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積羽沉舟,羣輕折軸

鎖定
積羽沉舟,羣輕折軸,是一個俗語,意思是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出自《戰國策·魏策一》。
中文名
積羽沉舟,羣輕折軸
拼    音
jī yǔ chén zhōu
解    釋
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出    處
《戰國策·魏策一》
近義詞
三人成虎
詞    性
貶義

積羽沉舟,羣輕折軸成語釋義

【詞目】積羽沉舟,羣輕折軸,眾口鑠金
【讀音】jī yǔ chén zhōu,qún qīng zhé zhóu
【釋義】羽毛雖輕,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沉;東西雖輕,積攢多了也能把車軸壓斷;輿論力量大,連金屬都能熔化。比喻小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一》:“臣聞積羽沉舟,羣輕折軸,眾口鑠金,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1] 

積羽沉舟,羣輕折軸成語典故

據記載,戰國時期,諸侯稱霸天下。有識之士提出了兩種主張,即“合縱”和“連橫”。前者主張弱國聯合抗擊強秦,後者主張弱國跟隨秦征服其他弱國。當時的齊、楚、燕、韓、魏、趙六國之間的合縱盟約十分牢固,秦國的相國張儀發覺後,便辭去職務,來到魏國,準備打算勸魏王退出縱約。
張儀得到魏襄王的信任,被任命為相國。但魏襄王很有主見,他知道秦國野心很大,不講信義,所以不願聯合秦國。秦王聞之大怒,一面派大軍襲取魏地,一面派人暗中不斷厚贈張儀財寶。
四年後,魏襄王死,兒子哀王繼位。張儀又勸説魏哀王投靠秦國,也遭到拒絕。張儀便暗中要秦國進攻魏國。魏國戰敗了。第二年,魏國又被齊國打敗於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秦國又乘機攻魏,他們先把韓國大將申差的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使其他諸侯為之震驚。魏國的失敗,導致了縱約國關係出現裂痕。張儀利用這種形勢,説服哀王依附秦國。他從分析魏國地理形勢、兵力狀況、處境、“合縱”協約不可信等不利條件入手,最後用“積羽沉舟,羣輕折軸”作比喻,指出魏國如果忽視這些不利因素,就會像輕的羽毛大量堆積能壓沉大船一樣,遭到覆亡的危險;輕的東西積多了,也能壓斷車軸。魏哀王終於聽從了張儀的勸議,背離“合縱”協議,請求和秦國“連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