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柏林國際電影節

鎖定
柏林國際電影節(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德文: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51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 [1]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在每年6-7月間舉行,從1978年起提前至2月舉行,為期2周。柏林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遇見”“短片競賽”“新生代”“全景”“論壇”“特別展映”等單元。其宗旨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2025年2月13日-23日,第7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舉行。 [80] 
中文名
柏林國際電影節
外文名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英文)
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德文)
베를린 국제영화제(韓文) [76] 
別    名
柏林電影節
柏林影展
設定時間
每年2月
原    名
西柏林國際電影節
地位性質
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之一 [3] 
創立時間
1951年
舉辦地點
德國柏林
最高獎項
金熊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歷史沿革

柏林黑夜 柏林黑夜
1945年的夏天,電影從德國人的生活中暫時消失了兩個月,德國多數大城市成了一片廢墟,柏林的建築倒塌了四分之三,許多人躲到地下掩體過夜,更多的人露宿街頭。盟軍雖然佔領了德國首都,還有更多的事要做,重建秩序,保障治安,捉拿納粹餘黨,滿足居民日用供給。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文化場所都關門了,但衣食的匱乏也沒能阻礙老百姓對娛樂生活的需求,那一年的秋天剛剛來臨,歇業不久的電影院紛紛開張,奉獻出兩個小時的忘情投入和温馨空間,是電影給了風雨飄搖中的德國人最後一點卑微的温暖,即令國破家亡,德國電影人也在努力工作。
柏林國際電影節標誌 柏林國際電影節標誌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誕生的第一年,政府就對資助電影極為熱心,他們想到要搞一個大規模的國際電影節,就定在柏林,須知對於聯邦德國來説,西柏林是嵌入民主德國的一塊飛地,地理位置非常敏感。
從柏林國際電影節誕生的第一天起,政治就是壓倒性的主題,至少電影藝術交流完全不在考慮之列。這是一個完全的冷戰產物。
對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創辦起到關鍵作用的其實是美國駐德的文化官員,他們一心要將電影節塑造成鼓吹西方文明制度、反對共產主義的“文化橋頭堡”。柏林這個曾經的東歐文化樞紐,此刻成為西德民主復興的象徵。
柏林電影宮 柏林電影宮
1951年6月,第一屆電影節在西柏林舉辦。因為預算不高,規模也不大,只有20個國家參加。這個被盟軍炮彈摧毀的城市顯然不是理想的旅遊之地,人們對糟糕的天氣和接待工作怨聲載道。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濃厚政治色彩從一開始就和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等競爭對手注重商業性涇渭分明,其他歐洲電影節都十分依賴明星來獲得關注,滿街是銷售電影和計劃書的片商。但柏林卻依靠地緣政治的特殊位置,吸引了包括邁克爾·鮑威爾、羅伯託·羅西里尼和亨利-喬治·克魯佐在內的電影人光臨。參加電影節的國家和人數也逐年穩步上升,終於被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接納為國際A類電影節,加入了老資格的電影節的行列。
第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由美國人贊助了大部分資金。美駐德官員Oscar Martay參加完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後對在柏林舉辦一個類似的活動十分支持,希望舉行的時間在夏秋之交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之前,以此吸引好電影參展。最終西柏林決定將電影節舉辦時間定在6月,每年6月舉辦的傳統一直到1977年,後來改為2月。
光有政客,是辦不起來電影節的。
所以如果從電影人的角度來看待政治掛帥的柏林國際電影節,就會發現,真相併非僅僅政治那麼簡單。
聽説要舉行國際電影節,德國的電影人開始摩拳擦掌,他們很希望有機會找到海外投資和發行的渠道。這種渴望在百廢待興的德國尤其強烈,所以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本地化特色從創辦伊始就十分突出。
各方利益交匯,最後都集中到一個人的身上——阿爾弗雷德·鮑爾(Alfred Bauer),他擔任了前幾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組織者。二戰中鮑爾在UFA工作,也擔任了戰後英國佔領軍的電影政策顧問。他想通過努力讓柏林重新回到歐洲文化版圖的中心位置,再度成為電影製片和發行的樞紐。
柏林的電影業內人士起初也是歡迎電影節的,既是繼承了柏林作為德國電影中心的文化遺產,也能讓製片廠有利可圖。由於當時德國的分裂,西德電影人無法進入蘇聯控制下的巴貝爾斯堡製片廠(世界上最大、最悠久的電影製片廠之一)和約翰尼斯塔製片廠。他們的工作大都不穩固,於是許多柏林的從業者都跑到慕尼黑、漢堡、杜塞爾多夫和威斯巴登去工作。其中,慕尼黑本來在德國國內便可以説是柏林文化上最大的競爭對手,又成為新的電影發行中心,巴伐利亞人開始宣稱慕尼黑成為“電影之都”,這讓留守的柏林電影人心急如焚。西柏林電影工會向市長施加壓力,稱柏林的電影工業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關口,只剩下為數不多的製片廠,有的還想西遷中,在柏林的電影首映禮愈發罕見,長此以往,電影工業將從柏林消失。
本來,官方和電影業內人士一拍即合,似乎可以在柏林國際電影節這個平台上相互依存。但很快,電影人發現柏林國際電影節並非像想象中那麼有利。西柏林當時有200多萬人口,七分之一失業,剩下有工作的收入也非常低。所以,柏林國際電影節無法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相提並論,他們不得已打出親民、大眾的牌,將上座率和普通影迷的參與度放到了重要地位,所以設置了露天電影、明星遊行、簽名大會的單元。特別是出於政治考慮,將露天放映場所設在東西柏林交界處,希望吸引東柏林的人前來(柏林牆於1961年修建)。 電影節放映了Hans Albers主演的《Night son the Road》,Albers在德國很有名氣,他對東西柏林的觀眾都具有極大的號召力,果然引起了觀眾們的共情。
