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箕(拼音:jī)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箕的古字寫作“”,“其”的古字形如同一隻簸箕,後來借用作虛詞,因而在“其”字之上加“竹”頭造“箕”字。“箕”本義與“其”相同,指揚米去糠的竹製器具,即簸箕。“箕”又用作星宿名,是二十八宿之一,箕宿成簸箕形,由四顆亮星組成。 [2]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竹) [3] 
五    筆
TADW(86);TDWU(98)
倉    頡
THMC [4] 
鄭    碼
MEC [4] 
筆    順
撇、橫、點、撇、橫、點、橫、豎、豎、橫、橫、橫、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3120) [1] 
平水韻
上平四支 [5] 
筆畫數
6+8(部首+部首外)
筆順編號
31431412211134
結    構
上下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注音字母
ㄐㄧ
四角碼
8880₁
異體字
𠀠、𠀮、𠥊、𠥩、𠔋、𠔐、𠔛
統一碼
基本區 U+7B95 [4]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簸箕的“箕”最開始是寫成“”字,只是後來“其”字被用作代詞等,才專門造了“箕”來表示“簸箕”這個含義。“其”的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像簸揚穀物的簸箕,字的兩邊是簸箕的提手,中間是竹條交錯的樣子,是用來裝東西的地方(圖A)。金文的“其”字下面多了一個像几案的東西(圖B),是用來擱置簸箕的。“箕”較早的加義符形式是從“匚(讀作fāng,古代一種盛放東西的方形器物)”的“圖1”,見於《説文》籀文;戰國的常見形式是從“”的“箕”,這成為秦漢以後形聲結構的基本形式。漢隸(圖8)中,義符“竹”頭或趨簡寫成四筆的“艸”頭,但楷書定型從竹,不與“豆莖”義的“萁(qí)”字混。又,戰國時代,“箕”字聲符“其”或簡寫作“丌”(圖3)、“亓”(圖4)。 [2]  [6] 
“箕”的本義就當“簸箕”講,是揚米去糠的器具。引申指畚(běn)箕,即盛裝垃圾土石的器具。和“箕”形狀相似的事物也可以用“箕”來表示,例如古人有“箕踞”的説法,是因為這種坐姿是臀部坐地而兩腿向前岔開,姿勢和後部狹小,前部開闊的簸箕的樣子相似,因此命名為“箕踞”。這是一種很不尊重人的坐姿。如《史記·遊俠列傳》:“有一人獨箕倨(踞)視之,”表現了一個人的傲氣。此外還有星宿名,指天空二十八宿之一的箕宿,是四顆星連線成梯形,正像簸箕輪廓。《詩經·大雅·大東》説:“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是説南部的箕星不能用來簸揚穀物。 [6]  [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簸箕。揚米去糠的器具。
winnowing basket
《戰國策·齊策六》:“大冠若箕,脩劍拄頤,攻狄不能,下壘枯丘。”
漢·李尤《箕銘》:“箕主簸揚,糠秕及陳。”
箕帚;箕掃
畚箕。畚除垃圾的用具。
dustpan
《管子·弟子職》:“執箕膺揲,厥中有帚。”
《禮記·曲禮上》:“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以箕自向而扱之。”

指紋形狀之一種。由多數箕形線紋組成,狀似簸箕。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參看“箕宿”。

《詩經·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鄭玄箋:“箕星哆然,踵狹而舌廣。”

木名。

《國語·鄭語》:“且宣王之時有童謠曰:‘檿弧箕服,實亡周國。’”韋昭注:“箕,木名。服,矢房。”

(Jī)殷商時畿內侯國。

《史記·宋微子世家》:“箕子者,紂親戚也。”裴駟集解引馬融曰:“箕,國名也。子,爵也。”

(Jī)地名。春秋晉地,在今山西省蒲縣東北。

《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晉人敗狄於箕。”杜預注:“太原陽邑縣南有箕城。”

(Jī)姓氏用字。



動詞
古人席地而坐,兩膝着地,腿部屈在臀下;如果臀部着地,腿部向前伸開(形狀如簸箕),叫做“箕踞”,是很不禮貌的。

《禮記·曲禮上》:“立毋跛,坐毋箕。”孔穎達疏:“坐毋箕者,箕謂舒展兩足,狀如箕舌也。”
宋·蘇舜欽《滄浪亭記》:“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箕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
箕張;箕坐
通“基”。依據。

