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筆意贊

鎖定
《筆意贊》是南朝齊著名的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王僧虔(426—485)的一部書論作品。王僧虔,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為王羲之的四世族孫,即王導的五世孫。其品評書家的方法,為後世所推重並繼承。
中文名
筆意贊
作    者
王僧虔
作品年代
南朝
出    處
《論書》

目錄

筆意贊出處

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以斯言之,豈易多得?必使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書不妄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乃為《筆意贊》曰:
剡紙易墨,心圓管直。漿深色濃,萬毫齊力。先臨《告誓》,次寫《黃庭》。骨豐肉潤,入妙通靈。努如直槊,勒若橫釘。開張鳳翼,聳擢芝英。粗不為重,細不為輕。纖微向背,毫髮死生。工之盡矣,可擅時名。

筆意贊評點

王僧虔(426—485),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為王羲之的四世族孫,即王導的五世孫。宋孝武帝時,官武陵太守,後累遷至尚書令。入齊,轉侍中,諡簡穆。
王僧虔是南朝齊著名的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通文史,精音律。少即善書,得家傳,工隸、行、草書。宋文帝劉義隆見其書素扇,遂感嘆:“非唯跡逾子敬,方當器雅過之。”宋孝武帝(劉駿)欲擅書名,僧虔不敢表現其能,常用拙筆寫字,以此見容。入齊,書名尤盛,所謂“雄發齊代”。齊太祖(蕭道成)亦善書,篤好不已,嘗與僧虔睹書,書畢,問道:“誰為第一?”僧虔答道:“臣書臣中第一,陛下書帝中第一。”太祖大笑説:“卿可謂善自為謀矣。”(事見《書斷》)梁武帝(蕭衍)曾評其書“如王、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種風流氣骨”(《古今書人優劣評》)。有《王琰帖》、《御史帖》、《陳情帖》等書跡傳世。另著有《書賦》、《論書》、《筆意贊》等書論行世。《論書》和《筆意贊》是王僧虔的代表論著,在中國書論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
論書》見於《書苑菁華》第 l l卷。其簡明扼要地論列了自東漢至南朝宋的40餘位書家的成就、特點。自古以來,品藻人物,評論作品,由於種種原因,往往會出現一種傾向:要麼抬高,捧一通;要麼貶低,罵一通。而王氏對漢以來書家的品評,卻權為客觀、公允,包括自家祖輩、親屬亦能如此,實在難得,精神可貴! 其品評書家的方法,亦為後世所推重並繼承。
《筆意贊》見於《書苑菁華》第18卷。此文一序一讚,僅一百多字,以《告誓》與《黃庭》為範本,對書法藝術的本質和學書的方法,如器具的選擇與使用,字帖的選擇與特點,用筆的標準及結字的方法等問題,作了精闢的闡述。其語言簡練,文辭優美,耐人尋味,真不愧大家手筆。文中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形神兼備、神采為上的創作與鑑賞的原則,揭示了書法藝術創作最根本的追求目標,並強調書家應做到心、手、筆相忘,才能達到創作的最高境界,自然地表達其情感。
王氏的這些論述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筆意贊釋文

書法創造的精妙道理,首先在於它的精神風貌,其次是形質,兼有兩者,才能算承繼了古人。由此説來,豈是容易多得的?(要追求這樣的精神面貌和技法表現)必須使心忘情於手,手忘情於書,心與手能表達情意,作書時不隨便亂想,這叫追求不到,考察它就很明顯,意識作《筆意贊》説
剡溪之紙,易水之墨,筆心圓筆管直。墨汁深、色澤濃,萬毫落紙均齊着力。先臨摹《告誓》,再摹寫《黃庭》。骨肉豐滿雄勁婉媚,達於妙境,通於神靈。豎畫像長方的直槊一樣勁挺,橫勒如橫釘一樣有力。像舒展鳳的雙翼一樣妍美,像高聳突出的靈芝一樣豔麗,粗的筆畫不是將筆毫重壓在紙上,(而是下按先提),細的筆畫不是筆毫輕飄而過,(而是有提又有按)。行筆有纖微的向背,即使毫髮那樣小也都關係着字的優劣和成敗。(只要)工夫到了家,(則)可以享有當時的名譽和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