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國鏞

鎖定
秦國鏞(1876—1940年),又名秦秀鏞,字子壯,咸豐縣丁寨人,土家族,民國空軍的創始者。 [3]  191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並獲得一級文虎勳章,1921年任航空署中將參事。歷任航空飛行主任、西北軍航空總司令。 [2]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秦國鏞
外文名
qinguoyong
別    名
又名秦秀鏞,字子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土家族
出生日期
1876年
逝世日期
1940年
職    業
原民國政府陸軍中將
主要成就
有“中國航空第一人”之美譽
中華民國空軍創始人
中國第一所航空學校校長
出生地
湖北省恩施咸豐縣

秦國鏞人物生平

秦國鏞1876年出生於咸豐縣丁寨鄉林麓口一家名門望族。1901年,他公派出國留學,先後就讀於巴黎陸軍大學和比利時航空學院。1905年回國任陸軍部參事。 [1] 
1912年,他向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建議購置飛機,開辦航空學校,作為編制空軍的基礎。此後,當局花費30萬銀元向法國訂購了飛機12架,其中水上飛機一架,並聘請法國飛行員、駕駛員、機械員、機身員各1名執教,在北京南苑建機場、校舍。 [1] 
1913年,中國第一所航空學校成立,秦國鏞被任命為航空學校第一任校長。秦國鏞駕機試飛,成為在國內駕機升空的中國第一人,還主持開辦兩期訓練班,造就飛行員83名,組建了中國第一支航空隊。 [1] 
191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並獲得一級文虎勳章,調回陸軍部任職,1921年任航空署中將參事。直奉戰爭後,張作霖入京,任命秦國鏞為航空飛行主任。馮閻倒蔣時成立西北軍,任秦為西北軍航空總司令。 [2] 
1919年7月張勳復辟,秦國鏞致電討逆軍總司令段祺瑞,表示“願率飛行員與討逆各軍取一致行動”。秦國鏞率機轟擊清宮,投下3枚尺餘長的炸彈。之後,他又第一個冒險駕機飛越秦嶺,創中國遠航之先。 [1] 
1920年春,南苑航空學校改組為航空教練所。秦國鏞回陸軍部,升陸軍中將,授“一等文虎勳章”。1923年,他解甲從工,建工廠經營高級建築石料,並受聘北京大學任教。 [1] 
秦國鏞於1940年在北京逝世,享年64歲,被安葬在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內,碑刻:“中國航空第一人”。 [2] 

