釐米,寬104釐米,厚26釐米,碑首為半圓形,碑額篆書“故廬江大守範府君之碑”2行10字,字徑8釐米,額下有清代李東琪黃易的題記及顧文鉷、鄭支宗、李學曾的觀後題名。碑陽存12行,每行存6-16字不等,共存158字,字徑4釐米,主要記述範式的生平事蹟。碑陰存題名4列共27人,左下部有清代黃易、李克正的題記。其書法遒勁渾厚,撇筆豐肥圓鈍,捺筆短重粗壯。 [3-4] 
中文名
範式碑
創作年代
曹魏時期
全    稱
故廬江太守範府君之碑
別    名
廬江太守範式碑
書法類型
隸書
規    格
殘高166釐米,寬104釐米,厚26釐米
現藏地
濟寧博物館

範式碑碑刻內容

  • 碑陽釋文
(碑額)故廬江太守┘範府君之碑┘
君諱式,字□□□□□□□□功存有夏,〔實曰御龍〕;□〔胙商周〕,〔世昭〕其隆。晉主夏盟,有┘士會者,光演弘謨,翼崇霸業,錫邑命族,〔實為範氏〕,〔則其後也〕。〔君稟靈〕醇之茂度,體玄亮┘之殊高。徽柔懿恭,明允䔍恕。九德靡爽,百〔行淵備〕。〔弘道眈藝〕,〔恢韜墳〕籍。探嘖研機,罔深┘不入。若乃立德隆禮,樹莭寶真,忠諒足以〔弼國〕,〔䔍友足以輔仁〕。〔用能昭〕其洪懿,聲充宇┘甸。接華彥於汝墳,潤枯斃於荊漢。超菅〔鮑之遐蹤〕,〔信靈誶乎炳煥〕。〔是以〕□〔化〕泉流,芳□┘鴻奮。燿仁闡於權輿,濟俗侔乎皇訓。羣〔公偉焉〕,〔弓旌盈路〕。〔再讓考〕□□〔三府〕,舉〔高〕苐,┘侍御史,拜兾州㓨史。糾剔瑕慝,六教允〔施〕。〔翰飛肅於鷹揚〕,〔典荊〕□□〔軌〕□,〔帝嘉其勳〕,〔遷〕┘廬江太守。擬泰和以陶化,昭八則以隆〔治〕。〔彌〕□〔弘略〕,〔恵訓亡倦〕。□□〔協〕□,□□〔齊〕□。□┘清源之深閎,寶疏氏之至順。以疾告〔辭〕,〔韜光潛燿〕。〔詠琴書以寧〕□□□□□□□□□┘其猶充洽外內。實紹德之奧藪,而〔儀民之淵表也〕。〔未亮三事〕,□□□終。□□□□□□┘常山相,暨子汜孫,而胤嗣𦉾繼。粵青龍三年,〔正月丙戌〕,〔縣長汝南薛〕□□□□□□□┘感靈墠之不饗,思隆懿模,以紹奕世,乃與縣之碩儒,諮〔典謨之中〕□,同宗□□□〔之胄〕,┘昭告祖考,俾守厥祀。本支著宣融之祚,人神協休茂之慶〔焉〕,〔禮也〕。〔於是鄉〕□□〔上計掾〕┘翟循、州部泰山從事史翟邵等,僉以為君雖煇名載籍,光颺〔前列〕,〔而靈墳亡〕□,〔儀問靡述〕。遂┘相與略依舊傳,昭撰景行。刊銘樹墓,以聲百世。其辭曰:┘於昭上德,實唐之胤。誕表靈和,蹈規履信。窮神周覽,祗道〔之訓〕。〔邁德徽猶〕,〔鴻漸〕□〔奮〕。〔穢〕┘彼夸毗,寶此醇懿。以文會〔友〕,〔以〕仁翼□。敷化濟殖,羣生以遂。〔永言孝思〕,〔民之攸暨〕。如何┘昊天,不信其軌。明德不報,〔胤胙亡紀〕。爰輯訓典,詢爾髦士。育茲〔〕□,〔以永遐祉〕。〔詒厥孫〕┘謀,燿於萬祀。┘ [5] 
  • 碑陽題記
《範式碑》碑陽拓片(題記部分) 《範式碑》碑陽拓片(題記部分)
乾隆己酉┘暮春,琪督┘工拓碑於┘州學,適步┘欞星門西,┘見壁根片┘石甚古,訝┘為漢物。拂┘拭之隱隱┘有隸書數┘人名。急掘┘洗之,乃範┘式碑也。不┘禁猶喜。遂┘移至先得┘之額並列┘焉。李東琪┘鐵橋記。┘
顧文鉷、┘鄭支宗、┘李學曾同觀。┘
錢塘黃易助立。┘ [3] 
  • 碑陰釋文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三列
第四列
□□□
□□□
□文靄
何文幹
□文起
範文直
王儁伯
翟孝成
□孝莭
王文舒
郗德威
翟仲榮
□子才
夏侯文才
魯倉舒
□文□
嚴德蘭
□宣禮
王文規
翟文□
郗文則
江德和
丘叔則
嚴□□ [5] 
翟公遠
夏侯聲發
龐文才

