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竟(拼音:jì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竟的基本義是事物完畢、終止,又由此引申指終於、到底,如畢竟;又指從頭至尾、自始至終、全部,如竟日、竟夜;“竟”在古籍中也表示疆界,這個意思後來寫作“境”;再後來“竟”又用來表示出乎意料、意料之外的事,用作副詞,如:竟然。 [14] 
中文名
拼    音
jìng
部    首
音、立 [12] 
五    筆
UJQB [11] 
倉    頡
YTAHU [11] 
鄭    碼
SUKR [11] 
筆    順
點、橫、點、撇、橫、豎、橫折、橫、橫、撇、豎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2390) [2] 
平水韻
去聲·二十四敬 [3] 
筆畫數
9+2,5+6(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7ADF [11]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四角碼
0021₂
注音字母
ㄐㄧㄥˋ
造字法
會意字

字源解説

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4]
“竟”最早見於甲骨文,構型説法不一。一種説法為會意字。字的下面是“人”字,表示有個人站着,上面的字形像人用口在吹奏樂器的樣子。這兩個字形結合在一起,表示演奏樂器結束了,含有“終止”的意思。從這個角度看,“竟”也是個指事字。
還有一種説法,“竟”字的上半部分是個“”字,下半部分的“兒”字是個“人”字,兩形合一,指樂器演奏結束了。在這兒,“音”字表示樂曲,因而從“音”。而樂曲要靠人來演奏,故而又從“人”。
還有一説,“竟”是由“”和“人”構成,“辛”是刑刀的象形,整個字表示用刑刀在奴隸頭上刻記號,做完了這件事就叫“竟”。
“竟”小篆的字形由甲骨文演變而來,但顯得複雜化,隸變後楷書寫作“竟”。 [5] 
“竟”的基本義指完、盡、終結,如《史記·高祖本紀》:“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債)。”“歲竟”,即年終。此外,“竟”還可以由“終”“盡”的意義出發引申為副詞,表示終於、終究、居然等義,如有志者事竟成。竟然之竟,也是這種副詞用法。 [14] 
邊界為國境的終了,所以當“境”字未產生以前,“竟”作“境”用,如《左傳·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這是説:逃走而又不逃出國境,回來而又不討賊,不是你又是誰呢?這個意義後世均寫作“境”。 [15] 

詳細解釋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奏樂完畢;泛指終結、完了。
end;finish;
complete
《詩經·大雅·瞻卬》:譖始竟背。箋:“猶終也。”
未竟;事竟
〈文言〉窮究;追究
investigate
《漢書·霍光傳》:此縣官重太后,故不竟也。
窮原竟委
形容詞
〈文言〉整個,從頭至尾。
whole
《史記·酷吏列傳》:果楚已破,竟量童不言兵,天下富實。
竟日;竟夜
〈文言〉通“"。強勁。

《墨子·旗幟》:死士為蒼英之旗,竟士為虎旗。孫詒讓聞詁:“竟,競之借字。”

名詞
〈文言〉通“”,鏡子。
mirror
尚方鏡銘》:尚方作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

〈文言〉疆界。後作“境”。
border
《左傳·莊公二十七年》:卿非君命不越竟。
竟尉
(Jìng)姓氏用字。



副詞
表示事實跟預期相反,出乎意料。
actually;
unexpectedly
《世説新語·自新》:竟殺蛟而出。
賈平凹《一棵小桃樹》:秋天過去了,又過了一個冬天,孩子自有孩子的快活,我竟將它忘卻了。
竟然
表示事情的發展有了最終結果
intheend;
eventually
有志者事竟成。
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6-7]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三】【音部】居慶切(jìng)
樂曲盡為竟。從音從人。 [8] 

説文解字注

“樂曲盡為竟”注:曲之所止也,引伸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毛傳曰:疆,竟也。俗別制境字。非。
“從音兒”注:此猶章從音十會意。兒在人下,猶十為數終也,故竟不入兒部。居慶切。古音在十部。讀如疆。 [9] 

康熙字典

【午集下】【立部】 竟;部外筆畫:6
(jìng)《廣韻》《韻會》《正韻》並居慶切,音敬。窮也,終也。《史記·項羽紀》: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高祖紀》:歲竟,兩家常折券棄責。《前漢·元帝紀》:竟寧元年。師古注:竟者,終極之言,言永安寧也。《霍光傳》:縣官重太后,故不竟。師古注:竟,窮竟其事也。
又《説文》:樂曲盡為竟。
又地名。《史記·白起傳》:遂東至竟陵。注:在郢州長壽縣南百五十里。
又姓。出《何氏姓苑》。
(jǐng)又《集韻》:舉影切,音景。與境同,界也。《禮·曲禮》:入竟而問禁。疏:竟,界首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卿非君命不越竟。《字彙補》:按竟界之竟,宜從上聲。徐師曾禮注:字彙附於去聲,非。
又《韻補》葉居亮切。郭璞《不死圖贊》:有人爰處,員丘之上。稟此遐齡,悠悠無竟。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體宋體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體宋體對比 [11]

書寫提示

“竟”字書寫演示 “竟”字書寫演示
❶上部“立”扁,下部寬大,上下部等寬。❷“立”,“亠”居上居中,首筆點在豎中線上端,第三、四筆點和短撇分列豎中線左右,長橫在橫中線上方。❸“曰”,㇕的橫段在橫中線,乚沿豎中線下行右彎鈎出。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ăŋ
先秦
王力系統
k
ia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jă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ia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
jiangh
西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i̯ɐ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k
ǐɐ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ɐ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a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ɐ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aŋ
(參考資料:漢典 [1]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四十三映

開口呼
全清
居慶切
kjɐŋ
集韻
上聲
三十八梗
開口呼
全清
舉影切
kiaŋ
去聲
四十三映
開口呼
全清
居慶切
kiaŋ
禮部韻略

去聲





居慶切

增韻

上聲





居影切


去聲





居慶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kiəŋ
中州音韻

去聲
庚青





葉經去聲

洪武正韻

去聲
十八敬


全清
居慶切
kiəŋ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七英影應益






(參考資料:漢典 [1]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ŋ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ŋ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ŋ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n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ŋ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ɕi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ɕin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tɕiaŋ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ɕin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ɕin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ɕin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ki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kɪŋ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kɪŋ
24
陰去
閩語
潮州
keŋ
213
陰去
閩語
廈門
kɪŋ
11
陰去
閩語
福州
keiŋ
213
陰去
閩語
建甌
kei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1] 
參考資料
  • 1.    竟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4]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8-14]
  • 3.    二十四敬 竟  .搜韻[引用日期2018-08-14]
  • 4.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198
  • 5.    顏煦之 編著.一字一世界JKL[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2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691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0.04:2900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69
  •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407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33-834
  • 1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4]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1:172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53
  • 14.    劉志基,鵬宇著.字辨百題[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08:101
  • 15.    左民安 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03:4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