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程善之

鎖定
程善之(1880-1942) 名慶餘,字善之,號小齋,別署一粟,亦號塵盫、塵邨,筆名有善之、善之生,齋名漚和室。安徽歙縣人,曾在南京、秣陵短暫居住過,後寓居揚州。中國近代學者、小説家。
1912年10月21日由鄧家彥、胡樸安、汪洋介紹入南社,入社書編號348。中國同盟會會員。1908年起執教於揚州府中學堂。辛亥革命後任《中華民報》編輯。1928年任《新江蘇報》總主筆。1935 年任教於揚州國學專科學校。著有《殘水滸》《駢枝餘話》《倦雲憶語》《宋金戰紀》《四十年見聞錄》《清代割地談》《印度宗教史論略》等。 [1]  [3] 
抗日戰爭中受日偽“清鄉”檢查所刺激,1942年因腦溢血病故,終年63歲。 [1]  [4] 
(概述圖來源 [7] 
本    名
程善之
別    名
別署一粟,筆名善之、善之生,齋名漚和室
善之
小齋(亦號塵盫、塵邨)
出生地
安徽省歙縣
出生日期
1880年11月29日
逝世日期
1942年4月12日
主要作品
殘水滸
《駢枝餘話》《倦雲憶語》《宋金戰紀》《四十年見聞錄》《清代割地談》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程善之人物生平

程善之(1880-1942) 名慶餘,字善之,號小齋,別署一粟,亦號塵盫、塵邨,筆名有善之、善之生,齋名漚和室。安徽歙縣人,曾在南京、秣陵短暫居住過,後寓居揚州。 [1] 
程善之幼時身體極弱多病,但早慧,自言三歲時開始識字,習《三字經》、《千家詩》 、《千字文》 等。六歲入私塾。由於家庭文化氛圍的影響,他非經史不能寓目,十六歲補博士弟子員,十七歲結婚。1905年秋,程善之之妻孫氏病逝。 [1] 
程善之 程善之 [3]
1908-1912年,任教於揚州府中學堂。 [1] 
辛亥革命後,32歲的程善之應《中華民報》鄧孟碩(家彥)之邀,出任編輯。 [1] 
1912年10月17日和1913年3月16日,程善之與姚石子、高天梅、胡樸安、胡寄塵一同參加了在上海愚園舉行的南社第七、第八兩次的雅集,並加入了南社,入社號為348。 [1] 
1913年7月,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程善之任孫中山大元帥府評議。二次革命失敗,報事停刊,善之回揚州,執教於揚州中學。不久,他喜好上佛學,皈依禪悦。歸隱揚州後,程善之雖喜好佛學,但也積極進行文學創作。回揚州後他又婚娶,並於1914年生子廣武。 [1] 
程善之大力支持民主運動。“五·四”運動中,他在揚州倡導成立了揚州學生會,聲援北京的學生運動。 [1] 
1923年新南社成立不久,他應邀加入了新南社,此前他還是揚州冶春後社的成員之一。 [1]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他積極投身到反帝愛國運動中。據他的學生,後來旅居台灣的凌紹祖先生在《惜餘春軼事讀後記》中説:“程善之雖為博學之士,喜與青少年接近,餘即親承其教誨者。上海‘五卅’慘案發生,起因於煙廠工人顧正紅之被槍殺,英帝國主義者面目猙獰,激起全國同胞之憤慨。餘時在揚州與艾劍平等出版《不平報》——一種不定期刊物,目的是在宣傳‘五卅’慘案之真相,並激發吾揚人士同仇敵愾之心。餘等每日均集合於善之先生寓所,自寫、自編、自校、自發。善之先生看了很高興,因為這是一羣愛國的青年。有時他也寫點短評湊進去,同我們像是不分彼此,相處得水乳交融。《不平報》印出後,由我們每人一疊向大街小巷挨户分發。很多好心的讀者紛紛送錢給我們,作為津貼印刷費用。因此,更增加我們的興趣和信心。揚州人的愛國心實在是不在任何人之下。” [1] 
1928年儀徵人包明叔於當時江蘇省政府所在地鎮江創辦《新江蘇報》,程善之任該報主筆。 [1] 
三十年代初,葉楚倫任江蘇省主席,胡樸安任民政廳長,曾敦請程善之出任省府委員,他固辭未就。“九·一八”事變後,陳果夫主持江蘇省務,曾派秘書長羅佩秋邀請善之,但亦婉拒。 [1] 
1932年春,國民黨召開國難會議,延攬全國才識之士,程善之被聘為國難會會員。但因母老未敢遠遊,辭未就微。 [1] 
1935年前後程善之與陳含光、陳賜卿一起,在蔣太華辦的揚州國學專科學校任教。 [1] 
1937年12月鎮江淪陷,《新江蘇報》於鎮江淪陷前經由揚州遷往蘇北。其時,程善之的母親葉老夫人已逝,他毀家隨報社遷泰縣。1938年春,《新江蘇報》在泰縣復刊。1940年因戰爭所迫報社遷往上海,在國民黨中宣部宣傳專員馮有真的資助下,出地下油印版。 [1]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上海租界淪陷。報社由上海遷往宜興張渚,途徑武進時,突遭日偽清鄉檢查,程善之因受刺激,遂患腦溢血病故,時為1942年4月12日(農曆二月二十七日),終年63歲。 [5] 

