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竺梅先

鎖定
竺梅先(1889—1942),學名熾潮,字佑庭,浙江奉化長壽鄉後竺村(今屬蕭王廟鎮)人,同盟會會員。中國近代民族造紙業先驅,近代寧波商幫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時稱““竺大班”。 [2] 
他13歲到上海當學徒,積攢微薄工錢尋求知識。辛亥革命時加入同盟會,曾組織藍十字軍,參加光復上海之役。後受命去長春秘密組織救國會,圖謀倒傾軍閥,事敗被捕,押送途中逃脱。“五卅”慘案時,擔任上海六路商界聯合會會長,領導罷市和遊行。秉承着“生產救國”的理念,他創辦及收購接管了大來銀行、民豐、華豐兩大造紙廠、寧紹輪船公司等企業。上海淪陷後,戰爭初期成立的難民收容所和慈幼院等慈善機構相繼撤銷,大批孤兒重又流落街頭,掙扎在死亡邊緣,他創辦國際災童教養院,救助600多難童。 [3] 
中文名
竺梅先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浙江奉化
出生日期
1889年
逝世日期
1942年

竺梅先早年經歷

竺梅先出生在一個破落的地主家庭。到了他父親竺毓英手裏,家境已經大不如前。竺梅先從小就給鄉紳家放牛,13歲時,背井離鄉去了上海做學徒謀生。
最初,竺梅先在一家五金雜貨號裏做學徒,每天要整理店堂、送貨,甚至倒痰盂這樣的粗活也要幹。但他為人勤奮誠懇,深得老闆的信任。
竺梅先 竺梅先
和別的學徒不同,竺梅先把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錢交學費讀夜校。在老師的引導下,他的心中種下了一顆反帝反封建的種子。辛亥革命時,他加入同盟會,參加光復上海之役。
1925年“五卅運動”時,竺梅先擔任了六路商界聯合會會長,參加上海工、商、學聯合會領導的罷工、罷課、罷市的“三罷”反帝鬥爭,領導六路商界罷市遊行。
運動結束後,竺梅先受邀去濟南擔任光復軍的軍需長,之後便和幾個朋友合夥在濟南經營麪粉運銷生意,在三年內積累了20萬元資金。從濟南迴到上海之後,又和金潤庠、周永升合作做軍裝生意,在這筆生意中又分得10萬元,從而積累了相當的資本。這時,他已經打算棄政從商。 [1] 

竺梅先人物履歷

竺梅先白手起家

1901年,竺梅先隨哥哥去上海謀生闖蕩,成為何源通五金雜貨號的一名學徒。他一邊努力工作,一邊堅持去夜校讀書,勤奮好學,自強不息。為了生存,竺梅先曾做過電車售票員、中美交易所經紀人、西裝店店員,還開辦過民生紙盒坊、一新印刷所,逐漸展現出了商業才能,並堅持走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 “生產救國、實業救國” 的道路。
1931年,竺梅先與金潤庠合作,先後購得嘉興民豐造紙廠和杭州華豐造紙廠,擔任董事長, 涉足造紙業。20世紀30年代,中國民族造紙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後,同業間相互傾軋,許多紙品都不得不依賴進口,鉅額利潤大量外流。為了改變這一狀況,竺梅先以民豐、華豐的名義,積極與各民族造紙廠協商,最終聯合蘇州盛華廠、天津振華廠等5家造紙廠,於1932年在上海成立了國產紙板聯合營業所,簽訂協議,定產定銷,從而化解了同業矛盾,穩定了市場價格。與此同時,竺梅先還特別重視新產品的研發投產,聘請外國專家,引進國外先進機器,建造生產線。他曾親筆撰寫對聯:“國步維艱,端賴自強不息;民生凋敝,務須努力生產” ,以此自勉並砥礪員工。民豐造紙廠於1934年試製薄白板紙成功,兩年後又試製捲煙紙成功,填補了國內長期的技術空白,一改本輕利重的捲煙紙被舶來品壟斷的被動局面。隨後,民豐造紙廠生產的 “船” 牌國產捲煙紙獲得了東南三省及上海、天津兩個特別市的捲煙紙製造專利權,迅速打開了國內市場,並享有良好聲譽,為抵制外來產品傾銷、發展民族工商業貢獻了一份力量。竺梅先也因此成為中國近代民族造紙工業的先驅人物。 [4] 