柏林國際電影節與眾不同的另一點是把獎項的決定權交給普通影迷,從1952年第2屆到到1955年第5屆,都沒有專業評審團,觀眾投票來決定獎項歸屬。1956年,改成國際評審和觀眾共同決定獎項歸屬,馬塞爾·卡爾內擔任主席。1957年後,全部改為評審投票制度,文化品位和藝術專業度逐漸提升。
起初的大眾政治路線遭到了電影人的激烈反對,有人説盲目擴大放映規模在國際上沒有先例,不是電影節的正道,因為加映了一些收不回錢的場次,片方更不高興。發行人説,普通觀眾對較為藝術化的電影接納程度並不高,此舉毫無益處,我們是在辦電影節,不是白酒展銷會。這一回合最終是政治取勝。
得不到本地電影人的支持,必然難以持久。德國電影製片人協會聲明拒絕參加電影節活動,協會發言人表面上將不參與歸於德國製片人在國際市場上日益弱化的地位,他們無力和美國、法國、意大利競爭。其實從深層次來説,不過是電影人對美國佔領政策不滿而產生的抵制,他們尤其討厭美國人把持柏林國際電影節,制訂的政策説到底主要是為美國人的政治宣傳服務,然後為覬覦中歐市場已久的好萊塢商人大開方便之門,對德國電影的發展卻沒什麼益處。
製片人協會還認為:因為盟軍的電影政策,德國電影現處在一個很悲慘的境地。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是美國極力將居於壟斷地位的德國電影公司UFI(納粹時期,由最大的製片廠UFA和其他公司合併而來的卡特爾組織)分解的政策,並限制德國電影公司同時涉足電影業中的多個分支,比如從事製片的不得同時經營發行或放映環節,這樣的後果是出現了很多勢單力薄的小公司。所以德國業內人士頻頻向有關機構遊説,要求更合理的政策,比如允許垂直經營,擴充實力和好萊塢巨頭展開競爭。
德國電影人在和電影節官方談判是否參加的時候,提出為了拯救德國電影,除非政府提供減税優惠或者增加補貼。這個願望落空了,為了表示安撫,組委會同意在第二屆電影節設立一個特別單元,針對外國買片人和國際傳媒,宣傳30到40部德國戰後幾年中拍的好電影,幫助德國電影出口。鮑爾説電影節很願意成為德國電影公司和國外買家之間的橋樑,向外推介國產片,他希望勸服德國電影人,柏林國際電影節不僅是外國影片的展台,一定也支持德國電影。 但事情並不順利,鮑爾向德國經濟部申請撥款被拒絕,計劃中的單元擱淺,一些製片人只好自己出錢做了個小型展會,把最有商業價值的幾部德國片推出去。因為缺乏政府的支持,效果並不明顯,業內人的積極性被挫傷了,他們對電影節的壞印象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觀。所以在最初的幾屆電影節上,德國電影的參與率還是很低。這種局面直到好些年後,德國電影恢復了生機和信心,商業電影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大幅上升後才好轉。
面對電影界對政府不扶持國產電影的批評,西德內政部舉辦了一個類似德國奧斯卡金像獎的獎項(Bundes Filmpreis),由公眾、文化界和知識分子組成的評審團對全年德國電影進行評選,這是德國電影獎(Deutscher Filmpreis)的前身,屬於政府表彰。1953年,該獎成為電影節的特別單元,提高了獲獎影片的國際知名度。但是,德國影人卻指出這個獎的目標不是復興電影業,其中存在嚴重的政治傾向,內政部表彰的全是反共或倒向北約的電影。面對質疑,官方人士稱這個獎是個“禮物”。
1956年,柏林國際電影節被接納為國際A類電影節,但其聲譽卻被良莠不齊的競賽單元所削弱,影評人抱怨柏林國際電影節好影片少、影片種類單一。這個批評實際上是個參賽權的問題,比較戛納和柏林的參賽國家名單,很容易發現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參賽資格面向所有國家,包括蘇東陣營。法國外交部會向所有建交的國家發送邀請函,法國電影製片人協會也積極向蘇聯和中國發出邀請。
1958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頒給蘇聯電影《雁南飛》,德國記者強烈要求柏林國際電影節組委會邀請所有國家參賽,不管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差異。有記者認為:電影節作為展示窗口的年代過去了,作為正宗的國際A類電影節,雖然不意味着不問政治,但一定要向所有國家開放。在這點上,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比柏林國際電影節處理得更合適。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來説,柏林國際電影節太過壁壘森嚴。直到1969年,柏林國際電影節終於將金熊獎授予南斯拉夫電影《第一份工作》。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柏林國際電影節處於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國際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2018年5月,柏林國際電影節入選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電影節委員會首批成員。 [4] 
2022年1月19日,第72屆柏林電影節公佈主競賽單元入圍名單,本次入圍影片有18部。 [51] 
2022年2月22日,據外媒報道,柏林電影節組委會宣佈,第73屆柏林電影節將於2023年2月16日至26日舉行。 [54] 
2022年10月,柏林電影節組委會宣佈,自2023年第73屆柏林電影節開始,將由一個三人組成的評審團,在劇集展映單元評選出一部最佳劇集,授予最佳劇集獎。組委會更會與好萊塢媒體Deadline,在歐洲電影市場中設立柏林劇集市場。第73屆柏林電影節將於2023年2月16日-26日舉行。 [58] 
2023年1月23日,第73屆柏林電影節公佈片單。張律導演的《白塔之光》入圍主競賽單元,鄔浪導演的《雪雲》入圍奇遇單元。 [60]  2023年2月,第73屆柏林電影節閉幕 [69]  。7月11日,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主辦方在官網發佈聲明説,由於成本原因,2024年柏林電影節將進行結構性改革,規模顯著縮減。 [72]  12月12日,德國文化部長克勞迪婭·羅特宣佈,來自美國的特里西婭·塔特爾將出任柏林國際電影節新主席。 [74] 
2024年2月15日至25日,第7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舉行。 [71]  [77] 
2025年2月13日-23日,第7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舉行。 [80] 

