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章燕紫

鎖定
章燕紫,1967年11月生,出生於江蘇鎮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首都師範大學雙碩士;現就職於中央美術學院。
中文名
章燕紫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7年11月
畢業院校
中央美術學院
首都師範大學
職    業
畫家
主要成就
2007年黎昌杯第五屆中國畫展金獎
出生地
江蘇鎮江

章燕紫參賽作品

以下是章燕紫的參賽記錄。 [1] 
1998年《日子》參加98江蘇工筆畫展;
1999年《園中葵》編入《鎮江書畫五十年》;
2000年《光陰的故事》參加新江蘇畫派 七彩世紀中國畫大展;
2003年 作品《MM》參加江蘇水墨大展,獲優秀獎;
2003年《窗外》參加文化部詩書畫大展,獲優秀獎;
2004年《解語花》參加第四屆中國畫展;
2004年《花非花》參加傅抱石 南京水墨畫提名展;
2004年《天上人間》參加第二屆蔣兆和人物畫展,獲優秀獎;
2004年《如夢令》參加紀念鄧小平誕辰100週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2004年《古道西風》參加全國少數民族畫展,獲銅獎;
2004年《聲聲慢》參加第十屆全國美展;
2004年《紅玫瑰和白玫瑰》參加第十屆全國美展,獲銅獎;
2005年《風 雅 頌》參加第二屆北京國際雙年展;
2006年 參加心靈的呈現――當代女畫家聯展;
2006年《青青子矜》參加黎昌第四屆中國畫展,獲優秀獎;
2006年《譬如朝霞》參加第二屆中國美協會員精品展;
2006年《天淡雲閒》參加北京國際雙年展提名展;
2006年 中國美術家協會推薦為最具市場潛質的中青年畫家;
2007年 《夏》、《殘念》參加今日中國大展提名展;
2007年《清風》參加中央美院“學院之光”展覽;
2007年《踏莎行》系列參加中央美院研究生畢業展;
2007年《靜物靜》參加中國 宋莊水墨同盟交流展;
2007年《小翠》參加中國文聯主辦黎昌杯第五屆中國畫展,獲金獎;
2007年《踏莎行》參加“百家金陵”畫展,獲金獎;
2008年 在法國舉辦個人畫展;
2008年 參加《水墨主義》展;
2008年 參加《中國水墨 環鐵時代》展;
2010年 在上海美術館舉辦《踏莎行》章燕紫個人畫展;
2011年 參加愛丁堡藝術節;
2011年 參加韓國濟州國際藝術展;
2012年 參加當代女性藝術巡迴展;
2012年 參加再水墨:2000-2010中國當代水墨藝術邀請展;
曾在《美術》、《美術觀察》,《水墨研究》,《美術研究》等雜誌發表作品,同時被中國美術館等國家收藏機構、畫廊、個人收藏。
《踏莎行—章燕紫水墨畫展》在上海美術館開幕。作品分幾個階段,展示了章燕紫在水墨畫的形式和內容等方面的探索和嘗試。
雖然在畫家中,章燕紫被視為年輕一代,但不少專家都驚訝於她對畫面線條的把握,靈動而灑脱。
2008年章燕紫在法國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反響熱烈,有評論家稱:“在章燕紫的作品中感受到上世紀30年代巴黎畫派和日本的氣息。”畫展在當地的反應令章燕紫有些意外,驚喜之餘,她收穫了信心,這也對於她之後的創作產生了轉折性的影響,“我一下子跳出了原本腦子裏的框子,豁然開朗,無拘無束。”章燕紫説。

章燕紫作品風格

長期以來,章燕紫作品一直以女性主題居多,從初中就開始系統學畫的章燕紫對於女性表現得尤為細膩,想來或許和她從小就愛畫美人有關係。“初中全班都在畫《紅樓夢》仕女圖,為此通讀《紅樓夢》。曾經畫了成套的“金陵十二釵”,“金陵副十二釵”。”剛學畫那會兒,章燕紫就開始潛心研究起“美女”來。
2007年章燕紫帶着《踏莎行》再度迴歸,這是一次展覽章燕紫留給自己的自省空間。
相對於以往作品的疏淡空濛,章燕紫新近的作品尖利清新。減去幾分輕歌曼舞的情愫,多了一些硬朗質感的人氣。
她的這一轉折基於兩點變化。一是繪畫題材的改變。她選擇了與病痛相關的藥丸、創可貼、手術器械等物品作為表現對象。正如章燕紫把這一系列作品(共36張)定名為《掛號》,這些表現對象自身攜帶的信息成為畫面的重要因素。選擇表現題材多靠一個機緣,對於藝術家來講,把“機緣”變為創作理由需要一種能力——直覺力、判斷力、自信力。隨之而來的問題更加嚴峻,如何把選擇的題材通過擅長的視覺語言表現出來,使所表現對象的“氣息”在畫面上噴薄而出?這個問題在表現單個物品,幾乎沒有背景描繪的繪畫作品中更加關鍵。
這就涉及到章燕紫章燕紫第二個變化:她以往的作品以暈染居多,新作品以勾線為主,稍事潤染,且線條細膩、堅挺、尖利,力透紙背。初次看到她的新作,中國畫“六法”中的“骨法用筆”立即出現在我的腦海裏。在近乎純粹的“應物象形”繪畫過程中。章燕紫藉助了對“骨法用筆”的體會,實現了畫面效果。 [2] 
章燕紫對錶現對象“物性”進行充分體會。“體會”不僅是一個視覺過程,包含有更多的觸覺成分——包含對材質光滑粗糙的觸感、對堅硬柔軟的體會、對形體轉折的把握、乃至對錶現對象温度、重量、密度的認識。從這個角度來看,章燕紫的“應物象形”中的“應物”絕非僅僅是對對象的觀察,或者進一步講:審視,而是動用盡可能多的知覺對錶現對象的領會,乃至超越了“視覺”。
下一個問題:當超越了視覺,對錶現對象具有了“應物”這種領會能力以後,國畫中走線、暈染的力度,油畫中塗抹色彩的筆觸感知,雕塑過程中對“泥”(擴展開來,各種雕塑材質)的觸覺,是否就具有了深入程度上的區別?
看章燕紫最近的新作,能明顯感覺到,她不但發現了感知對象的秘密,還掌握了運用毛筆、以及顏料的秘密。她描繪對象的方法,提示了我對“骨法用筆”多種感知。
相傳有一種算命的方法——“摸骨法”。通過摸骨,可以知道一個人的命運、性格。“骨法用筆”最早應該與此方法有淵源。在繪畫上面,毛筆在帛、紙上用構線、暈染的方法描繪人、物,是否和”摸骨人“透過皮膚撫摸人骨的方式具有相似性呢?算命人運用手指的方法是否可以被畫家借鑑?再轉到按摩師。陳巨來在《安持人物瑣記》中記述:按摩師出徒前,要把一袋黃豆中心的黃豆揉碎,而其外圍黃豆不得有損傷,才算出徒。此種力道,在我看來,其實涉及到毛筆接觸紙之”入木三分“的道理。形象記錄可以參見李安電影《推手》中的太極高手寫書法的場景。
章燕紫個人照片
章燕紫作品欣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