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

鎖定
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阿拉伯語محمد بن تغلق;拉丁化:Muhammad bin Tughluq,約1300年-1351年3月20日)在1325年至1351年間是德里蘇丹國圖格魯克王朝的突厥族蘇丹,他是圖格魯克王朝創建者吉亞斯·烏德·丁·圖格魯克(Ghiyath Din Tughluq)的長子。吉亞斯丁·圖格魯克曾經派遣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到德干高原參與對卡卡提亞王朝帝王普拉塔帕魯德拉(Prataparudra)的戰爭,其時卡卡提亞王朝的都城是瓦朗加爾。他的父親在1325年逝世後,穆罕默德便繼承了皇位
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是一位熟識邏輯、哲學、數學、天文和自然科學的學者,且具備醫學方面的知識和精通辯證,同時也是一位書法家。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圖塔在他的統治時期拜訪過他。
中文名
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
外文名
阿拉伯語:محمد بن تغلق;拉丁化:Muhammad bin Tughluq
國    籍
圖格魯克王朝
民    族
突厥人
出生日期
約1300年
逝世日期
1351年3月20日
職    業
統治者
信    仰
伊斯蘭教

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圖格魯克的統治

早在穆罕默德繼位之前,他的父親吉亞斯丁就已通過軍功等手段上位,從內部蛀空原先的德里蘇丹統治階層。加之對恆河三角洲、坎貝半島和西南海岸的成功征服,足以讓後來者成為名副其實的印度之王。
在他剛剛登位的1325年,就着手整頓陳舊的經濟系統,向所有省份都派出了税務評估團隊,以便掌握治下領域的極限財力。由於千年以來的不斷沉澱,當時的印度基層社會被種類繁多的各等級封建領所覆蓋。這些土地的所有者中不乏突厥化軍官、投誠的印度教領主,以及父親留給穆罕默德的直屬征服成果。若不從中搜刮出更多民脂民膏,則任何大刀闊斧的決策都難以被有效執行。
穆罕默德也繼續堅守自己所信奉的伊斯蘭本位主義,意在壓制數量更為龐大的印度教羣體。例如對聖城卡瑙季/曲女城的屠殺,就是最駭人聽聞的一次整頓行動。當然,任何從中亞南下的征服者都不可能將自己與印度社會完全隔絕。由於伊斯蘭教義允許穆斯林們保護其他有經人,所以能給統治者送去大筆不菲的信仰税。德里蘇丹的前幾位君主,就利用這個理論缺口,維持着相當比重的個人收入。只是在心氣頗高的年輕君主看來,這樣行事也會產生巨大的副作用。許多原籍中亞的穆斯林軍事貴族,會在短時間內接受被征服者的文化。但完全依靠武力建國的德里蘇丹,從根本上要仰仗這個有限的團體維持特殊地位。所以,如何防止小集團內部的氛圍墮落,就被看做是異常重要的工作。
穆罕默德計劃從德里遷都到道拉塔巴德
穆罕默德計劃從德里遷都到道拉塔巴德(1張)
圖格魯克王朝在蘇丹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時期達到鼎盛。他在位其間發動了4次南征﹐並佔領了差不多整個南印度地區。