柏林國際電影節基本簡介

柏林國際電影節單元設置

1、主競賽單元
2、遇見單元
3、短片競賽單元
4、全景單元
5、論壇單元
6、特別展映單元
7、新生代單元

柏林國際電影節獎項設置

一、主競賽單元獎項
1、最佳影片金熊獎(Golden Bear for Best Film)
金熊獎是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創立於1952年,一般僅頒發給一部電影作品。金熊獎與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金熊獎主要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金熊獎獎盃雛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於1932年設計的,一直沿用到1959年。從1961年開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變為左臂。
1987年,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是中國電影第一次獲得金熊獎。
2、評審團大獎銀熊獎(Silver Bear Grand Jury Prize)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又名評委會大獎銀熊獎,舊稱評審團特別獎銀熊獎,於1965年設立,是柏林國際電影節僅次於最高獎項金熊獎的二等獎。
3、最佳導演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Best Director)
最佳導演銀熊獎,於1956年設立。
4、評審團獎銀熊獎(Silver Bear Jury Prize)
評審團獎銀熊獎,於2021年設立。
5、最佳主角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Best Leading Performance)
最佳主角銀熊獎,又名最佳主演銀熊獎,於2021年設立。
6、最佳配角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Best Supporting Performance)
最佳配角銀熊獎,於2021年設立。
7、最佳劇本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Best Screenplay)
最佳劇本銀熊獎,又名最佳編劇銀熊獎,於2008年設立。
8、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Outstanding Artistic Contribution)
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於1978年設立。
注:1、2020年,由於阿爾弗雷德·鮑爾涉嫌曾為納粹德國時期電影部門服務,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決定停頒以他名字命名的“阿爾弗雷德·鮑爾銀熊獎”。2、從2021年第7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開始,於1956年設立的“最佳男演員銀熊獎”、“最佳女演員銀熊獎”取消,改為“最佳主角銀熊獎”、“最佳配角銀熊獎”,表演獎項不再以性別區分。
參考資料: [2]  [5-6] 
二、其他單元獎項
1、終身成就榮譽金熊獎(Honorary Golden Bear Award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終身成就榮譽金熊獎是柏林國際電影節頒發的終身成就類獎項,旨在表彰全世界對電影藝術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電影人。
2、短片競賽單元:最佳短片金熊獎(Golden Bear for Best Short Film)、短片評審團獎銀熊獎(Silver Bear Jury Prize for Short Film)
最佳短片金熊獎、短片評審團獎銀熊獎,於1956年設立。
3、新生代單元:最佳影片水晶熊獎(Crystal Bear for Best Film)、最佳短片水晶熊獎(Crystal Bear for Best Short Film)
最佳影片水晶熊獎、最佳短片水晶熊獎,於2007年設立,旨在鼓勵業界創作更多適合14歲以上青少年觀看的電影。
4、泰迪熊獎(TEDDY AWARDS):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紀錄片/隨筆片獎、最佳短片獎、評審團獎、特別泰迪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的“酷兒棕櫚獎”(Queer Palm Award)、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酷兒獅獎”(Queer Lion Award)相類似,柏林國際電影節自1987年起設立專門的LGBT同志電影獎項。泰迪熊獎針對柏林國際電影節所有單元展出的同性戀、雙性戀和變性人相關主題的影片。首屆獲獎者是佩德羅·阿莫多瓦執導的電影《慾望的法則》。
5、其他獎項:最佳處女作獎(GWFF Best First Feature Award)、柏林紀錄片獎(Berlinale Documentary Award)、柏林攝影機獎(Berlinale Camera)、全景觀眾獎(Panorama Audience Awards)、德國人民基諾獎-指南針透視獎
6、讀者評審團:柏林晨報讀者評審團獎、Tagesspiegel讀者評審團獎、酷兒泰迪讀者獎
7、獨立評審獎:Prizes of the Ecumenical Jury、Prizes of the FIPRESCI Jury、Guild Film Prize、CICAE Art Cinema Award、Label Europa Cinemas、Caligari Film Prize、Peace Film Prize、Amnesty International Film Award、Heiner Carow Prize、AG Kino Glide 14plus Prize
8、流星獎
流星獎旨在表彰具有才華的歐洲青年演員。
9、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FIPRESCI Prizes)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不屬於柏林國際電影節官方頒出的獎項,而是由“國際影評人協會”(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Presse Cinématographique)主辦。該機構於1930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創立,比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歷史還要悠久,擁有世界上5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成員。除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外,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華沙國際電影節等也都常設有“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該獎項旨在表彰協會評選出的最具有進取意義的電影作品。 [3] 
10、劇集展映單元:最佳劇集獎,2023年起增設。 [57] 

