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鎖定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於2000年2月9日至20日在德國柏林舉辦。
2000年2月9日,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拉開帷幕。中國演員鞏俐擔任主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 [1] 
2000年2月20日,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美國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執導的《木蘭花》摘得最佳影片金熊獎;中國導演張藝謀執導的《我的父親母親》獲得評審團大獎銀熊獎;捷克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憑藉《月亮上的男人》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美國演員丹澤爾·華盛頓憑藉《捍衞正義》獲得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德國演員畢碧安娜·貝格納嘉·烏爾憑藉《打開心門向藍天》獲得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2] 
中文名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外文名
50th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舉辦時間
2000年2月9日 至 2000年2月20日
舉辦地點
德國柏林
評審團主席
鞏俐 [1] 
金熊獎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木蘭花 [2]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基本簡介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於2000年2月9日至20日在德國柏林舉辦。
2000年2月9日,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拉開帷幕。中國演員鞏俐擔任主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 [1] 
2000年2月20日,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美國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執導的《木蘭花》摘得最佳影片金熊獎;中國導演張藝謀執導的《我的父親母親》獲得評審團大獎銀熊獎;捷克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憑藉《月亮上的男人》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美國演員丹澤爾·華盛頓憑藉《捍衞正義》獲得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德國演員畢碧安娜·貝格納嘉·烏爾憑藉《打開心門向藍天》獲得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2]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佳影片金熊獎:保羅·托馬斯·安德森木蘭花》(美國)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中國)
最佳導演銀熊獎:米洛斯·福爾曼月亮上的男人》(美國)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畢碧安娜·貝格納嘉·烏爾打開心門向藍天》(德國)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丹澤爾·華盛頓《捍衞正義》(美國)
評審團特別獎:維姆·文德斯《百萬大飯店》(美國/德國)
阿爾弗雷德·鮑爾銀熊獎:緒方明獨立少年合唱團》(日本)
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Adriana AltarasSabine BachMarquard Bohm古塔姆·布拉提亞Khyana El BitarCora FrostValeska Hanel伊爾姆·海爾曼Isabell Hindersin、Lucas Hoppe、Ully Loup、Cosima Lustig、Angelika Margull、Jürgen Schonschadowski、Joya Thome、Nicolai ThomeMartin Walz漢斯·齊施勒Amelie zur Mühlen激情的天堂》(德國)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短片單元

最佳短片金熊獎:《向愛夫爾蘭德致意》(法國)
最佳短片銀熊獎:《媒體》(捷克)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其他獎項

終身成就榮譽金熊獎:讓娜·莫羅(法國)
最佳歐洲影片藍天使獎:沃爾克·舒倫多夫《打開心門向藍天》(德國)
參考資料: [2-3]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入圍名單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

《百萬大飯店》導演:維姆·文德斯(德國/美國)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閉幕影片

《波沙諾瓦》導演:布魯諾·巴瑞多(巴西)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天鈎》導演:盧比亞·沙馬茲克(南斯拉夫)
獨立少年合唱團》導演:緒方明(日本)
有時跳舞》導演:關錦鵬(中國香港)
《聖靈奇蹟》導演:喬納森·諾西特(美國)
《上校的女兒》導演:亞歷山德羅·普契金(俄羅斯)
海灘》導演:丹尼·鮑爾(英國/美國)
天才雷普利》導演:安東尼·明格拉(英國/美國)
《激流上的岩石》導演:佛朗蘇斯·歐森(法國)
《激情天堂》導演:魯道夫·湯姆(德國)
木蘭花》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美國)
《海洋》導演:奧古斯提·維拉隆加(西班牙/加泰羅尼亞)
我的父親母親》導演:張藝謀(中國)
《愛我》導演:萊蒂莎·梅森(法國)
《第一道曙光》導演:魯西歐·高狄諾(意大利)
《捍衞正義》導演:諾曼·傑維遜(美國)
《五月雲彩》導演:諾瑞·比吉西·斯蘭(土耳其)
月亮上的男人》導演:米洛斯·福爾曼(美國)
屬於女人的奇蹟》導演:克勞德·米勒(法國)
《奪寶大作戰》導演:大衞·羅素(美國)
《猥褻與暴烈》導演:朱利安·譚波(美國)
《愛的徒勞》導演:肯尼斯·布萊納(英國)
美國殺人狂》導演:瑪莉·哈隆(美國)
放蕩的平太》導演:市川昆(日本)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致敬影片

漂亮媽媽》導演:孫周(中國)(向評審團主席鞏俐致敬)
《家庭教師》導演:託尼·理查森(英國)(向終身成就榮譽金熊獎得主讓娜·莫羅致敬)
挑戰星期天》導演:奧利弗·斯通(美國)(觀摩影片、特別展映)
參考資料: [3-4]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名單

主競賽單元
評審團主席
鞏俐:中國演員
評審團成員
瑪麗莎·佩雷德斯:西班牙演員
讓-路易斯·皮爾:法國製片人、演員、導演
沃爾特·塞勒斯:巴西導演、編劇、製片人
瑪麗亞·絲奇拉德:德國演員、導演
安傑伊·瓦依達:波蘭導演、編劇、製片人
參考資料: [1]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相關報道

美國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執導的《木蘭花》主要通過幾個家庭父子、父女關係的變化,講述了金錢、吸毒、墮落對家庭關係的影響。
張藝謀執導的《我的父親母親》講述了一個農村女孩愛上了來村裏教書的年輕老師,她想盡辦法讓老師注意自己。情節雖然簡單,但女主角章子怡的表演卻相當感人。放映時,觀眾情緒隨着情節起伏而不時變化,結束時報以熱烈掌聲。
柏林國際電影節負責人莫利茨·德·哈德爾説,本屆電影節的一個明顯特徵就是製片人開始更多地關心代溝、家庭結構等問題。另外,歷史和政治題材也成為熱點,好像人們在重新認識歷史的借鑑作用。此次參賽的美國影片涉及的題材就有海灣戰爭、年輕人對金錢的迷戀、對世外桃園生活的興趣、橄欖球運動等等;歐洲影片則關心畸形婚戀對家庭的影響、意大利黑手黨、西班牙內戰、兩德統一等問題;南斯拉夫推出了科索沃戰爭;俄羅斯影片是歷史題材;中國影片則讚揚人與人之間最樸素的關愛。
人們在影片之外,議論最多的話題是為什麼要請中國演員鞏俐擔任電影節的評審團主席。中國人此前從未擔任過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又逢柏林國際電影節50年大慶。哈德爾説:“1999年11月在香港見到鞏俐時,她對世界電影業現狀的清晰判斷令我驚喜。我馬上想到,她將是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主席的最佳人選。她是一個集才能、智慧和美麗於一身的特殊人物,是未來中國電影的真正使者。”
對組委會和同仁的信任,鞏俐在感到興奮的同時也清楚地感受到了壓力。她表示,要努力工作,為中國電影人爭光。從她在電影節期間的表現看,除開幕式上顯得略有拘謹外,其他方面都還不錯。她告訴記者,平時在國內,大家同為演員,只是拍片,名演員只不過片酬稍高一些。她説,她的接片標準是要看劇本和讓她飾演的角色如何。她不在乎角色是否漂亮,因為一個人外表美是暫時的,而文化修養和氣質卻是持久的,而她更看重後者。
其實,柏林國際電影節對鞏俐來説並不陌生,自從1988年《紅高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斬獲金熊獎以來,她已是第3次光顧柏林國際電影節了。她説,柏林國際電影節給中國電影帶來了許多機會,中國電影和張藝謀陳凱歌等許多中國導演和演員都是從這裏走向世界的。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