嚴公儀
段休甫
□文陽

丘子則
魯□武
張孝信

陳文信
毛子堅
張文闢

嚴公道
郗公然
馬子文

  • 碑陰題記
範巨卿碑額即出,後正碑久尋不得。易有┘古拓本,方思補刻。今李鐵橋尋獲斯石,復┘見碑陰字數雖缺,而體勢森嚴,神味完┘足,實為快事。乾隆己酉三月,錢唐黃易。┘
己酉初夏,同李半山自山右來觀鐵橋┘新獲範式碑,見黃司馬小松跋後,因並┘記之。洪洞李克正梅村書。┘ [3] 
(説明:□,表示一個無法確認的字;加粗,表示碑作異體;〔〕,表示據《隸釋》所補文字;┘,表示分行。)

範式碑創作背景

範式,字巨卿,東漢山陽郡金鄉縣(今屬山東)人,少入太學,後為山陽郡功曹,又舉茂才,歷官荊州刺史、廬江太守等職。據《後漢書》記載,範式卒於官,當是卒於廬江太守任上。《範式碑》的宋拓本中有“青龍三年”等語,據此可知碑應刻立於曹魏青龍三年(235年)以後,即範式卒後數十年,後人為紀念其事蹟或為祭祀而刻立了《範式碑》。 [2] 

範式碑藝術鑑賞

技法
書法上,《範式碑》的特點總體上是雄渾寬厚、自然曼妙一派。其筆法有隸書向楷書變異現象,部分筆畫側鋒入筆明顯,如“柔”字、“共”字、“高”字、“九”字的橫起筆處,但筆畫的基本形態乃為渾厚朴茂的隸書風格。其結體方正端莊,字形均勻,疏密和諧。如“冀”字上部“北”字簡寫成了兩點而作“兾”,“田”字中豎又向下延伸,連接到了“共”字的中間部分;“㓨”右旁“刂”的寫得雄渾有力,極富有變化其長豎筆起筆處如釘頭,粗而有力,行筆時先向左拱,再向右稍斜,筆鋒迴轉後再向左挑出,整個筆畫充滿了如刀似劍的陽剛之氣;“鴻”字中間的“工”部寫得特別長,與左旁的三點水長度相等,上部的橫畫向左邊極短,向右則稍長,與右旁“鳥”部最上一筆合而為一,包住了“鳥”下部的筆畫;下部的橫畫又與“鳥”下部橫畫部分相融合,互相借用,結體別緻而有趣,渾厚而活潑;“之”字、“九”字、“恕”字、“允”字等疏中求密,“懿”字、“恭”字、“徽”字等密中求疏,均能得體。其章法嚴整,字間較寬鬆,由於字形輕重變化較大,故節奏感較強。 [2]  [6] 