柏林國際電影節歷屆回顧

歷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回顧
-
-

柏林國際電影節歷屆獲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金熊獎歷屆獲獎名單
年份
屆次
導演
作品
1951年
第1屆
1952年
第2屆
1953年
第3屆
1954年
第4屆
1955年
第5屆
1956年
第6屆
1957年
第7屆
1958年
第8屆
野草莓
1959年
第9屆
表兄弟
1960年
第10屆
1961年
第11屆
1962年
第12屆
1963年
第13屆
Gian Luigi Polidoro
《惡魔》
1964年
第14屆
1965年
第15屆
1966年
第16屆
1967年
第17屆
出發
1968年
第18屆
1969年
第19屆
Zelimir Zilnik
1971年
第21屆
1972年
第22屆
1973年
第23屆
1974年
第24屆
學徒
1975年
第25屆
領養
1976年
第26屆
1977年
第27屆
上升
1978年
第28屆
鮭魚
1979年
第29屆
《大衞》
1980年
第30屆
拓荒者
1981年
第31屆
《快,快》
1982年
第32屆
1983年
第33屆
《1920年的法斯特》
蜂巢
1984年
第34屆
1985年
第35屆
Rainer Simon
1986年
第36屆
大審判
1987年
第37屆
主題
1988年
第38屆
紅高粱
1989年
第39屆
雨人
1990年
第40屆
八音盒
傑裏·閔采爾
1991年
第41屆
1992年
第42屆
大峽谷
1993年
第43屆
喜宴
香魂女
1994年
第44屆
1995年
第45屆
毒胭脂
1996年
第46屆
1997年
第47屆
1998年
第48屆
1999年
第49屆
2000年
第50屆
木蘭花
2001年
第51屆
親密
2002年
第52屆
2003年
第53屆
2004年
第54屆
2005年
第55屆
2006年
第56屆
2007年
第57屆
2008年
第58屆
2009年
第59屆
2010年
第60屆
蜂蜜
2011年
第61屆
2012年
第62屆
2013年
第63屆
嬰兒式
2014年
第64屆
2015年
第65屆
出租車
2016年
第66屆
2017年
第67屆
肉與靈
2018年
第68屆
2019年
第69屆
同義詞
2020年
第70屆
無邪
2021年
第71屆
2022年
第72屆
2023年
第73屆
2024年
第74屆
瑪緹·迪歐普
《達荷美》
參考資料: [3]  [7-9]  [49-50]  [62]  [68]  [78] 