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決意要將蘇丹國擴展至新近征服的印度南部,為了鞏固印度南部的控制權,他於1327年將首都由德里遷至德干高原以南700英里的德瓦吉里(Devagiri),改稱道拉塔巴德(Daulatabad)。那裏曾是多個印度本土政權的核心,也是南印度與北方商路的必要中轉站。而且還距離印度洋海岸不遠,可以讓蘇丹的宮廷更好地享受貿易和農業税收。但更要緊的考量,是將居於核心的突厥化軍政隊伍遷出原地,將他們與盤根錯節的老關係網隔絕。由於道拉塔巴德一直是位於山丘上的堡壘,周圍根本沒有德里那樣的巨大市場和民居社區,自然很適合來扮演新的特殊都城角色。
為此,蘇丹不僅要為自己的部屬和家眷提供搬遷費用,還要斥巨資在兩地間興修王家大道。隨後又發現僅有道路還不足以吸引人流,便繼續投資驛站和郵政系統,確保南遷後的自己不會對北方失去控制。當然,相當部分的民眾也被要求隨都城南下,並會獲得君主本人給予的路費補助。但微薄的津貼根本無法負擔起大部分花銷,讓許多身體虛弱者在半途中就倒斃在路邊。又由於遷都計劃剛好在夏季執行,道拉塔巴德不完善的供水導致許多人死亡。更加諷刺的是,被穆罕默德要求搬家的往往是穆斯林羣體。他們的商業專家、手工業熟練工、服務業能手和軍隊家眷身份被尤其看重,結果卻在折騰中損失最大。反倒是不受待見的印度教羣體,被繼續留在原來的德里城區。哪怕失去了繁榮大市場或貿易中心地位,他們還是讓那裏不至於陷入死寂。
1329年,穆罕默德正式攜整個宮廷完成遷都大業,卻並沒有因此就將國家的重心徹底南移。因為北方的旁遮普還是重要產糧區,印度河恆河流域的成熟定居帶也不能輕易放棄。乃至開伯爾山口以北的中亞,都是商團和新募士兵的主要源泉。何況在13-14世紀之交,德里蘇丹國本身還曾多次遭遇蒙古入侵,而始作俑者還依然在興都庫什山的另一頭存在。
後來,首都又遷回到德里,大批民眾在兩次遷都的過程當中死亡,德里很長一段時間如同鬼城。著名旅行作者伊本·巴圖塔寫道:“我在踏進德里時,彷彿進入了沙漠。”
穆罕默德曾經準備同時將進入衰退期的察合台汗國伊爾汗國消滅。他從遙遠的河中請來大批地方貴族,以經濟資助為條件去換得對方臣服或配合。同時也計劃召集一支數量達370000人的遠征軍,併為龐大的動員提前預支了整年費用。但大部分突厥化貴族都不贊同此舉,印度教王公則更不樂於為敵視自己的暴君買單。最後鬧得全軍都狀態欠佳,在被迫解散前的1年裏都沒能形成戰鬥力,也讓蘇丹的宏偉計劃打了水漂。那些已經花出去的錢,自然是難以追回。
在1333年,穆罕默德又一次拋出自己的獨立思考成果。他召集10000人的精鋭部隊,宣佈要率領他們翻越喜馬拉雅山脈,目標是尚處蒙元統治下的中國。但全軍剛剛抵達當代喜馬偕爾邦境內的庫爾盧,就在天災人禍中損失慘重。雖然預想中的前進路線有河流與貿易路線支撐,但長期據守當地的印度教卡托克山民卻不願讓出通道。他們在山麓間不斷設置路障和伏擊圈,讓習慣騎兵作戰而熟悉現場的入侵者苦不堪言。尤其當德里蘇丹國的軍隊推進至高海拔山區,紛紛因高原反應而變得嗜睡和有氣無力,險些在這片窮鄉僻壤中全軍覆沒。
從1334年開始,這位蘇丹的多年折騰惡果逐步浮出水面。許多先前遭武力強制壓服的地區,紛紛因不堪忍受暴政而掀起叛亂。首先是絕對距離最遠的孟加拉,然後是次大陸西北的拉其普特。即便在看似最為柔弱的南方,也有大聯盟性質的毗奢耶那伽羅帝國出現。默罕默德心痛的發現,德里蘇丹國的軍隊已不堪重負,募兵所需的資金也很難湊齊。自己只能灰溜溜的離開新都道拉塔巴德,再次讓價格不菲的宮殿、社區和道路投資都打了水漂。幾位原本鎮守中印度的地方大員,也接着君主的還都德里而紛紛自立。於是,穆罕默德生涯末期的領地範圍,就比自己接過權力時要縮水50%。

