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庭之哭

鎖定
秦庭之哭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定公四年》。 [1] 
該成語意思是原指向別國請求救兵,後也指哀求別人救助;在句子中一般作賓語。 [1]  [4] 
中文名
秦庭之哭
近義詞
包胥之哭
語    法
作賓語
注音字母
ㄑㄧㄣˊ ㄊㄧㄥˊ ㄓㄧ ㄎㄨ
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定公四年》
成語拼音
qín tíng zhī kū

秦庭之哭成語出處

《左傳·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師,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3]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秦庭之哭”。 [3] 

秦庭之哭成語故事

伍子胥,名員,字子胥,是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謀略家,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本為楚國人,是楚國大夫伍奢次子。他個性十分剛強,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都被楚平王所殺,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申包胥,他對申包胥説:“我的父親和兄長都遭楚國小人陷害,我也被迫逃離故鄉,這個仇我一定要報,我一定要滅亡楚國!”申包胥回答説:“你的仇當然應該報,但是隻要你滅亡楚國,我就一定能夠使楚國重新興盛起來!”後來,伍子胥逃到吳國,受吳王重用。 [2] 
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吳王用伍子胥計破楚入郢,申包胥隨楚昭王撤出楚國輾轉逃到隨國。為了實現復興楚國的誓言,申包胥歷盡千辛萬苦來到秦國求秦哀公出兵救楚。他對秦哀公説:“吳國這個邊地小國,野心勃勃,多次發動戰爭侵略中原國家,我們楚國首當其害,郢都傾覆,社稷不保。我國國君也遠避荒野,他派小人來向您告急。您可以想一想,吳國是一個貪得無厭的國家,一旦我國為其所滅,您的國家就成了吳國的鄰國,有了這樣的鄰國,您國家的邊境就不可能安寧了!如今,趁吳國在楚國還沒有安定下來,秦國應該向我國出兵。這樣一來,如果楚國就此滅亡,楚地就歸秦國所有了。如果我國有幸能夠仰仗您的威勢保存下來,那麼楚國願世世代代服侍秦國。”秦哀公聽後對申包胥説:“你的意思我已經明白了,但是事關重大,你還是容我想想再作答覆,你就先到館邑去休息一下吧。”申包胥聽秦哀公這樣説,連忙説:“我家國君還在荒野中逃亡,小人我怎敢休息!”説罷就站在秦宮牆下,放聲痛哭,這一哭就是七天七夜。 [2] 
秦哀公終於被他感動,答應發兵車五百乘前往楚國救援。在秦國軍隊的幫助下,楚軍終於趕走了吳國軍隊,收復了郢都。申包胥歸郢後,昭王對他欲予獎賞,他説請救兵是為了楚國百姓,拒受賞賜,隨即隱居山中,以度餘年。 [2] 

秦庭之哭典故寓意

伍子胥為報家仇背井離鄉,遠走吳國,最終將楚國逼上了滅亡的邊緣。其好友申包胥為解救楚國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歷盡千辛萬苦,來到秦國,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感動秦哀公,搬來救兵,使楚國避免了一場亡國之災。伍子胥是為家,申包胥是為國、為民,他們都藉助外力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是了不起的人物。 [2] 
另外,在故事中,堅忍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顯得尤為重要。伍子胥、申包胥要是沒有這種精神,也不可能實現自己的願望。要做好一件事情,聰明才智是重要因素,但更多的時候鍥而不捨的精神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2] 

秦庭之哭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偏正式;作賓語;比喻乞求別人援救。 [4] 
運用示例
現代小説家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我只能用下策,派人向綿竹,作秦庭之哭。” [4] 
參考資料
  • 1.    巴城主編.中華成語典故 4.北京:線裝書局,2017.12:第635頁
  • 2.    新家庭書架編委會著.中華成語故事全集 新.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01:第54頁
  • 3.    蘇春梅編著.中華成語故事經典全集 第3卷.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5.05:第168頁
  • 4.    秦庭之哭  .漢典[引用日期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