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醉日

鎖定
“竹醉日”是指農曆五月十三日,是中國傳統的民俗節。相傳這天竹醉,種竹易活,所以成了栽竹之日 [1]  。出自宋 範致明 《岳陽風土記》:“五月十三日謂之龍生日,可種竹,《齊民要術》所謂竹醉日也。”
中文名
傳統節日
拼    音
zhú zuì rì
釋    義
相傳五月十三日,為竹醉日
出    處
岳陽風土記

目錄

竹醉日簡介

竹醉日
相傳五月十三日,為竹醉日,竹醉時移竹,竹子不知,所以竹子容易成活。範致明《岳陽風土記》寫道:“五月十三謂之龍生日,可種竹,《齊民要術》所謂竹醉日也。” 張福《種藝必用補遺》寫道:“種植家雲:五月十三日號竹醉日,是日栽之,無不茂盛。”姜特立《茸圃詩》詩曰:“曾求竹醉日,更問柳眠時。” 宋祁《種竹》詩曰:“除池牆陰植翠筠,疎枝茂葉與時新,賴逢醉日元無損,政是得全於醉人。”劉延世《竹迷日種竹》詩曰:“梅蒸方過有餘潤,竹醉由來自古云。掘地聊栽數竿竹,開廉還當一溪雲。”黃大臨《寅庵喜成四詩遠寄魯直》詩曰:“手把齊民種蒔書,莎衫台笠事耘鋤。夏栽醉竹餘千個,春糞辰瓜滿百區。”魏了翁《次韻史少莊竹醉日移竹》詩曰:“豔豔灑妝鬥姚魏,冥冥花影逢石丁。醉生夢死何如竹,三百五十九日醒。”晏殊《竹醉日》詩曰:“苒苒渭濱族,蕭蕭塵外姿。如能樂封殖,何必醉中移。”
南宋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引用《藝苑雌黃》説:“種竹者多用辰日,山谷所謂‘根鬚辰日斷,筍看上翻成’是也。又用臘月,杜陵所謂‘束林竹影薄,臘月更須栽’是也。非此時移之,多不活。惟五月十三日,古人謂之竹醉日,栽竹多茂盛。按《筍譜》雲:‘民間説竹有生日,即五月十三日也。移竹宜用此日。或陰雨土虛,則鞭行,明年筍莖交出。’故晏元獻詩云:‘苒苒渭濱族,蕭蕭崖外姿,如能樂封殖,何必醉中移。’宋景文詩云:‘除地牆陰植翠筠,纖莖潤葉與時新,賴逢醉日終無損,正似得全於酒人。’黃元明詩云:‘夏栽醉竹餘千個,春糞辰瓜滿百區。’”
“竹醉日”曾傳往日本。松尾芭蕉(1644-1694即清順治元年至康熙三十三年)在《竹》中寫道:“種竹日/不下雨/也要蓑和笠。”
竹乃南國一景,連片生長,不止惠民食多,還有詩意,蘇東坡説:“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杜濬 《後快哉行》:“今年竹醉之日得好雨,原田水深非小補。”亦稱“ 竹迷日 ”。

竹醉日節日起源

五月十三日為雨節,又稱下雨節、竹醉日,傳説是龍的生日。山東民間又傳説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鄄城傳説,這天還是關公單刀赴會之日,赴會之前要磨刀。梁山傳説此日“關公磨刀斬小妖”。臨沂傳説,這一天一般都有雷聲,乃是關老爺的霍霍磨刀聲。淄川傳説,“五月十三,關老爺磨刀殺許三。”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這天往往下雨,所以民謠唱道:“大旱不過五月十三。” 民間以為,如果五月十三這天不下雨,而且驕陽似火,説明這一年一定是大旱之年。舊時,一些地區往往舉行祈雨儀式,以鄆城最為隆重。鄆城上至知縣,下至百姓,都要參加祈雨儀式。縣誌記載,從明代以來,有幾十個知縣祈過雨。民間祈雨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是請大王、佛爺和關老爺顯靈。
民間把宋代因不滿賈似道當政投水而死的謝緒尊為大王。據説,他生時關心人民疾苦,死後,百姓有求必應。請大王顯靈的儀式十分別致,人們把一條小蛇放在鋪着黃表紙的盤子裏,供在神棚裏,然後焚香燒紙,叩頭祈禱。請關老爺顯靈的儀式比較複雜,也比較常見,把關帝塑像搬到烈日下曝曬一段時間,然後用水澆濕塑像。如果塑像太大,不易搬動, 就代之以“掃佛”等活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