程善之人物作品

1904年,傳記《明太祖朱元璋傳》刊於《安徽俗話報》1904年第15期11-14頁和18期1-3頁,作者署名善之。
1907年,詩歌《丁未寄子實遼東》作於此年,後刊於1913年雜誌《國民》(上海1913)1卷1期5頁;1914年10月《南社叢刻》第12集再刊。
1911年,振漢學社石印本《女革命軍首領吳淑卿義俠傳》出版,作者署“善之生”,此書據當時時事所寫,分2集16章。
1912年,小説《倦雲憶語》連載於《中華民報》,後由廣益書局出版單行本,1930年5月收入胡寄塵編的《文藝小叢書》,由文藝小叢書社再版,再版時加入了柳亞子的題詩與胡樸安、胡寄塵的新序。
1913年,在上海《國民》雜誌第1卷第1、2期上刊有程善之的詩歌:《寄洪三棣臣(時在金陵)》《登北極園》《春日雜感》《丁未寄子實遼東》;詞:《金縷曲·題安重根傳》《一蕚紅·有悼》《浪淘沙·友人談清後移宮事》《祝英台近·和陳烈婦紉蘭乩詞原韻》《蝶戀花·送春有感》;文:《闢南北篇》。7月30日在《中華民報》發表了《討袁賊檄》。
1914年,《小説叢刊》、《駢枝餘話》由江南印刷廠出版;他的《清代割地談》也收入了胡寄塵編的《滿清野史續編》;《小説月報》第3期刊載了他的小説《掠賣餘談》和《虎頭裔孫》《地學雜誌》第6期刊有他介紹宗教的《薩滿教》小文;此年創刊的《上海灘》載有他的小説《雙飛》與《荷珠桂珠》。此年,程善之在王鈍根主編的《遊戲雜誌》1914年3至9期上刊有《懺因筆記》系列叢談共26篇短文;在《南社叢刻》8至12集中刊有詩歌20首,詞18首,文2篇。
1915年,上海有正書局出版了程善之的古文讀本《文字初桄》;《遊戲雜誌》1915年11、12期上刊有《懺因筆記》系列叢談共15篇短文;1915年3月和5月刊刻的《南社叢刻》13至14集詩歌4首,文7篇。
1916年,《浙江兵事雜誌》刊出程善之短文《説槍》;1916年《南社叢刻》15、16、17、19集中刊詩歌1首,詞1首,文11篇。
1917年,上海文明書局出版鉛印本《南社小説集》,內收程善之小説《兒時》。
1918年,上海有正書局出版了他的修辭學著作《修辭初步》。
1921年,上海國光書局出版的《儉德儲蓄會月刊》2卷5期,3卷1、2、3期刊小説4篇:《陳元》《鄭均》《四姑娘》《秋娘》;周瘦鵑編輯的《半月》上發表了程善之的筆記小説《四十年見聞錄》。
1922年,自印小説《駢枝餘話》與《小説叢刊》;上海有正書局出版《懺因筆記》。
1923年,上海有正書局出版《懺因醒囈》(現藏揚州圖書館);《國學彙編》第1期載文《與胡樸安書》;《國學週刊》第14期在書信《再與胡樸安書》;1923年《南社叢刻》22集中刊詩歌4首。
1928年,《婦女旬刊》雜誌276、277、278期載《秋娘》。
1930年,為程人駿《大梨花槍圖説》作序(落款為:民國十九年孟秋之月歙縣程善之謹序)。
《殘水滸》書名頁 《殘水滸》書名頁 [7]
1933年,《新江蘇報》連載了署名“一粟”(即程善之)的章回小説《殘水滸》,此年10月新江蘇報館交予江南印書館出版單行本;《鐵路月刊:津浦線》3卷5期載有程善之的詩《蒙古軍歌》;在《詞學季刊》刊載詞作《鷓鴣天·南樓野望因過袁宅聽中央播音》和詞論《與臞禪論詞書》(按:臞禪即瞿禪,著名詞學家夏承燾的字)。
1934年,《新江蘇報》六週年之際,報館出版《程善之先生時評彙刊》,收有《一個建設的難題》、《國技考試》、《西班牙招華工》、《外人法權之下如是如是》、《官邪》、《不用愚民政策》、《失業與無業》、《報仇》時評、短論200餘篇。
1935年10月,新江蘇報館出版小説《思李叟》。
1936年,為南京《國術週刊》雜誌寫《中央國術館八週年紀念序》,載158、159、160期。
1937年,《集納》雜誌第1卷第6期在雜文《談看報和讀書》。
(以上作品彙總來源 [6] 