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銀熊獎歷屆獲獎名單
年份
屆次
導演
作品
1956年
第6屆
秋葉
1957年
第7屆
父與子
1958年
第8屆
1959年
第9屆
1960年
第10屆
1961年
第11屆
1962年
第12屆
1963年
第13屆
春醒
1964年
第14屆
大都會
1965年
第15屆
1966年
第16屆
狩獵
1967年
第17屆
1968年
第18屆
1972年
第22屆
老處女
1975年
第25屆
1976年
第26屆
1977年
第27屆
黑幫
1978年
第28屆
《Avantazh》
1979年
第29屆
1980年
第30屆
信任
1982年
第32屆
1983年
第33屆
1985年
第35屆
1986年
第36屆
1987年
第37屆
野戰排
1988年
第38屆
1989年
第39屆
1990年
第40屆
壞女孩
1991年
第41屆
Ultrà
1992年
第42屆
船長
1993年
第43屆
1994年
第44屆
1995年
第45屆
1996年
第46屆
1997年
第47屆
1998年
第48屆
1999年
第49屆
2000年
第50屆
2001年
第51屆
2002年
第52屆
2003年
第53屆
2004年
第54屆
2005年
第55屆
2006年
第56屆
2007年
第57屆
波弗特
2008年
第58屆
2009年
第59屆
2010年
第60屆
2011年
第61屆
嗜睡症
2012年
第62屆
芭芭拉
2013年
第63屆
2014年
第64屆
2015年
第65屆
身體
喝彩
2016年
第66屆
2017年
第67屆
2018年
第68屆
犬之島
2019年
第69屆
《我當時在家,可是……》
2020年
第70屆
2021年
第71屆
2022年
第72屆
克萊爾·德尼
雙刃劍
2023年
第73屆
2024年
第74屆
內爾松·阿里亞斯
《佩佩》
參考資料: [8]  [10]  [49-50]  [62]  [70]  [78] 

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演員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演員銀熊獎歷屆獲獎名單
年份
屆次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1956年
第6屆
1957年
第7屆
1958年
第8屆
安娜·瑪格納妮《孽海狂濤》
1959年
第9屆
讓·迦本《Archimède, le clochard》
1960年
第10屆
1961年
第11屆
1962年
第12屆
Rita Gam《一去不返》
韋薇卡·琳德佛斯《一去不返》
1963年
第13屆
畢比·安德森《Älskarinnan》
1964年
第14屆
1965年
第15屆
1966年
第16屆
洛拉·奧爾布賴特《老天爺愛一隻鴨》
1967年
第17屆
1968年
第18屆
1971年
第21屆
1972年
第22屆
1975年
第25屆
1976年
第26屆
Jadwiga Baranska《夜與晝》
1977年
第27屆
莉莉·湯普琳《深夜脱口秀
1978年
第28屆
1979年
第29屆
1980年
第30屆
Renate Krößner《獨唱蘇妮
1981年
第31屆
Barbara Grabowska《狂熱
1982年
第32屆
1983年
第33屆
Yevgeniya Glushenko《願意愛誰就能愛上誰》
1984年
第34屆
1985年
第35屆
Jo Kennedy《Wrong World
1986年
第36屆
彤吉爾·庫圖茲《小羊的微笑》
Charlotte Valandrey《紅唇》
1987年
第37屆
1988年
第38屆
Manfred Möck《另一種負擔
1989年
第39屆
1991年
第41屆
1992年
第42屆
1993年
第43屆
1994年
第44屆
1995年
第45屆
1996年
第46屆
1997年
第47屆
1998年
第48屆
費爾蘭妲·蒙特內格羅《中央車站
1999年
第49屆
邁克爾·桂斯德克《夜間幽靈》
2000年
第50屆
2001年
第51屆
2002年
第52屆
2003年
第53屆
2004年
第54屆
2005年
第55屆
2006年
第56屆
2007年
第57屆
2008年
第58屆
2009年
第59屆
2010年
第60屆
2011年
第61屆
-
-
2012年
第62屆
2013年
第63屆
2014年
第64屆
2015年
第65屆
2016年
第66屆
2017年
第67屆
2018年
第68屆
2019年
第69屆
2020年
第70屆
埃里奧·傑曼諾《我想藏起來
參考資料: [8]  [11-12] 
年份
屆次
最佳主角銀熊獎
最佳配角銀熊獎
2021
第71屆
2022
第72屆
2023
第73屆
2024
第74屆
塞巴斯蒂安·斯坦《不同的男人》
艾米麗·沃森《像這樣的小事》
參考資料: [49-50]  [55]  [62]  [70]  [73]  [78] 