《後漢書·馬融傳》:“右矕三塗,左概嵩嶽,面據衡陰,箕背王屋。”王念孫曰:“概當為枕,字之誤也……箕背當為背箕,背箕與面據相對,箕讀為基,基亦據也,言前據衡陰,後據王屋也。”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10]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五】【箕部】居之切(jī)
簸也。從竹;𠀠,象形;下其丌也。凡箕之屬皆從箕。
𠀠,古文箕省。
𠵶,亦古文箕。
𠔋,亦古文箕。
𠔝,籀文箕。
𠥊,籀文箕。
【註釋】丌(jī):墊物用具。 [11] 

説文解字注

“箕,所㠯簸者也”注:所㠯者三字今補。全書中所㠯字為淺人刪者多矣。《小雅》曰: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廣韻》引《世本》曰:箕帚,少康作。按簸揚與受𡊅皆用箕。
“從竹𠀠,象形。丌其下也”注:四字依《韻會》本。今各本丌下互譌。居之切。一部。
“𠀠,古文箕”注:象形不用足。今之箕多不用足者。
“𠵶,亦古文箕”注:下象竦手。
“𠔋,亦古文箕”注:此象箕之哆口。
“𠔝,籀文箕”注:依大徐作籀。按經籍通用此字為語詞。渠之切,或居之切。
“𠥊,籀文箕”注:從匚,會意。匚部曰:𠥓籀文匚。 [12] 

廣韻

居之切,平之見 ‖ 其聲之部(jī)
箕,箕帚也。《世本》曰:“箕帚,少康作也。”又姓,《左傳》晉有大夫箕鄭。 [13]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部】 箕;部外筆畫:8
古文:𠀠、𠴩、䇧、𦋊、𥫶、𠷛、𠔋、𥫚、𠔛、𡿸
廣韻》《集韻》《韻會》居之切。《正韻》堅溪切,並音姬。宿名。《詩·小雅》:成是南箕。傳:南箕,箕星也。正義曰:箕,四星,二為踵,二為舌,踵在上,舌在下,踵狹而舌廣。《韻會》:箕者,萬物根基,東方之宿,考星者多驗於南方,故曰南箕。《爾雅·釋天》:析木之津,箕斗之閒,漢津也。疏:天漢在箕斗二星之閒,箕在東方木位,鬥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為隔。隔河須津樑以渡,故此次為析木之津。《史記·天官書》:箕為敖客,曰口舌。注:敖,調弄也。箕以簸揚調弄為象。又受物有去來。去來,客之象。箕為天口,主出氣,是箕有舌,象讒言。石氏《星經》:箕四宿,主後宮別府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為相天子後也。《書·洪範》注:好風者箕星,好雨者畢星。《春秋緯》:月麗於畢,雨滂沱。月麗於箕,風揚沙。《天官書》:箕,燕之分野。
又《篇海》:箕,簸箕,揚米去糠之具。
又《廣韻》:箕,箕帚。《禮·曲禮》: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世本》:古者少康作箕帚。
又國名。《書·洪範》:王訪於箕子。注:箕,國名。子爵也。
又地名。《山海經》:釐山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春秋·僖三十三年》:晉人敗狄於箕。注:太原陽邑縣南有箕城。《孟子》: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疏:箕山,嵩高之北是也。《前漢·地理志》:琅琊有箕縣。《水經注》:濰水出箕屋山。
又姓,晉有大夫箕鄭。
又斯螽別名。《周禮·考工記疏》:幽州人謂斯螽為舂箕。
又木名。《鄭語》:檿弧箕服。韋注:箕,木名。服,矢房也。
又張衡《思玄賦》:屬箕伯以函風兮。注:箕伯,風師。 [1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筆順 筆順
“⺮”小“其”大。“⺮”居上居中。“其”,主體居下半格,居下居中;框內首筆短橫在橫中線;長橫兩端超出上部;撇、點分寫豎中線左右,底部持平。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əɡ
王力系統
k
ǐə
董同龢系統
k
jəɡ
周法高系統
k
iəɣ
李方桂系統
k
jəg
西漢



東漢





jəї


jəї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e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ji
擬音/王力系統

k
ǐə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i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ï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ə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七之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居之切
ki
集韻
平聲
上平七之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居之切
kie
禮部韻略


平聲





居之切

增韻


平聲





居之切

中原音韻

陰平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ki
中州音韻


平聲
齊微





經侈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三齊


全清
堅溪切
ki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三幾紀記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1-1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407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45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1]
  • 5.    平水韻 四支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1-18]
  • 6.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224-225
  • 7.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506-507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8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187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02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178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42
  • 12.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1-01-18]
  • 13.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61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847
  • 15.    箕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1-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