竺梅先救死扶傷

1937年 “八一三” 淞滬抗戰爆發,中日兩國軍隊在上海展開了長達3個月的血戰。此時,竺梅先也堅守在上海,與祖國同生死、共患難。他毅然將抗日救國作為第一要務,擔任上海市各界抗敵後援會委員,投身各項愛國活動。為了響應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的抗戰號召,他帶頭捐獻了相當於購買一架飛機的鉅款,民國政府主席林森特為其頒發嘉獎狀。隨着滬戰日趨慘烈,傷亡將士日益增多,竺梅先迅速籌建了 “國際紅十字會傷兵醫院” 。醫院邀請醫療專家及愛國志士達上百人,共救護傷員達4000多人。
除了捐獻鉅款和救護傷兵,竺梅先還以名下寧紹輪船公司的力量,疏散大批難民。會戰期間,數萬名難民湧入租界,急欲乘船離滬避難。租界當局邀集各輪船公司商議疏散事宜,許多公司都因顧慮船出吳淞口恐被日軍轟擊,無人應允。當此之時,竺梅先挺身而出,承擔了這一危險任務。他考慮周詳,先按照戰時航運業慣例,向德國駐滬領事館申請註冊,在船上懸掛德國國旗,以避免日軍攻擊。他還將 “新寧紹” 輪改名為 “謀福” 輪,寓意為同胞謀福利,飽含深情。漫漫硝煙中,“謀福” 輪穿越敵人無情的炮火,日夜往返滬甬、浙東各地航線,累計運送人數達數十萬,成為解救華夏同胞的 “諾亞方舟” 。同時,“謀福” 輪還冒險為第三戰區搶運大批軍需物資,如布匹、軍鞋、醫藥用品等,支援抗日。家國危難之時,竺梅先不顧個人安危,竭盡全力,解救萬千同胞於水火,此情此義令人心生敬意,感佩不已。 [4] 

竺梅先護佑災童

孩子是戰爭中最無辜、最令人心痛的犧牲品。上海淪陷後,戰爭初期成立的難民收容所和慈幼院等慈善機構相繼撤銷,大批孤兒重又流落街頭,掙扎在死亡邊緣。竺梅先目睹此情此景,在寧波旅滬同鄉會董事會上慷慨陳詞:“國家災難深重,希望寄託在下一代” ,竭力主張創辦災童教養院。此提議立刻得到董事們的贊同,並決定由竺氏籌辦並擔任院長,其夫人徐錦華為副院長。此後,竺梅先多方籌措,募足了第一年的預算5萬元。他將院址選在家鄉奉化泰清山上的泰清寺內,修建了校舍等設施,並聘請約70名優秀的教職員工,共計收養600多名災童(包括當地貧困兒童)。為了保證教養院師生的安全,他還特別邀請同情中國抗戰的國際友人戴安德(法籍)、安得尼(英籍)擔任董事,將教養院命名為 “國際災童教養院” 。
1938年9月,教養院正式開學,設有幼兒部、小學部、初中部,教養兼施,德體並重。教養院特別重視將文化教養與抗日救亡相結合,民族英雄岳飛的《滿江紅》和文天祥的《正氣歌》等愛國詩篇都被列為國文教材;院方還經常邀請著名人士如陶行知等作抗日演講,並組織演出隊進行抗日宣傳,在當地頗有影響。特別是由竺梅先的秘書徐無生作詞的《院歌》 ,句句寄予着對廣大院童的殷切期望。教養院成立不久,寧波、奉化相繼淪陷,物價飛漲,前期募集的經費已告用罄,資金來源困難,從此竺氏夫婦承擔下全部費用,勉力支撐。1940年,浙東災荒,糧食供應緊缺,竺梅先被推選為浙江糧食救濟委員會主任,他輾轉從浙南購得15萬石糧食,冒着被偽軍搜查和土匪搶劫的危險運送回奉化,以救桑梓和教養院之難。由於長期的辛勞奔波,竺梅先積勞成疾,經常咯血不已,但他仍抱病為孩子們操心操力。1942年春,竺梅先拖着病體去浙江永康為教養院採辦糧食。舟車勞頓,他如風中之燭,再也抵抗不住病魔的侵襲,倒在了異鄉的土地上。5月30日,竺梅先因病逝世,年僅54歲。當其靈柩運抵泰清寺時,沿途迎候的當地百姓和教養院師生,痛哭不已,山路上跪滿了教養院的學生,山谷中迴盪着悲慟的哭聲。竺梅先在彌留之際,依然念念不忘全體院童,他一再叮囑夫人:“一定要把孩子們好好撫養下去,直到他們能自立為止。”為了完成先夫遺願,竺夫人又艱難維持教養院一年多,直到最後一批災童畢業。由於經費、糧食無繼,1943年9月23日,歷時五載的奉化國際災童教養院被迫停辦。
據統計,辦院5年,竺梅先共耗資達30多萬元,再加上此前他為支援抗日捐款捐物以及籌建傷兵醫院,其實際所耗資金已無法準確計算。在他病故後,竺夫人徐錦華邀請至親好友會同會計師,在上海清理其身後財產,才發現昔日名聞上海、富甲一方的實業家 “竺大班” ,早已將持有的民豐、華豐造紙廠等4家公司的股票全部抵押給銀行,為了支持抗日救國和護佑無辜難童,獻出了自己的畢生精力和全部財產。 [4] 