秦國鏞主要事蹟

中國最早的空軍當追溯到北洋政府時期,南苑航校成立的獨立飛行大隊。秦國鏞則是這支獨立飛行大隊的大隊長。 [2] 
1911年春,秦國鏞作為第一個學成歸國的中國飛行員,攜帶一架法國產50馬力“高德隆”單座教練機回到北京。同年4月6日,他駕駛這架飛機在南苑校閲場試飛成功,成為第一個駕機飛上祖國藍天的中國人。 [2] 
秦國鏞被北洋政府任命為陸軍部少校參事。他深知國家無空軍則不能與列強抗衡,嘔心瀝血寫下了發展中國空軍的“建議書”。時北洋政府的掌權者是袁世凱,秦國鏞通過法國駐北京公使館武官、總統府顧問白裏索將自制飛機模型向袁世凱進呈,建議購置飛機,開辦航空學校,訓練飛行員,為建立空軍造就人才。 [2] 
那個時候,袁世凱已經意識到一支飛行軍對戰爭勝負的重要性。秦國鏞的建議正對上了袁世凱的思路。於是,北洋政府決定在南苑開辦一所航空學校,隸屬於參謀本部。當局撥款27萬銀元從法國購進40、50、80馬力的三種“高德隆”教練機12架,以及一些配套設備和維修器材。同時,又撥款6萬銀元,在南苑的舊營房以南、校閲場以西,修建航空學校,包括房屋百餘間,停機棚廠和飛機維修廠各一座,南苑校閲場正式擴建為飛機場,這也是中國第一個機場。 [2] 
秦國鏞被正式任命為南苑航空學校上校軍銜校長。1913年9月,南苑航空學校第一期正式開學。學校的目標是培養“陸海軍航空人才”,學員都是從陸海軍下級青年軍官中選拔保送。學員的官階以中尉和少校為限,年齡限於25—30歲,帶全薪學習。 [2] 
航校課程分學科、術科兩大類。學科設有航空學、機械學、氣象學、陸軍戰術及戰史、外語等課程,主要培養航空技術人員;術科以飛行訓練為主,裝卸發動機和修理飛機為輔,以培養飛行員及地勤人員為主。秦國鏞任內招收了兩期學員,兩期培養飛行員83名。 [2] 
有了飛機,又有了飛行員,參謀本部的指令下秦國鏞在航校組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獨立飛行大隊,秦國鏞兼任大隊長。這在中國空軍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獨立飛行大隊實際上是中國最早的空軍。 [2] 
飛行大隊當務之急是突破遠航關。當時飛機發明只不過10年光景,從法國引進的飛機設備簡陋,最大時速僅96公里,載油有限,駕機遠航需要冒很大風險。1914年3月11日,秦國鏞與飛行教員厲汝燕兩人不顧個人安危,各駕駛1架飛機完成了從北京飛往保定的航線飛行課目,這也是中國第一次航線飛行。其後,秦國鏞又冒險駕機順利地飛越秦嶺,並安全返回南苑,為中國航空遠航翻開了新的一頁。 [2] 
飛行大隊有了遠航能力後,多次奉參謀本部之命參加一些軍事行動。秦國鏞與潘世忠、厲汝燕各駕一架飛機到內蒙古、河南、陝西、甘肅等地執行偵察任務,為地面部隊作戰提供軍事情報。1915年2月,參謀本部抽調飛行大隊兩架“高德隆”飛機,組建航空連,由航校一期畢業生李藻麟任少校連長,吳振璽、劉既長任飛行員,編入馮玉祥第16混成旅序列,這是正式納入軍隊建制的空軍部隊。四川軍方在成都鳳凰山修建機場,航空連抵達成都後,舉行了隆重的飛行校閲儀式,四川將軍陳宧、旅長馮玉祥等觀看了飛行表演。 [2] 
1916年,袁世凱做了83天“皇帝夢”後,於6月6日在一片唾罵聲中壽終正寢。黎元洪當上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對德宣戰問題上發生矛盾,爭論不休。這時,原北洋軍閥、有定武軍“辮帥”之稱的張勳,以調停“府院矛盾”為由,率5000人的“辮子軍”開進北京城,逼迫黎元洪解散了國會。7月1日,張勳擁立清帝宣統復辟,溥儀則封張勳為忠勇親王、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內閣政務總長兼議政大臣。史稱“張勳復辟”。 [2] 
坐鎮天津的段祺瑞打起“反對復辟”“保衞共和”的旗幟,發佈“討逆檄文”,自任總司令,起兵討伐張勳。5日,秦國鏞致電段祺瑞,聲言“率飛行人員與討逆軍各部取一致行動”。7月7日,段祺瑞的“討逆軍”分東西兩路,向守衞在豐台地區的“辮子軍”發動進攻。  [2] 
為了配合“討逆軍”的行動,秦國鏞奉命率飛機大隊參戰。7月7日,秦國鏞、姚錫九、鮑丙辰各駕駛一架“高德隆”飛機從南苑機場起飛,先到天安門上空散發“打倒張勳,反對復辟”的傳單。接着,飛抵豐台地區的“辮子軍”陣地,駕機呼嘯着從“辮子兵”的頭上掠過,“辮子兵”們從未見過這種陣勢,四下逃散,潰不成軍。之後,飛機又飛抵北京城內南河沿張勳宅邸上空,投下了兩枚炸彈,其中一枚恰巧落到張勳的卧室,磚瓦塵土亂飛,讓這位“辮帥”全家魂飛魄散。 [2] 
空襲的最重要一個目標是紫禁城。秦國鏞的本意並不是要轟炸紫禁城,而是要嚇一嚇那些復辟狂。飛機在紫禁城上空盤旋,投下了3顆一尺多長的炸彈,一枚落在隆宗門外,炸傷了一名轎伕;一枚落在御花園水池裏,炸壞了水池的一角;第三枚落在西長安街隆福門的瓦檐上,沒有爆炸,不過把聚在那裏賭錢的太監們嚇得個半死。 [2] 
溥儀當時正在書房裏和師傅們説話,聽見飛機聲和從來沒聽見過的爆炸聲,嚇得他渾身發抖,師傅們也是面無人色。在一片混亂中,太監們簇擁着他趕忙回到養心殿,好像只有睡覺的地方才最安全。太妃們的情形更加狼狽,有的躲進卧室的角落裏,有的鑽到桌子底下。當時各宮人聲嘈雜,亂成幾團。 [2] 
溥儀後來在《我的前半生》寫道:“宮中掉下了討逆軍飛機的炸彈,局面就完全變了。磕頭的不來了,上諭沒有了,大多數的議政大臣們沒有了影子,紛紛東逃西散,最後只剩下了王士珍和陳寶琛。” [2]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使用中國空軍,第一次實施空襲。它雖然沒有造成多大破壞,但卻對復辟勢力給予了巨大的震懾,在皇宮中引起一片恐慌,影響了“辮子軍”的士氣和復辟支持者的心理。張勳躲進了荷蘭公使館不敢出來,“辮子軍”紛紛繳械投降。7月12日,惶惶不可終日的溥儀宣佈“退位”。這場僅11天的復辟鬧劇就這樣匆匆收場。 [2] 

秦國鏞人物家庭

秦國鋪夫人王慈,生2子。長子秦家椿,字茂宣,留學法國,學成後任瀋陽航空學校教職,轉北京大學拉丁語系教授,早逝。次子家柱,字漢生,少時勇敢好鬥,欺強不凌弱,常自負立志做大事,先入交通大學,1931年南京航空學校第二期招考,舍交大考人航校機械科求學。成績卓著仍不滿足,又入本校第四期飛行班,1935年畢業,留校任教官。1936年秋調洛陽第十七隊服役,任少熨隊長。1937年調駐句容。這年7月?日,中日戰爭爆發。8月14日,日機襲擊寬橋,企圖摧毀我國空軍基地。秦家柱起飛迎敵,擊落來犯敵機,成為我國第一個擊落敵機的飛行員。18日奉命向上海飛擊日本海軍艦隊。飛臨上海上空,座機受傷。秦家柱望見日本鉅艦“出雲”號,決定用飛機直撞,與“出雲”號同歸於盡,不幸再次被高射炮擊中,墜黃埔江中。犧牲後被追贈為空軍中尉,時年26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