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秘魯巨型蜈蚣

鎖定
秘魯巨型蜈蚣,最大41-42cm,蜈蚣第一對腳呈鈎狀,鋭利,鈎端有毒腺口,一般稱為齶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主要分佈地加勒比海中的特利尼達島,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爾巴西亞馬遜河流域國家及地區。
中文名
秘魯巨型蜈蚣
外文名
SCOLOPENDRA
別    名
百足蟲
千足蟲
金頭蜈蚣
別    名
百腳
川足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唇足綱
分佈區域
秘魯、厄瓜多爾、巴西等亞馬遜河流域

秘魯巨型蜈蚣介紹

【來源】 本品為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的乾燥體。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頭尾,繃直,乾燥。
呈扁平長條形,體長可達40多釐米。 [1]  由頭部和軀幹部組成,全體共22個環節。頭部暗紅色或紅褐色,略有光澤,有頭板覆蓋,頭板近圓形,前端稍突出,兩側貼有顎肢一對,前端兩側有觸角一對。軀幹部第一背板與頭板同色,其餘20個背板為棕綠色或墨綠色,具光澤,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兩條縱溝線;腹部淡黃色或棕黃色,皺縮;自第二節起,每節兩側有步足一對;步足黃色或紅褐色,偶有黃白色,呈彎鈎形,最末一對步足尾狀,故又稱尾足,易脱落。質脆,斷面有裂隙。氣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氣,味辛、微鹹。

秘魯巨型蜈蚣外形特徵

蜈蚣咬傷後,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順齶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一般長1.5毫米~34毫米之間。 藥用蜈蚣是大型唇足類多足動物,只有21對步足和1對顎足;“錢串子”是蜈蚣近親,學名蚰蜒,只有15 對步足和1 對顎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對步足。還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對、45 對,最多的達到191對。

秘魯巨型蜈蚣近種區別

秘魯巨型蜈蚣
體長可達40多釐米
野外平均體型是17釐米
由頭部和軀幹部組成,全體共22個環節。頭部暗紅色或紅褐色,略有光澤,有頭板覆蓋,頭板近圓形,前端稍突出,兩側貼有顎肢一對,前端兩側有觸角一對
身體組成為頭部、觸鬚、尾部和21個體節,每個體節有一對足,頭旁邊的毒牙最常見的是亞利桑那和德克薩斯北美英雄,德克薩斯種頭部與後兩個體節呈紅色,身體和尾巴是黑色,足部為橙黃色
秘魯巨型蜈蚣 秘魯巨型蜈蚣
北美巨人蜈蚣 北美巨人蜈蚣

秘魯巨型蜈蚣習性

懼畏日光,晝伏夜出,喜歡在陰暗、温暖、避雨、空氣流通的地方生活。喜歡生活在丘陵地帶和多沙土地區,白天多潛伏在磚石縫隙、牆腳邊和成堆的樹葉、雜草、腐木陰暗角落裏,夜間出來活動,尋食青蟲、蜘蛛、蟑螂等。一般在10月天氣轉冷時,鑽入背風向陽山坡的泥土中,潛伏於離地面約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驚蟄後(三月上旬),隨着天氣轉暖又開始活動覓食。鑽縫能力極強,它往往以靈敏的觸角和扁平的頭板對縫穴進行試探,岩石和土地的縫隙大多能通過或棲息。密度過大或驚擾過多時,可引起互相廝殺而死亡。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餌料及飲水充足時也可以幾十條在一起共居。為典型的肉食性動物,性兇猛,食物範圍廣泛,尤喜食昆蟲類。在早春食物缺乏時,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蘚的嫩芽。 [2] 
參考資料
  • 1.    呂金華著,最讓孩子入迷的科普童話讀本 原創經典美繪版 貪吃香石的鱷魚,敦煌文藝出版社,2013.05,第7頁
  • 2.    鳳凰科普編委會. 最最有趣的蟲子[M].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3.