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程思廉

鎖定
程思廉(1234—1296),字介甫,祖籍河南洛陽,後定居於今平魯城。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被薦為監印官。至元七年(1270)以後,他先後在河南、山西、山東、河北、陝西等地任監察官或行政官,所到之處,皆有政聲。其間,有三次因事親和丁艱而辭官,即自謂“前此三除,昧死陳情”。至元二十六年,程思廉已五十五歲,正值老母去世一年。服孝未滿,便毅然戴孝來到雲南。程思廉宦 滇六年。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改官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使。次年(1296)正月,卒於官。 [1] 
本    名
程思廉
介甫
所處時代
元朝
出生日期
1234年
逝世日期
1296年

程思廉人物簡介

程思廉,字介甫,元代人。祖籍洛陽偃師,北魏時以豪強大族徙居雲中(今山西大同),後定居東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旗)。因其伯父程震任偃師主簿,故又遷回原籍偃師,居緱氏鎮程村。父程恆,元初任沿邊監榷規運使、解州鹽使等職。初思廉受太保劉秉忠推薦,在太子府供職,授樞密院監印,兼河南行省官署都事,為丞相史天澤所器重。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入為監察御史,因彈劾權臣阿合馬被下獄。後遷河北、河南道按察副使。時值河北、河南鬧饑荒,而官府催賦催税更急,思廉立刻加以制止。二十年,河北又遭大荒,官軍阻止災民渡河到河南求食,他説:“天下一家,河北、河南之民皆我黎民。”遂令災民隨意渡河。衞輝、懷慶、孟州一帶發大水,他親率民工修堤防,風餐露宿,百姓安然無恙。至元二十六年,任雲南行省御史台御史中丞。成祖即位,調河東山西廉訪使。年六十二歲卒,葬緱氏鎮官莊程村。諡號敬肅。

程思廉人物生平

其父名恆,為元沿邊監榷規運使,解州鹽使。由於太保劉秉忠舉薦,在裕宗即位前的府中做給事,以謹慎誠實著稱。後來,被任命為樞密院監印,平章政事哈丹河南巡視,任命程思廉暫任都事。因他對政事處理得當,受到上下級擁護與讚賞,深受丞相史天澤的賞識。當時正值用兵襄樊,丞相讓他都督糧草。思廉為了按時完成運糧任務,防止與民秋收爭道,令運輸者異路運行。糧到襄樊後部分露天堆放。一夕大雨,部下向他請示,他卻安卧不動。省裏向思廉追究原因,思廉説:“這裏離敵人很近,半夜裏起來搶救糧食,大家一定會感到很吃驚併產生疑心,還可能引起意外的變故。即使糧食被淋濕些,也不過是損失軍隊一天的糧食罷了。”聽的人都認為他説得對。
至元十二年(1275),思廉調任淇州知府,後來又調任東平路判官。後調入京城,任監察御史。當時他因為力主彈劾貪贓權臣阿合馬,被關進監獄。阿同黨利用各種手段陷害於他,但思廉毫不畏懼。在赴任河北、河南道按察副使途經彰德時,聞知兩河遭災,而當地官吏仍急催要租逼税,他卻令免徵。當地官吏提出免徵必須上報朝廷獲准,思廉説:“如此,則民不堪命矣。”即馳報朝廷,後朝廷準其所奏。至元二十年(1283)河北又發生水災,災民渡河求食,朝廷遣使絕河禁止,思廉説:“民急求食,豈得已哉。天下一家,河北、河南皆吾民也。”下令讓災民過河自便。他還説:“雖得罪,死不恨”。後上報朝廷,朝廷亦未怪罪。不久,衞輝、懷孟(今河南汲縣、沁陽)又大水,思廉臨視賑貸,救了很多人。大水入城,思廉露宿督役民眾修築堤防,水大但沒有造成大災,衞人十分稱德。
二十六年,立雲南行御史台,起復思廉為御史中丞。始至,蠻夷酋長來賀,語言雖客氣而意表甚驕。思廉奉宣上意,且嚴厲講明福禍,聞者懾服。
元貞元年(1295),調任河東山西廉訪使。太原每年供諸王的駱駝、馬匹一萬四千餘,思廉查其實數供給,減輕人民負擔,受到人民擁護。平陽諸郡每年租税原定運送北方,民甚苦累。他改舊法,運於河東近倉,大大減輕民眾勞苦。
思廉與人交有始終,常推薦德才兼備人物給朝廷。有人議論他是求取名譽,他卻説:“若避好名之譏,人不復敢為善矣。”卒諡“敬肅”。 [2] 

程思廉史籍記載

程思廉,字介甫,其先洛陽人,元魏時以豪右徙雲中,遂家東勝州。父恆,國初佩金符,為沿邊監榷規運使、解州鹽使。思廉用太保劉秉忠薦,給事裕宗潛邸,以謹願聞。命為樞密院監印,平章政事哈丹行省河南,署為都事。丞相史天澤尤器之。時方規取襄樊,使任轉餉,築城置倉以受粟,轉輸者與民爭門,不時至,思廉令行者異路。粟至,多露積,一夕大雨,思廉安卧不起,省中召詰之,思廉曰:“此去敵近,中夜騷動,眾必驚疑,或致他變。縱有漂濕,不過軍中一日糧耳。”聞者韙之。
至元十二年,調同知淇州,徙東平路判官,入為監察御史,以劾權臣阿合馬繫獄。其黨巧為機阱,思廉居之泰然,卒不能害。累遷河北河南道按察副使。道過彰德,聞兩河歲飢,而徵租益急,欲止之。有司謂法當上請,思廉曰:“若然,民已不堪命矣。”即移文罷徵,後果得請。二十年,河北復大飢,流民渡河求食,朝廷遣使者,集官屬,絕河止之。思廉曰:“民急就食,豈得已哉!天下一家,河北、河南皆吾民也。”亟令縱之。且曰:“雖得罪死不恨。”章上,不之罪也。衞輝、懷孟大水,思廉臨視賑貸,全活甚眾。水及城不沒者數板,即修堤防,露宿督役,水不為患,衞人德之。遷陝西漢中道按察使,以母老不赴。俄丁母憂。
二十六年,立雲南行御史台,起復思廉為御史中丞。始至,蠻夷酋長來賀,詞若遜而意甚倨,思廉奉宣上意,綏懷遠人,且明示禍福,使毋自外,聞者懾服。雲南舊有學校,而禮教不興,思廉力振起之,始有從學問禮者。
成宗即位,除河東山西廉訪使。太原歲飼諸王駝馬一萬四千餘匹,思廉為請,止飼千匹。平陽諸郡歲輸租税於北方,民甚苦之,思廉為請,得輸河東近倉。舊法,決事鹹有議答,權歸曹吏,思廉自判牘尾,某當某罪,吏皆束手。
思廉累任風憲,剛正疾惡,言事剴切,如請早建儲貳、訪求賢俊、辨車服、議封諡、養軍力、定律令,皆急務也。與人交有終始,或有疾病死喪,問遺周恤,往返數百里不憚勞,仍為之經紀家事,撫視其子孫。其於家族,尤盡恩意。好薦達人物,或者以為好名,思廉曰:“若避好名之譏,人不復敢為善矣。”卒,年六十二,諡敬肅。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