程善之人物家世

高祖:程名燦,字琪樹,太學生。
曾祖:程訓壽,字典書,例貢生,程善之的祖父程希轅為程訓壽的次子。
祖父:程希轅,字穎芝,太學生,武陟例議敍州賞給正四品封典,誥封中憲大夫(正四品)覃思晉封資政大夫(正二品),與曾國藩有交往。
祖母:鄭氏,為朝議大夫議敍知府(從四品)鄭光焉之女
父親:程桓生,字尚齋,一字秩周
母親:葉氏,為程桓生側室
兄弟姊妹:長兄程錦坤,邑庠生;仲兄程錦澄,五品銜,江蘇補用知縣,曾隨曾國荃征戰多年;三兄程夔,字詠琴,號午坡(譜名錦武);四兄程錦龢,生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字儷中,號霞坡;五兄程錦粵,邑庠生。妹一,適儀徵徐氏。
(以上家世資料來源 [1] 

程善之人物評價

1.1947年2月11日《新江蘇報》刊登了包明叔、冷御秋、柳詒徵等25人籲請省府公葬程善之的提案,提案説:程善之先生文筆道德為不可多得之人,而淡視功名,致力民族抗戰宣傳,至死不渝,尤為可佩。服務《新江蘇報》十餘年如一日,治文辭宗桐城,而筆勢縱橫,又深得船山風格。遺著除見諸報端外,早載《南社叢刻》及各出版界。一腔熱血,言之有物,浩然正氣留在人間。 [2] 
2.程善之可謂是出生於簪纓仕宦、世代書香之家。他的一生,誠如他的弟子包明叔所説:“惟其好強,故學有所成,惟其尚有天真,故終不得意,外謙和,而內有傲骨。”青年時期對革命的執着追求;中年皈依禪悦後,亦念念不忘國事;晚年積極進行抗戰宣傳,直至逝世。他的一生無一例外地踐行着那個時代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人生軌跡:(清末)醉心革命———(辛亥革命後)灰心沉淪———(抗戰時)積極投身禦侮。 [1] 
參考資料
  • 1.    唐海宏.南社成員程善之家世、生平考述[J].皖西學院學報,2012,28(03):141-146.
  • 2.    黃繼林.《新江蘇報》主編程善之[N].揚州晚報.2009-03-07(B1)
  • 3.    張明觀,張慎行,張世光編著. 南社社友圖像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557
  • 4.    劉國銘主編 黃晉明 陳予歡 王叔凱副主編. 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 (下冊)[M]. 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2292
  • 5.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1:1150
  • 6.    唐海宏.南社成員程善之著述年表[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03):37-39.
  • 7.    程善之先生著. 殘水滸[M]. 新江蘇日報館, 19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