柏林國際電影節歷屆之最

歷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之最
獲得金熊獎最多的導演:1人2次
先後於1993年第43屆憑《喜宴》、1996年第46屆憑《理智與情感》兩度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雙金熊導演。(第43屆是與中國導演謝飛香魂女》並列獲得金熊獎)
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最多的導演:1人3次
先後於1957年第7屆憑《父與子》、1976年第26屆憑《親愛的米歇爾》、1982年第32屆憑《格里羅侯爵》三度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
蟬聯最佳導演銀熊獎的導演
先後於1964年第14屆憑《大都會》、1965年第15屆憑《孤獨的女人》蟬聯兩屆最佳導演銀熊獎。
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最多的男演員:3人2次
先後於1959年第9屆憑《Archimède, le clochard》、1971年第21屆憑《》兩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此外還曾獲得兩次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先後於1977年第27屆憑《隱士》、1985年第35屆憑《史蒂哥》兩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此外還於2005年第55屆獲得終身成就榮譽金熊獎。
先後於1993年第43屆憑《馬爾科姆·艾克斯》、2000年第50屆憑《颶風》兩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
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最多的女演員:1人2次
先後於1959年第9屆憑《鳳求凰》、1971年第21屆憑《絕望的性格》兩度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此外還於1999年第49屆獲得終身成就榮譽金熊獎,還曾獲得兩次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第一位獲得金熊獎的中國導演
於1988年第38屆憑《紅高粱》獲得金熊獎,成為第一位獲得金熊獎的中國導演。此外還於2000年第50屆憑《我的父親母親》獲得評審團大獎。
第一位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的華人導演
於1996年第46屆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導演。此後林正盛於2001年第51屆憑《愛你愛我》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
第一位獲得最佳男演員獎的華人影帝
於2014年第64屆憑《白日焰火》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帝。此後王景春於2019年第69屆憑《地久天長》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成為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帝。
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華人影后
於1992年第42屆憑《阮玲玉》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后。此後蕭芳芳於1995年第45屆憑《女人四十》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成為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后。詠梅於2019年第69屆憑《地久天長》 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成為第三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后,也是第一位中國內地柏林影后。
最年輕、第一位擔任評審團主席的中國人
於2000年第50屆擔任評審團主席,時年35歲,成為最年輕、同時也是第一位中國人擔任評審團主席。
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8人
於1975年憑藉《領養》獲得第25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她是第一個獲得歐洲三大電影節最高獎的女導演。 [56] 
於1977年第27屆憑《上升》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二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
於2006年第56屆憑《格巴維察》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三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
於2009年第59屆憑《傷心的奶水》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四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該屆評審團大獎獲獎影片之一《其他人》導演瑪倫·阿德也是一名青年女性。
於2017年第67屆憑《肉與靈》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五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
於2018年第68屆憑《別碰我》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六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該屆評審團大獎獲獎影片《面目》導演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也是一名女性。
於2022年第72屆憑藉《阿爾卡拉斯》獲得最佳影片金熊獎。 [52]  該屆最佳導演獎同樣頒給女性導演克萊爾·德尼(《雙刃劍》)。 [53] 
於2024年第74屆憑藉《達荷美》獲得最佳影片金熊獎。 [79] 
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的女導演:5人
於1979年第29屆憑《冬天的孩子》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此外還於1996年第46屆獲得金攝影機獎。
於2015年第65屆憑《身體》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此外還於2018年第68屆憑《面目》獲得評審團大獎。
於2016年第66屆憑《將來的事》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
於2019年第69屆憑《我當時在家,可是……》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
克萊爾·德尼
於2022年第72屆憑《雙刃劍》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 [53] 
擔任評審團主席的女性:19人
西爾維亞·薩姆絲(1975年第25屆)
森塔·伯格(1977年第27屆)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1978年第28屆)
朱莉·克里斯蒂(1979年第29屆)
瓊·芳登(1982年第32屆)
讓娜·莫羅(1983年第33屆)
麗芙·烏曼(1984年第34屆)
吉娜·勞洛勃麗吉達(1986年第36屆)
安吉拉·摩琳娜(1999年第49屆)
鞏俐(2000年第50屆)
米拉·奈爾(2002年第52屆)
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2004年第54屆)
夏洛特·蘭普林(2006年第56屆)
蒂爾達·斯文頓(2009年第59屆)
伊莎貝拉·羅西里尼(2011年第61屆)
梅麗爾·斯特里普(2016年第66屆)
朱麗葉·比諾什(2019年第69屆)
克里斯汀·斯圖爾特(2023年第73屆) [59] 
露皮塔·尼永奧(2024年第74屆) [75] 
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動畫片
於2002年第52屆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動畫片。
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紀錄片
於2016年第66屆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紀錄片。該作品導演吉安弗蘭科·羅西於2013年憑另一部作品《羅馬環城高速》獲得第7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成為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史上第一部獲得金獅獎的紀錄片。
最年輕的影帝
於2005年第55屆憑《吸拇指的人》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時年20歲,成為柏林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最年輕的影后
於2012年第62屆憑《戰地巫師》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時年14歲,成為柏林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后。她是第一次出演劇情長片的影壇新人,而該屆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米克爾·佛斯加德時年僅28歲,也是第一次出演劇情長片的影壇新人。
最年輕的主角
2023年第73屆,索菲亞·奧特羅憑藉《兩萬種蜜蜂》獲得最佳主角獎。索菲婭·奧特羅出演該片時只有8歲,如今9歲的她也打破的柏林電影節表演類獲獎者的低齡紀錄。 [70] 
同一部電影大包攬
於2011年第61屆獲得金熊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該片同一時間分別造就了四位國際影帝、兩位國際影后,他們分別是影帝:阿里-阿薩哈·薩哈巴齊巴巴克·卡里米佩曼·莫阿迪沙哈布·侯賽尼,影后:蕾拉·哈塔米薩瑞·巴亞特
同一部電影包攬影帝影后
2011年第61屆,該片同一時間分別造就了四位國際影帝、兩位國際影后,他們分別是影帝:阿里-阿薩哈·薩哈巴齊巴巴克·卡里米佩曼·莫阿迪沙哈布·侯賽尼,影后:蕾拉·哈塔米薩瑞·巴亞特。同時獲得金熊獎。
45週年
2015年第65屆,影帝:湯姆·康特奈,影后:夏洛特·蘭普林
2019年第69屆,影帝:王景春,影后:詠梅
參考資料: [13-45] 

