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二次剛果戰爭

鎖定
第二次剛果戰爭,是主要發生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的一場戰爭。在第一次剛果戰爭中被盧旺達扶植上台的洛朗·德西雷·卡比拉對遲遲不肯撤離的盧旺達駐軍漸生猜忌,在試圖強制其撤出後,盧旺達勢力開始把槍口轉向了卡比拉政權。戰爭在1998年爆發,至2003年交戰雙方達成和解並共同組建剛果民主共和國過渡政府才結束。第二次剛果戰爭是非洲現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前後涉及非洲9個國家,20支武裝力量,導致總計有超過100萬人被迫流亡,大量遷移至周邊國家,有“非洲的世界大戰”之稱。
名    稱
第二次剛果戰爭
發生時間
1998年 至 2003年
地    點
剛果民主共和國
參戰方
剛果民主共和國盧旺達烏干達
結    果
停戰

第二次剛果戰爭戰爭背景

20世紀90年代中期,非洲中部國家扎伊爾(今剛果民主共和國)國內東部地區的反叛行動愈演愈烈,逐步升級為一場戰爭。1996年,烏干達盧旺達聯合入侵扎伊爾,打擊藏在扎伊爾東部叢林裏的胡圖族武裝。反政府力量經過整合,形成了以洛朗·德西雷·卡比拉為領導人的政治組織:剛果解放民主力量同盟(簡稱ADFL),並得到了鄰國盧旺達的國防部長保羅·卡加梅少將的支持。1996年夏,卡加梅派遣他手下最能幹的指揮官雅姆·卡巴雷貝,率領該國正規部隊——盧旺達愛國軍(RPA)的數個營,引導ADFL的部隊從東部地區向首都金沙薩發起進攻。短短兩個月內,剛果河以東的扎伊爾國土已基本上處於RPA和ADFL部隊的控制之下。 [2]  1997年5月15日,軍人獨裁者蒙博託離開金沙薩。入侵者扶持了叛軍首領卡比拉做總統。 [1] 
剛果民主共和國國內的基礎設施被破壞殆盡,交通幾乎全部中斷,百業凋零,民不聊生。而且卡比拉雖然已宣誓就任新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總統,但他和ADFL部隊實際控制的只有國內少數幾個大城市,尚有大片國土處於盧旺達和烏干達部隊的佔領之下。在奪取政權之前,國內政治基礎比較薄弱的卡比拉很依賴於兩國的政治、軍事支持。而兩國出兵的一個重要動機是希望籍此能控制剛果(金)東部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但卡比拉並不想讓這些財富落入他人之手,於是在共同的對手消失後,盧旺達和烏干達就對卡比拉政權表示出了不滿。此外,卡比拉不願和ADFL內部的盟友分享權力,他採取了一些措施,使得國內民眾開始反對ADFL。如此一來,他昔日的朋友們也就開始謀劃將他趕下台。 [2] 
1998年7月27日,卡比拉發佈命令,要求所有盧旺達和烏干達的軍事人員立刻離境。卡比拉指責兩國軍事人員牽涉到了一次針對他的未遂謀殺行動,同時還批評盧旺達愛國軍對胡圖族難民進行種族屠殺。積累已久的矛盾就此爆發。8月2日,駐剛果(金)東部城市戈馬的剛果陸軍第10旅的數千名士兵發動譁變。這些士兵基本上都是巴尼穆倫格人,屬於圖西族,同盧旺達當局的關係非常密切。當忠於卡比拉的部隊前來鎮壓時,雙方爆發了激烈的衝突,戈馬城的大部分地區都遭到了破壞和搶劫。譁變很快在剛果(金)全國蔓延開來,駐烏維拉和布卡武的部隊都相繼加入到叛軍的行列中。ADFL內部反對卡比拉的力量也乘勢行動起來。剛果(金)實質上再次陷入了內戰之中。 [2] 

第二次剛果戰爭戰爭經過

1998年,卡比拉與胡圖武裝越走越近,盧旺達和烏干達再次入侵剛果,引發了第二次剛果戰爭,對資源和權力的爭奪讓至少八個非洲國家捲入戰爭。2001年,卡比拉被自己的警衞射殺,他29歲的兒子約瑟夫·卡比拉接掌了權力。一年後,在南非的強力干預下,這位年輕的領導人與部族武裝及外國入侵者簽署了和平協議。 [1] 

第二次剛果戰爭戰爭結果

儘管2003年的停戰標誌着該戰爭的正式結束,但是整個國家仍然衝突不斷,東部地區仍時有激烈的武裝衝突。2004年,估計每天由至少1000人死於軍事衝突、社會保障不足或食物的短缺。持續不斷的局部衝突導致大量人口被迫流亡國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