竺梅先主要成就

1929年再次與金潤癢等合作,創辦民豐造紙股份有限公司,任經理。購入嘉興禾豐造紙廠,改為民豐造紙廠,生產黃版紙。後試製薄白紙版成功,填補國產紙版空白。1931年接辦杭州武林造紙廠,改組為華豐造紙股份有限公司,任經理。設總管理處於上海。1932年聯合5家造紙廠,在上海成立國產紙版聯合營業所,統一產銷,抵制日貨傾銷。1934年籌建捲煙紙生產線,1936年政府核給東南三省及兩特別市捲煙紙製造專利權。其間,創辦上海豐裕公行、寧波大新軍服廠,兼任寧紹輪船公司總經理。
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爭爆發,竺梅先募集資金,在滬設辦傷兵醫院,赴抗日前線慰勞十九路軍將士。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捐獻鉅款,受政府嘉獎。在滬創力、國際紅十字會傷兵醫院。捐獻銀器百件,救濟難胞。以謀福輪船搶運難胞和物資。轉移民豐、華豐兩廠重要器材,在雲南另辦雲豐造紙廠。日本人多次提出合作或租用兩廠,均嚴詞拒絕。
1938年集資5萬元,與夫人徐錦華在奉化後琅泰清寺創辦國際災童教養院,自任院長,徐任副院長,接收來自上海等地的流浪孤兒600餘人,免費供食宿,開設小學、初中教育,辦院6年,捐資25萬元。1941年兼鄞縣糧食調劑委員會主任委員。時鄞奉一帶發生災荒,多次去温州、樂清、水康等地採購大米,以濟鄉梓之飢。因積勞成疾,次年5月逝世。

竺梅先個人生活

妻子:徐錦華(1893一1947),江蘇松江縣人,松江女子(師範)學堂畢業。竺梅先逝世後,獨力支撐國際災童教養院。汪偽駐軍師長謝某等人受陳壁君指使,多次去院要挾接辦,她堅決拒絕。1943年底經費、糧食無繼,教養院停辦。後執教嘉興民豐造紙廠職工子弟小學。

竺梅先後世紀念

1988年8月,建院50週年暨竺梅先百歲誕辰,60多位院童從美國及中國各地趕來,先至竺梅先墓地致祭,再去泰清寺遺址追思,表達他們對兩位院長的感恩之情。1990年8月,由海峽兩岸部分原國際災童教養院學員出資、設計、擬名並題字的梅華亭竣工完成,亭名取自竺梅先、 徐錦華二人之名, 以茲紀念竺梅先夫婦功績。 2011年1月, 奉化市政府正式發文, 同意在蓴湖鎮泰清山擇地建造奉化國際災童教養院紀念館, 並申報成為當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