範式碑作品評價

唐代書畫家李嗣真:蔡公諸體,惟《範巨卿碑》風華豔麗,古今冠絕。(《法書要錄·卷三·唐李嗣真書後品》) [7] 
宋代金石學家洪适:此碑雖不及延康、黃初四刻,在魏隸他碑中為可取爾。唐李嗣真作《書後品》,乃雲蔡公諸體,惟《範巨卿碑》風華豔麗,古今冠絕,甚矣,藻鑑之謬也。(《隸釋·卷十九·範式碑》) [8-9] 
清代書法家翁方綱:蔡中郎卒於初平三年壬申,是碑立於青龍三年乙卯,相去四十三年,此非他碑在漢末所可以傅會蔡書者比也。稍有知識者,不至謬誤如此。況李嗣真在唐初負藝苑盛名,其肯自蹈於後人之譏議乎?自趙明誠《金石錄》始駁嗣真之誤,洪文惠《隸釋》、婁彥發《漢隸字原》以至近今,凡著錄金石者,無不以此為口實。於是未谷又增一語,以為與石經不類。而李嗣真之謬妄,為千人共掊者矣。予乃取李嗣真《書後品》之文讀之,而知李嗣真不誤,而諸家之誤也。《書品》此條,乃論列梁、蔡、皇、衞諸家之書,其言曰:“《毋邱興碑》雲是索書,比蔡《石經》無相假借。蔡公諸體,惟有《範巨卿碑》風華豔麗,古今冠絕。”詳李此言之意,蓋合同時諸家與蔡相衡校。而漢碑多不著名氏,漢末一時隸法大都習蔡之體者居多,惟有《毋邱興》一碑雲是索書,則其意以《範巨卿碑》為不知何人書,可知矣。其上句雲“比蔡《石經》無相假借”,是專指蔡書《石經》之一體也。所以下句轉出“蔡公諸體”,謂同時學蔡書者,不止學其《石經》一體耳。蓋隸之為勢非一,而蔡之結體,公私鉅細,其應千變如當時芝英體,亦或以為蔡書是也。蔡書之體既非一端,而學蔡書者,亦非一人。就其中蔡體之善者,則莫善於《範巨卿碑》耳。此言極易明白,猶之後人品唐碑,亦云歐體、顏體,豈可即指為率更之書、魯公之書乎?……是碑於勁利之中,出以醇厚,而頓挫莭制,神采煥發,實高出漢末皇象、梁鵠諸家之上,其目為蔡體弟一者,蓋李嗣真見學蔡之書必多,乃有此折衷之鑑。不特是碑之品目上下、源流劃然可尋,而蔡書之勢,亦因此可得其圭臬。後來歐陽率更書法之秘,筆筆皆從此碑得之。非深求漢唐之接續者,未易語也。……蓋漢人分隸之形質,至此而皆化為性情,恐褚河南對史陵雲“此法更不可以教人者”,正不外是也。(《兩漢金石記·卷八·故廬江太守範府君之碑》) [10] 
清代書法家桂馥:結體在《衡方》《韓仁》之間,與漢石經絕不類。李嗣真乃定為蔡書,無論立碑年歲不符,即筆法亦大相遠矣。(《兩漢金石記·卷八·故廬江太守範府君之碑》) [10]  [11] 
近代書法藝術家楊守敬:李嗣真《書品》稱為風華掩映,洶非虛譽。餘直以為駕黃初三碑之上,與漢人分道揚鑣,篆額尤妙。(《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二·魏·廬江太守範式殘碑》) [12] 
近代書法家康有為:華豔則有《尹宙》《樊敏》《範式》。 (《廣藝舟雙楫·卷二·本漢第七》) [13] 

範式碑歷史傳承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記載:“金鄉有範巨卿冢,名件猶存。”據此可知《範式碑》在北魏時還立在山東金鄉範式墓前。宋代洪适的《隸釋》中記載:“故廬江太守範府君之碑篆額,在濟州任城。”據此可知到了南宋初年,《範式碑》已移至山東濟寧。之後碑斷裂,沒入土中。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膠州人崔雲芳在濟寧州學西邊的龍門坊水口發現了碑額。清代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初夏,濟寧人李東琪在濟寧學宮欞星門西邊發現了殘碑身,遂與碑額移到一起保存在濟寧州學。民國十八年(1929年),濟寧縣教育局長王大恕將碑移置到新建的小金石館(今濟寧博物館漢碑室)內保存。 [4] 
參考資料
  • 1.    東漢 範式碑  .濟寧博物館[引用日期2021-01-24]
  • 2.    宗鳴安 著.碑帖收藏與研究[M].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01月第1版:222-224.
  • 3.    濟寧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孔孟之鄉石刻碑文選[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69-74.
  • 4.    郭建芬 編著.碑刻造像[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145-147.
  • 5.    毛遠明 編著.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二冊)[M].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12月第1版:202-206.
  • 6.    張又棟 編著.書法創作大典·隸書卷[M].北京:新時代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126.
  • 7.    劉天琪 主編.中華大典·藝術典·書法藝術分典(書跡總部)[M].長沙:嶽麓書社,2017年11月第1版:831.
  • 8.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石刻史料新編(九)[M].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2月初版:6944.
  • 9.    方波著.北宋以來的書法知識、觀念與社會文化[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6年03月第1版:30.
  • 10.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石刻史料新編(十)[M].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2月初版:7328-7331.
  • 11.    劉天琪 主編.中華大典·藝術典·書法藝術分典(書跡總部)[M].長沙:嶽麓書社,2017年11月第1版:824.
  • 12.    謝承仁 主編.楊守敬集(第八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04月第1版:552.
  • 13.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8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