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稍美

鎖定
稍美(內蒙古地區讀作 Shāo Mài 或 Shāo Měi),是一種在內蒙古西部各城市流傳很久、不衰的傳統風味食品,和中國南方地區的傳統小吃“燒賣”外形類似,但是所用餡料不同,內蒙古地區的稍美只用牛羊肉和大葱,南方燒賣餡料種類繁多,不是一種食品。
中文名
稍美
分    類
清真食品
口    味
主要食材
羊肉大葱麪皮

稍美典故

稍美|稍麥 稍美|稍麥
傳説,明末清初之時,在歸化城中,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有哥倆以賣包子為生,後來哥哥娶了媳婦,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歸哥嫂,弟弟在店裏打工。
弟弟除了吃飽以外,再無分文收入,為了今後娶媳婦成家,弟弟在包子上鍋蒸時,就做了些薄皮開口的“包子”,區分開賣,賣包子的錢給哥哥,稍帶賣的錢積攢起來。
久而久之,很多人喜歡這個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賣”,捎帶着賣之意。 [1] 
另傳,早年這種蒸籠小點都是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着濃釅釅的磚茶或奶茶,配以各色糕點,吃着熱騰騰剛出籠的蒸籠點心,因其邊稍皺摺如花,稱為“稍美”,意即“邊稍美麗”。又因在茶館“捎帶着賣”,故又稱其為“捎賣”。
再後來通過晉商傳到京津等地,稱為“稍麥”,名揚北京城。
當時,在北京城前門一帶,販賣稍麥的飯館門前懸掛的招牌上,往往標有“歸化城稍麥”字樣。後來經過改良演變向南傳播就改叫“燒賣”了。
十四世紀朝鮮《樸通事》記載過“素酸餡稍麥”,其注:“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作為花蕊。”
《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匾食,餃子。《嘉定縣續志》:“紗帽以面為之,邊薄底厚,實以肉餡,蒸熟即食最佳。因形如紗帽,故名。”按“紗帽”乃“稍賣”之訛讀。
《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兩盤點心——盤豬肉心的燒賣,一盤鵝油白糖蒸的餃兒。”
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之食品類及菜譜》:“各樣燒賣,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鈎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
1937年完成的《綏遠通志稿》中有這樣的記載:“惟室內所售捎賣一中,則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帶賣之。俗語謂‘附帶’為捎,故稱捎賣。且歸化燒麥,自昔馳名遠近。外縣或外埠亦有仿製以為業者。而風味稍遜矣。”
如今稍美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了,“稍麥”一詞雖仍沿用,“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不過在內蒙古西部地區“稍美”一詞在很多店鋪招牌上沿用。

稍美流行地區

稍美流行於呼和浩特、包頭等地,是當地人不可缺少的早點之一,經營者以回民居多,故又屬於清真食品。

稍美製作與品嚐

內蒙古西部地區稍美仍是以羊肉配以大葱鮮姜的餡料為傳統。
稍美製作工藝獨特,選料精良,皮子精而薄、羊肉餡肥瘦適中,葱絲薑末等佐料齊全。
稍美出籠,鮮香四溢。觀其形,只見皮薄如蟬翼,晶瑩透明,用筷提起垂如細囊,置於盤中團團如小餅。
吃起來香而不膩。可謂食中美餐,形美而味濃。

稍美製作

主料:白麪、羊肉。
要求選料精良,用新鮮羊肉做餡,葱姜等佐料調味。
製作 製作
面要用精麪粉和均,用專用的稍美棰擀皮,麪皮要薄,要擀出花邊來,用稍美皮包羊肉餡。“稍美”的名其實就來源於此。“稍”看着很美,象花朵一樣。
製作 製作
把餡放在燒賣皮裏輕輕捏成石榴狀,上籠蒸7至10分鐘即熟。燒賣出籠,頓時鮮香四溢,觀其形,晶瑩透明;食其味,清香爽口,味濃不膩。皮薄如蟬翼,柔韌而不破,用筷子夾起來,垂垂如細囊。
稍美 稍美

稍美品嚐

稍美一般在固定的專門稍美館裏出售,其他飯店很少有售賣,在內蒙古西部各城市,基本上是以早點為主,也有很多店鋪全天經營!
稍美的計算方式是按照“兩”來計算,有的城市是一兩六個,有的城市是一兩八個,這和一般的重量計算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其重量計算是按照包餡兒的皮的重量來計算的,一般來説,一兩指的是使用了一兩的皮,而並不是指其淨重,稍美一兩的淨重應該超過六兩五(約合計325g)以上。
所以外地食客點餐前問清店家一兩約幾個稍美,點餐時可以使用半兩計算,譬如,一兩五,即九個至十二個稍美,這樣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用餐。
稍美的吃法類似於餃子,一籠蒸熟後上桌,在碟子裏可以佐以陳醋、辣椒、醬油,並配以奶茶、磚茶解膩。
傳統的稍美仍是以羊肉餡為主,已經有很多類似於素餡、牛肉等新品種出現。
稍美 稍美

稍美價格

稍美 稍美
稍美的價格在市場上沒有統一,各個城市的物價水平和使用餡料的精細程度和店面的高檔與否也是決定稍美價格的原因,不過當地人一般都喜歡去一些藏匿於市井的老鋪子,這些老鋪子的味道比較正宗。
現階段一兩稍美的價格約在人民幣20元以上不等。
當地人還喜歡從市場購買稍美皮,回家後自己置辦餡料製作,既經濟又實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