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古吉拉特的戰爭

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野心勃勃,計劃遠征周邊國家。他開始累積財富籌劃戰爭,他透過肯帕德(Khambhat)的港口將財帛由德瓦吉里運送到德里。當時,海盜莫哈達吉·戈希爾(Mokhadaji Gohil)統治鄰近的高哈和皮裏阿姆貝(今巴夫那加爾)。他在1347年得悉德里蘇丹國會通過肯帕德轉移財帛,他的艦隊襲取了港口並劫掠了船貨,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派遣軍隊以挫敗莫哈達吉·戈希爾,德里蘇丹國軍隊在策略上希望鎮守皮裏阿姆貝,但他們的海戰經驗不及海盜,他們被輕易擊敗。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親自在高哈建立據點,決意要殺死莫哈達吉·戈希爾。在他親征的首數個月裏都未能佔領皮裏阿姆貝,他於是計謀誘使莫哈達吉·戈希爾登陸,然後在陸上戰消滅他。他向肯帕德的一位商人承諾給予商貿利益,讓他去説服莫哈達吉·戈希爾上岸。商人來到皮裏阿姆貝激昂地向莫哈達吉·戈希爾表示當地人受蘇丹的軍隊壓迫,希望莫哈達吉·戈希爾能夠來幫助他們。莫哈達吉·戈希爾不虞有詐,結果被擒,並在高哈附近被斬首。

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鑄幣

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以喜好鑄幣見稱,他利用鑄幣來紀念自己和他的事蹟,他所生產的金幣超越了前度君王,他發行了許多面值微不足道的錢幣。
他從印度南部搜掠了許多黃金,增加了錢幣的分量,金第納爾由172格令增加到202格令。他推行了一種銀幣,但在七年後由於不受歡迎和缺乏認受性而被廢除。
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的硬幣 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的硬幣
他的錢幣反映出他堅定的宗教熱忱,錢幣上有“真主的戰士”、“四大哈里發的忠實支持者”等題字。他的大部分錢幣都鑄有清真言。在德里和道拉塔巴德所鑄的錢幣用以紀念其父親,在拉克瑙提(Lakhnauti)、蘇丹普爾(Sultanpur)、蒂魯特(Tirhut)等地均有鑄幣廠。至現代已知的錢幣品種超過30種。
當中最獨特的一種錢幣是“強制流通貨幣”,從1330年開始鑄造,以謀求高額鑄幣税來填充空虛的國庫。這種貨幣有兩個版本,分別在德里和道拉塔巴德發行。貨幣跟從兩個標準,可能是分別要合乎先前存在在北部和南部的標準。這是印度史上第一種代幣,仿照了中國的錢幣,使用黃銅鑄造,以國庫當中的金銀為儲備。
他在貨幣上刻有“遵從蘇丹者,善者”以誘使民眾支持新幣,刻字甚至呈現那格利字體,但由於採用合金鑄幣,錢幣會變壞,只有很少的人民用他們的金銀幣來換取新幣。而且銅幣容易被仿製,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最終於1333年放棄鑄幣,以牛隻和黃金贖回貨幣。推行新幣失敗後,據説堆積如山的銅幣仍堆放在皇室機關附近長達數年。

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帝國崩塌

1351年,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在前往塔塔(Thatta)途中逝世,他得以親眼看着帝國衰落。在他的晚年統治期間,德干高原紛紛建立了一些新的王朝,如阿拉丁·哈桑·巴赫曼沙赫/阿拉-烏德-丁一世蘇丹(Ala-Din Bahman)建立的巴赫曼尼蘇丹國

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宗教包容

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相對寬容,容許印度教耆那教徒居住在德里,這政策被他的甥侄菲魯茲沙·圖格魯克(Firuz Shah Tughluq)顛倒。

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流行文化

  • “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是泰米爾人的社會政治諷刺戲劇,由祖·拉馬斯瓦米(Cho Ramaswamy)在1968年編劇及上演。
  • 圖格魯克是祖·拉馬斯瓦米在1970年創辦的泰米爾新聞週刊
  • 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是吉里什·卡納德(Girish Karnad)在1972年所著的書目“圖格魯克”的主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