柏林國際電影節華人獲獎

華人柏林國際電影節主要獎項獲獎記錄
年份(屆次)
獲獎情況
1988年(第38屆)
最佳影片金熊獎:張藝謀紅高粱
1989年(第39屆)
評審團特別獎銀熊獎:吳子牛晚鐘
1990年(第40屆)
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謝飛本命年
1992年(第42屆)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張曼玉阮玲玉
1993年(第43屆)
最佳影片金熊獎:李安喜宴
最佳影片金熊獎:謝飛香魂女
金攝影機獎:鞏俐
1995年(第45屆)
評審團特別獎銀熊獎:王穎(英語)》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蕭芳芳女人,四十
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李少紅紅粉
1996年(第46屆)
最佳影片金熊獎:李安理智與情感(英語)》
最佳導演銀熊獎:嚴浩太陽有耳
1997年(第47屆)
評審團特別獎銀熊獎:蔡明亮河流
金攝影機獎:許鞍華
2000年(第50屆)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
2001年(第51屆)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
最佳導演銀熊獎:林正盛愛你愛我
最佳新人男演員獎:崔林李濱十七歲的單車
最佳新人女演員獎:李心潔愛你愛我
2003年(第53屆)
阿爾弗雷德·鮑爾銀熊獎:張藝謀英雄
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李楊盲井
2005年(第55屆)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顧長衞孔雀
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
阿爾弗雷德·鮑爾銀熊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
2006年(第56屆)
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金培達伊莎貝拉
2007年(第57屆)
最佳影片金熊獎:王全安圖雅的婚事
2008年(第58屆)
最佳劇本銀熊獎:王小帥左右
2010年(第60屆)
最佳劇本銀熊獎:王全安金娜團圓
2014年(第64屆)
最佳影片金熊獎:刁亦男白日焰火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廖凡白日焰火
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曾劍推拿
2016年(第66屆)
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李屏賓長江圖
2017年(第67屆)
金攝影機獎:施南生
2019年(第69屆)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王景春地久天長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詠梅地久天長
參考資料: [8] 
華人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獎記錄
獎項
獲獎情況
最佳影片金熊獎
1988年(第38屆):張藝謀紅高粱
1993年(第43屆):李安喜宴
1993年(第43屆):謝飛香魂女
1996年(第46屆):李安理智與情感(英語)》
2007年(第57屆):王全安圖雅的婚事
2014年(第64屆):刁亦男白日焰火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2000年(第50屆):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
2001年(第51屆):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
2005年(第55屆):顧長衞孔雀
評審團特別獎銀熊獎
1989年(第39屆):吳子牛晚鐘
1995年(第45屆):王穎(英語)》
1997年(第47屆):蔡明亮河流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2014年(第64屆):廖凡白日焰火
2019年(第69屆):王景春地久天長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1992年(第42屆):張曼玉阮玲玉
1995年(第45屆):蕭芳芳女人,四十
2019年(第69屆):詠梅地久天長
最佳導演銀熊獎
1996年(第46屆):嚴浩太陽有耳
2001年(第51屆):林正盛愛你愛我
最佳劇本銀熊獎
2008年(第58屆):王小帥左右
2010年(第60屆):王全安金娜團圓
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
1990年(第40屆):謝飛本命年
1995年(第45屆):李少紅紅粉
2003年(第53屆):李楊盲井
2005年(第55屆):蔡明亮天邊一朵雲
2014年(第64屆):曾劍推拿
2016年(第66屆):李屏賓長江圖
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
2006年(第56屆):金培達伊莎貝拉
阿爾弗雷德·鮑爾銀熊獎
2003年(第53屆):張藝謀英雄
2005年(第55屆):蔡明亮天邊一朵雲
參考資料: [8] 

柏林國際電影節亞洲入圍

亞洲電影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記錄
中國
日本
韓國
1957:《亡魂谷
1981:《燕歸來
1982:《鄉情
1983:《陌生的朋友
1984:《半邊人》《血,總是熱的
1988:《紅高粱
1989:《晚鐘
1990:《本命年
1991:《大太監李蓮英
1992:《阮玲玉
1993:《喜宴》《香魂女
1994:《火狐
1995:《女人,四十》《紅玫瑰白玫瑰》《紅粉》《歸土
1996:《太陽有耳》《麻將》《日光峽谷
1997:《色情男女》《我愛廚房》《河流》《埋伏
1998:《愈快樂愈墮落》《放浪》《天浴
1999:《千言萬語
2003:《英雄》《盲井
2004:《20 30 40
2005:《孔雀》《天邊一朵雲
2006:《伊莎貝拉
2007:《圖雅的婚事》《蘋果
2008:《左右》《文雀
2009:《梅蘭芳
2010:《團圓》《三槍拍案驚奇
2012:《白鹿原
2014:《白日焰火》《推拿》《無人區
2015:《一步之遙
2016:《長江圖
2017:《大世界
2019:《地久天長
2020:《日子
2022:《隱入塵煙
2023:《白塔之光》《藝術學院
1954:《生之慾
1956:《白蛇傳
1957:《嵐》《大菩薩嶺
1958:《純愛物語
1959:《戰國英豪
1960:《哥哥》《女經
1961:《懶漢睡夫
1962:《小早川家之秋》《Mitasareta seikatsu》
1964:《日本昆蟲記》《她和他
1965:《牆中秘事
1967:《Lost Spring》
1968:《初戀·地獄篇》
1969:《愛奴》
1970:《大地的羣像
1971:《再愛一次
1972:《約束
1973:《悲傷的顛茄
1974:《朝之詩
1975:《望鄉
1976:《本陣殺人事件
1978:《遙遙長路》
1981:《流浪者之歌
1983:《野獣刑事》
1984:《南極物語
1985:《瀨降物語
1986:《槍之權三
1987:《海與毒藥
1989:《城市英雄》
1992:《光蘚
1993:《夢中的女人
1996:《夢之村
1998:《感官新世界
2001:《睡蓮》《狗神
2002:《千與千尋》《綁架金大中
2003:《黃昏清衞兵
2005:《隱劍鬼爪
2008:《母親
2010:《芋蟲
2014:《小小的家
2015:《天之茶助
2017:《龍先生
2021:《偶然與想象
2023:《鈴芽之旅
1959:《鍾閣
1960:《雲彩流動》
1961:《馬伕
1962:《直到生命盡頭
1963:《烈女門
1972:《石花村
1973:《小島的尊嚴
1985:《烈日驕陽
1986:《吉牛蓬
1994:《華嚴經
1995:《太白山脈
2001:《共同警備區
2002:《壞小子
2004:《薩瑪利亞女孩》
2007:《機器人之戀》《邊界
2008:《夜與日
2011:《愛,不愛
2013:《惠媛
2020:《逃走的女人
2021:《引見
2022:《小説家的電影
參考資料: [46]  [61-66] 

柏林國際電影節華人評審

華人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記錄
主競賽單元
評審團主席
2000年(第50屆):鞏俐
2013年(第63屆):王家衞
評審團成員
1983年(第33屆):黃宗江
1989年(第39屆):陳凱歌
1992年(第42屆):張艾嘉
1993年(第43屆):張藝謀
1994年(第44屆):徐楓
1995年(第45屆):斯琴高娃蔡明亮
1996年(第46屆):陳沖許鞍華
1997年(第47屆):張曼玉
1998年(第48屆):張國榮
1999年(第49屆):楊紫瓊
2001年(第51屆):謝飛
2005年(第55屆):白靈
2007年(第57屆):施南生
2008年(第58屆):舒淇
2009年(第59屆):王穎
2010年(第60屆):余男
2014年(第64屆):梁朝偉
2017年(第67屆):王全安
2023年(第73屆):杜琪峯
參考資料: [47]  [67] 

柏林國際電影節獎盃標誌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標誌物是一隻抬起手臂向人們致意的柏林熊。
金熊獎獎盃雛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於1932年設計的,自1951年開始為獲獎者頒發的的金熊獎與銀熊獎,正是在她的原創基礎上製作而成的,一直沿用到1959年。從1961年開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變為左臂。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熊像原鑄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諾的諾阿克鑄制廠所擁有,他們曾與辛特尼斯密切合作,仍在為柏林國際電影節提供熊像。

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影響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勞德·夏布洛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到了21世紀初,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誌、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範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國際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勞德·夏布洛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許多其他傑出電影藝術家。 [48] 

柏林國際電影節商業合作

寶馬、歐萊雅、ZDF、Entega、GLASHÜ、TTE ORIGINAL、HUGO BOSS、通靈珠寶、ARRI Film、BARCO、DEUTSCH-FRANZÖ、SISCHES JUGENDWERK、GWFF、Kinoton、MOË、T&CHANDON、rbb RUNDFUNK BERLIN-BRANDENBURG、SAMSUNG、TV MOVIE等。 [4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